黃川芮
書籍裝幀中封面設計的重要性
我們進入書店選擇要購買一本或多本的書時,都有種共同的思維導向,就是先看書的封面開始,從銷售的角度來講,一本在色彩、形態、質地上設計優秀的書被人們捧在手中的幾率會大大增加。買一本書我們很難用短暫的時間瀏覽完該書的內容,大部分的時間是集中到了書的封面上,還有大部分的人購買一本書不是在于它的內容有多深刻有趣,而是優良的外在設計吸引了他的這種購買催生力。其實這種所謂的吸引力就是來自于書籍封面中視覺傳達的魅力。
封面的構思設計
構思是一種大腦的思維過程,如同精妙的建筑需要磚瓦、鋼筋、設計圖紙等構成要素。書封的構思設計也需要這些實在的要素在里面,其中,基本包括它的開本、單頁、護封、裝幀材料等有了這些要素我們的書封構思便可以天馬行空般進行了。
封面設計的構思是設計者對頭腦中的表象進行加工的聯想過程,是再創新。文藝創作過程中的再造想象實例很多,很多歷史、小說、劇本都會根據文學作品來創作油畫、插畫,所以封面設計構思也屬于再造想象。例如畢加索將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用20世紀的色彩和造型觀念重新畫了一遍,也是一種創新,對人腦記憶中的知識進行系統的重構。德國書籍裝幀家卡博爾《圖形、裝飾、紋樣》中的封面布局結構非常新穎,富有創新想象力,然而封面上出現的紋樣皆為古典傳統的把古代的紋飾結合現在的構成主義就出現了很好的新意。
古代書籍封面設計
說到古代的書籍封面設計我覺得更多的特征表現在它的封面的裝幀材料的演變上。遠古時的書封設計上并不存在所謂的開本、單頁、護封而裝飾材料上比較突出。
公園前兩千五百年左右,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古巴比倫人則是把文字刻在用粘土制作的版上,再把粘土板燒制成書,這些是最早的書籍設計材質美的雛形和嘗試。
隨后還有用各種獸皮作為文字載體記載于上的,多接近卷軸裝的形式將寫好的東西卷起來放置,也有穿孔用麻繩鏈接的。這能看出古人也從視覺美學的角度去讓書籍更美觀實用。包括在當代書籍裝幀中也有頗多人喜愛這種皮質的原始、自然材料用作書籍封面。
玉版,多為上層人統治階級作為書寫材質。竹簡木牘,竹和木是中國最早的書籍材質,運用范圍,其特點輕盈,易折疊,后來是絹帛。之后在我國西漢時就出現了紙,被廣大普通人選用作為書寫材質。
現代書籍中的封面設計
1.現代書籍封面設計上的色彩配置
在現代,設計一本書確立了構思構圖后就要開始用色彩來表現,封面的色彩應該合理搭配精煉而富有藝術性。首先注意補色、對比色深中淺之間的關系,如在黃色調的封面上用紫色書名字那么這本書就會很明顯。
2.色彩配置中的各種調和方法
(1)類似色調和;在色環上鄰近的色相配置起來,比較易于調和,如紅黃橙三色在色環上為左右鄰居色。在封面上按一定比例敷色能夠基本協調。
(2)降低純度調和
(3)提高明度調和
(4)降低明度調和
(5)優勢調和
古人云“胸無點墨花失色,富有詩書氣自華。”又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栗。”可想便知從古自今書的價值從未失色過。現代都市里各種書籍繁多那怎樣的一本書才能打動我們使之帶回家中收藏呢,如我前面所說給我們第一感覺的不是書中的內容,而是書的封面。一本優秀的書是與之書內容一體的。我個人十分喜歡德國平面設計師墨提斯設計的戲劇文學《豪宅總管家》一書的平面廣告。設計師在封面上畫了只肥碩的大香蕉中間被繩子勒緊變了形,總所周知,管家要看主人的臉色行事受約束不自在是帶著鐵鏈跳舞的人。那么,設計的潛臺詞是管家得惟命是從、身心扭曲。
現代紙材質在書籍封面中的應用
通常,材質在給我們感官上的表現似乎更多,其實在視覺感受上我們也能從材質表達上獲得書籍信息。
紙,這種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材質了,也許它不再是傳播媒介的主角。當我們冷靜地做一下分析,紙這種材料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一直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特別是在信息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紙做為一種材料的同時也是一個“無意識的平面”。但這種平面不會因為時代的巨變而消失,我認為這種平面任然有效,正如我們手中拿著的書,作者把他腦海中冒出來的一點一點的想法放在容易看到的平面當中,紙張反而更像是信息的雕刻。
例如長野冬季奧運會的節目冊,既然是冬奧會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不論是觀眾或選手都應該對開幕式有深刻的體驗所以在設計時,設計師們就把這種體驗留存到了手冊當中,這種想法被集中到了素材——紙上,要找到一種既能適合冬季慶典又能喚起人們對“冰與雪”記憶的紙來表達。設計者以壓凸和燙透的表現技法,使文字部分陷下去凹陷下去的部分呈現出冰一般的半透明效果,這樣當讀者一拿起冊子一種踏雪的記憶就浮現在了眼前。
結語
書籍不是靜止的裝飾之物。讀者在翻閱過程中,與書溝通并產生互動。書成為一個駕馭時空的能動的生命體。讀者從中領悟深邃的思考,生命的脈動、智慧的啟示、幻想的誘發;體會情感的流露、視覺傳達的規則、圖像文字的美感,從而享受到閱讀的愉悅。合理考究的設計給能予書籍一種生命律動的價值。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