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遠
木雕不僅是一種手藝,更是一門藝術,只要是藝術就有自身的表現形式。木雕藝術經過傳承和發展,現代木雕的表現形式魅力無窮,除了圖案設計嚴謹,精雕細刻巧奪天工,選料考究特點外,豐富多樣的木雕雕刻圖案更賦予了強大的生命力,使之更具藝術性觀賞性。現代木雕藝術在風格及理念創新上,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間,根據現代家居裝飾上多樣化的需求,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木雕工藝,詮釋出與現代家裝風格相適應的多種表現形式。本文主要通過解析大型檀香木雕《蘭亭雅集》作品的創作手法,以期從中探析現代木雕藝術的表現形式。
大型檀香木雕《蘭亭雅集》作品長0.96米,寬0.21米,高0.3米,以老山檀香為原料,材質細密,碩大罕見,香味醇厚。筆者依據原圖精心制作,分別采用浮雕、線雕、鏤雕、圓雕等多種技法,歷經一年半時間完成制作,將東晉永和九年蘭亭雅集活動的盛景細致立體地表現出來,生動地再現了大書法家王羲之召集名士和家族子弟,在會稽山陰之蘭亭,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市西南十許公里處,舉辦的首次蘭亭雅集的歷史面貌。
浮雕、鏤雕、線雕、圓雕等作為傳統木雕慣用的表現手法。隨著時代變遷,木雕藝術在表現手法上日新月異,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產生了多元化的文化和追求,促進了多元化的收藏需求,催生了多元化的木雕藝術表現手法,現代木雕藝術便由此應運而生。對于這種新的木雕藝術形式,主要體現在應用傳統工具的基礎上,又有效地利用現代工具,克服種種技法上的不足,增補多種處理技法,同時以其材質環保、賞心悅目的特有性質,讓木雕效果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成為社會各界人士的收藏首選。
筆者創作的《蘭亭雅集》作品手法考究,工序繁多;相木設計,因色取巧;以刀代筆,風格獨特,運刀游刃有余,充分展現了現代木雕藝術嫻熟的表現手法,具有民俗性、筆會性的顯著特征,更具有很大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與學術價值,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深入了解東晉以后歷代文人的知識與信仰世界,而且還可以幫助今天的人們提升文化建設的品位。
手法考究 工序繁多
我國木雕藝術歷史悠久,從單一的斧鑿刀具發展演變到創造出適合雕刻要求的先進工具,創作的方法和種類也隨著時代發展逐步更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雕刻技法和藝術特色。現代木雕藝術的技藝主要包括線雕、圓雕、浮雕、鏤雕等技法。這些技法各有特點、各有用途、各有雕刻對象。線雕是一種線刻技術,包含陰線雕和陽線雕,是木雕中最早出現也是比較簡單的一種雕法,即“就地隨刃雕壓出花紋者”,接近于繪畫的白描效果,清淡典雅,又適合與彩繪結合使用。線雕屬于一種線描淺刻的平面型層次雕法,以線為主,線條細粗、深淺基本一致,尤如國畫工筆,變化不大。浮雕是一種強調起伏感與層次感的雕刻技法,分為淺浮雕(又稱平雕)、深浮雕(又稱高浮雕)兩類。圓雕是使用完全立體的雕刻,一般無背景,有完整的形體,可以從各個角度欣賞,題材多取人物、動物、山水等。透雕也稱鏤空雕,有單面紋飾雕刻和雙面紋飾雕刻兩種,它是將紋飾圖案以外部分去掉,塑造出空間穿透效果的雕刻手法,這種技法能雕刻具有通透性和空間多變的形象,雕成的紋飾玲瓏剔透。
木雕的創作重在構圖,根據題材與主題需要,在制作工藝與結構上,以適當的方式組成協調、完整的畫面。筆者在創作《蘭亭雅集》作品時,對它的表現手法尤其考究,主要采用以浮雕、線雕和鏤雕技法為主,并以圓雕的刀法輔助表現。該作品在構思好后,依照畫稿直接動刀雕刻。雕刻階段分為打坯、鑿坯、修光、磨光等多道工序。首先是打粗坯,用卡鑿去除原木的多余部份,先展現出作品的輪廓。其次是鑿坯,鑿坯工序是對打坯工序中不足的補充,主要在于修整實體,用刀具由淺入深向里層層剝切,大體劃分出景物的形態和比例,表現出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內容。之后是修光工序,細刻出作品中的房屋、樹木、山石景物等。修光的刀法和刀韻是現代木雕傳統技藝的精華,是一道精致的工序,是在細坯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但又不是簡單的重復,講究削、剔、摳、刮的技法,要求線腳正直,造型簡練。最后是通過磨光去掉刀痕,用水砂紙等進行多道工序的精心打磨,展現出原木的色彩來。在打磨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留刀韻與細節,力求使作品達到光潔滑爽,使物象生動鮮明,造型完整美觀,充分體現出作品的天然色澤,最后配上底座,便可以成品。
相木設計 因色取巧
對于《蘭亭雅集》作品在采用浮雕、線雕等技法設計創作時,主要根據國畫藝術的原理進行布局,首先刻去木料表面沒有用的色皮,直到看到木料里層的色澤,達到木料表里的兩層套色。而在采用深浮雕雕刻的過程中,與線雕相似,但是要求深刻,并以圓雕的刀法合成,根據檀香木料天然的形態、色澤、紋理因色取巧進行設計創作。其主要流程包括:審木構思、墨繪勒線、鏟地分層、雕刻和磨光,這幾個工序緊緊相連,缺一不可。
眾所周知,浮雕技法的初始工序和線雕差不多,不同的是線雕通過木料的色皮與色塊進行構圖布局,而浮雕是根據木料的色層進行相木設計。因此,需要通過審木構思分辨出木料表面和里層木色的分布狀況和色層的走勢及深淺。在設計定稿后,緊接著就需要開始進行墨繪勒線,利用雕刻刀的尖部順著所雕刻景物的輪廓勾勒一遍。相對線雕而言,浮雕技法的勒線手法比較稀疏,但勒線時必須要求深些,以便在鏟地分層時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出設計的圖案。
鏟地分層是根據木料色層的厚薄,首先利用平口卡鑿或手鑿除去畫面空余的部位,達到分離出所要表現景物的不同層次為止,但是鏟的深度要求出現里層的木色。其次,利用小手鑿或小鉆頭鏟掉畫面中景物之間細小的空隙。對于木料的色澤有多層以上的部位,有時候還可以進行多層的浮雕。在鏟地分層之后,需要利用手鑿和小鏟刀對畫面中的景物進行雕飾。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表現出畫面中近景與遠景的關系以及物象的透視關系,需要先從主景和近景最突起的景物開始雕飾,然后逐漸往里層雕刻。如果遇到在同一色層中由于景物前后物的前后與大小不同時,則需要利用尖刀或半尖刀雕刻,要求雕刻的厚薄不同,從而拉開了大小景物的前后距離,達到場面俏色分明、層次清晰、精巧玲瓏的藝術效果,從而能夠更加突出主題。
以刀代筆 風格獨特
對于《蘭亭雅集》作品在創作手法的應用上,筆者充分利用了現代雕刻機械的優勢,并結合傳統工具,通過利用裝在“高速鉆”上的球刀及平刀,或者在“電磨斗”配上平刀和尖刀,以刀代筆,從而具有“提、拉、點、寫、畫”獨特風格的技法,所雕刻出來的山石表面具有國畫藝術中的寫意效果,山峰層疊有序,石塊凹凸有致、粗細均勻的肌理效果,而且還可表現出毛線的肌理、紋理、毛絨、蓬松的形態等等。得益于現代工具的隨意性大,而且可操作性相對較強,因此可以更易于以最直觀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表現出自己創作的思想情感以及《蘭亭雅集》原圖的場景,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效果。
相較而言,通過利用傳統的平刀塊面法雕鑿出來的刀痕顯得平坦且光滑,而利用“電熨斗”再加以用“白鋼條”磨出的平刀,再借以電動機的快速轉動對木雕進行“削、刮、壓”等手法,或精雕細琢,或百轉千折,或粗獷大氣,在刀木沖突與轉圜之間,阡陌縱橫中刻畫出經緯乾坤,創造出引人入勝的藝術奇葩。傳統手法對樹木花草的雕刻,首先是用平刀修整,然后再利用三角刀“推、敲”的手法進行細痕刻畫,追求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營造出別出心裁的意境;而應用“白鋼條”磨出的平刀對其加以整理、除去毛糙的木屑,就如同作畫一樣,追求筆墨的寫意韻味,同時用尖刀以“寫、畫”的不規則的處理方法進一步細做,或中正平和,或頓挫起伏,達到近乎于真實的結構和層次感,具有國畫藝術的古樸雋逸,酣暢大氣,自然灑脫。傳統雕刻山石的技法,通常是以平刀和圓刀結合為主,不必經過砂紙打磨便可以雕刻出整潔有力,或帶有自然效果的木雕作品,但缺乏豐富的肌理。
總而言之,在現代木雕藝術中,人們與時俱進,所用的工具已顯多樣化,早已突破“鑿子”這類傳統工具,但是只能說現代刀具相似于傳統的刀具,是將刀具的種類多樣化而已,其結果仍是以手工操作來完成作品,其目的在于更進一步完善作品的審美人性化。對于雕刻工具的革新僅僅是一種輔助性的進步,要想讓各種創意風格能夠表現出異彩紛呈的效果,關鍵還是在于創作手法的創新。
(作者單位:仙游縣榜頭鎮建遠木雕工藝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