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磊
以“適宜技術(Appropriate Technology)”理念為指導,立足于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通過對傳統民居生態營建經驗在現代節能住宅設計中的繼承與再創造方法進行剖析,為現代生態住宅的節能設計提供相關參考,以期尋求一條“讓生態住宅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可行之路。
節能技術與建筑生態性的關系探討
在現代住宅設計中,是以高新技術手段還是以低技術或無技術的生態調節手段來達到建筑的生態性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從經濟層面分析,如果過分側重于通過高新技術手段來獲得住宅的生態效益,則前期的成本投入可能會異常高昂,進而對現階段的生態住宅推廣與普及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從生態層面看,住宅的節能性作為最主要的立足點,其衡量的標準則需要我們從住宅整體的舒適度層面加以考慮,以獲得“經濟”與“生態效益”的雙重平衡。且各戶家庭的經濟狀況與需求程度參差不一,就算花費昂貴的造價將這些高新的節能技術應用到住宅之中,也未必能完全為住戶所了解和接受,甚至可能出現廢置或僅淪為建筑裝飾的消極結果。
因此,現代生態住宅中對節能技術的使用,需要結合當前具體國情,以舒適、適用為目標、以傳統非技術調節手段為實現途徑、用適宜的節能技術手段加以協調,營造被動與主動調節相契合的適宜技術型住宅。
傳統民居生態經驗在現代生態住宅設計中的價值體現
傳統民居通過“引導”與“規避”的相關措施來達到建筑環境的微循環,沒有過于復雜的處理手法,不需要過多的成本投入,也不需要對其進行任何的設定或啟動運行的操作,這無疑為居于其間的業主減少了額外的負擔。并且現代的新材料較傳統材料又有了更為高效的物理性能和廣泛的適應性,這種可替換性為傳統民居生態經驗向現代的轉化提供了取長補短、趨利避害的現實可行性。對其進行繼承,不僅是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延續,也是時代背景下推進生態住宅普及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然而,傳統民居在房屋功能、構造技術等層面與現代住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導致了傳統的模式無法直接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如家庭結構的變化、設備的缺乏、建造技術的局限等。因此,對傳統民居生態經驗進行有選擇的繼承就顯得很有必要。
互融模式下的民居繼承原則
對傳統民居生態經驗的繼承,需要我們從設計的認知、思維、取向和目標進行綜合的考慮。不論是低技術的還是高技術的民居,其最終的目的都在于營造更為生態高效的室內環境,來達到成本與效益的平衡。
1.和諧整體的設計認知
生態建筑的本質即是將宏觀和微觀的環境進行完整的銜接,從而帶動整體生態鏈進行自適應調節。在傳統向現代的繼承中,將這種整體和諧的思想引入,將會為傳統向現代的繼承問題提供全新的求解方式。
房屋作為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媒介,包含著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思辨精神。在傳統向現代的轉化繼承中,這種和諧性、整體性的思辨認知需一直存在。并且,除了對諸如地理、氣候等整體環境因素的考慮之外,還需引入諸如人口、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社會因素,這些往往與“傳統的”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需要設計者從和諧整體的角度出發,依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全面的考慮,以滿足住宅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和諧。
2.避害就利的設計思維
民居的生態營建策略并不僅僅是單一的整體,而是由多個獨立的部分相互影響、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動態聯系的生態鏈。
舒適的人居環境營造,需要設計者從局部入手,通過引導與規避的手法來達到避害就利的效果,即對房屋環境中有利于提高舒適度的方面進行強調并擴大,而對于那些會影響到人體舒適度的方面予以減弱或消除。通過趨利避害的手段指導建筑活動中各項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回應環境將是現代生態住宅繼承傳統民居生態設計思想的一項重要的設計思維。
3.適宜技術的設計取向
在傳統向現代轉化的過程中,堅持運用適宜的技術手段對民居的生態性進行改造與優化。適中的設計取向不是對某一種技術的偏愛選擇,也不存在對傳統與現代的單方面側重,而是一種綜合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考慮后做出的有利于住宅生態鏈良性循環的調節杠桿。技術的適宜性是一種動態的、與時代結合的模式,需要我們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用時代的眼光對其進行選擇。
4.理性普及的設計目標
設計群體作為方案的提出者,關系到建筑最終的生態性,業主作為衡量建筑舒適與否的主體,直接關系到是否愿意為此成果買單。因此建筑產業中甲乙雙方的這些關系轉變也直接影響到生態建筑是否能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實質性的普及。
要讓大眾從根源上接受生態建筑,則需要通過理性的普及方式去達到最終的“理性生態化”。而達到這一目標的途徑,需要我們在傳統民居生態經驗向現代的轉化過程中,重視人的體驗,即從生理的、心理的、經濟的、文化的等多層面出發,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以情、以真取得大眾的認可。
結語
在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下,不論是功能的、還是形式的,建筑的發展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樣,在生態住宅的設計中,我們也不能忽視這種多元化趨勢的時代性,作為廣泛的、開放的生態設計,需要我們將自然的、社會的、人文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并能夠有選擇的將利于這個生態可持續體系發展的經驗、理論等加以融入,來達到理想的生態住宅模式。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
作者簡介:毛 磊(1991-),男,學生,籍貫:湖北省孝感市,本科,現就讀于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設計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