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晴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和積極心理學都注重挖掘人自身潛力,提升主觀幸福感。本文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能力培養中,以增進大學生的積極生活體驗,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29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的內容
自我教育是指人們以自己已經形成的思想品德為基礎,提出一定的奮斗目標,監督自己去實現這些目標,并評價自己實踐結果的過程。根據這個定義,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可以理解為大學生在維護和調節心理健康方面所應該具備的心理能力,即自我認識能力、自我要求能力、自我踐行能力以及自我評價能力。
在實施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不僅決定著大學生是否能正確認識自己及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且決定著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需求的強弱。
自我要求能力決定著大學生能否合理設定目標,安排計劃;自我踐行能力是實現自我教育的關鍵;而自我評價能力則決定著大學生能否全面分析并肯定自己已取得的成績。
這四種能力相輔相成,推動整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進程。
二、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的啟示及理論依據
1.積極情緒體驗理論
積極情緒體驗理論可以為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認識能力提供啟示。根據該理論,若大學生能夠有效增加自身積極情緒體驗,一方面可以更加靈活地整合自身的能力和社會資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創意,促進創新性行為的產生;另一方面,隨著積極情緒體驗的增加,大學生注意力的范圍更廣,思維的活躍度更高,進而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
2.積極的人格特質
積極人格指個體能在生活中不斷主動追求幸福并時時體驗到這種幸福,同時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學家通過對心理特質的研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系統——人格優勢的價值實踐分類系統(VIA),其中包含六大核心美德以及24種性格力量。
積極人格特質理論為培養大學生的自我要求能力以及自我踐行能力提供了理論啟示。
大學生在關注自身積極人格特質時,將充分激發其積極追求幸福生活的潛能,增強大學生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促使大學生設定理想的狀態,并制訂力所能及的實施方案。
同時,六大美德中智慧、卓越、勇氣和節制的力量可幫助大學生客觀冷靜地面對困難,激勵自己向既定的目標前進;仁慈和正義則幫助大學生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有利于大學生實現自我調節目標。
3.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理論
社會組織系統涵蓋廣泛,大到國家,小到社區、學校、家庭、工作單位等,都能對人的幸福感產生影響。積極的環境氛圍能夠更好地幫助個體挖掘積極的思想,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發揮積極的人格特質。
因此,在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時,應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積極參與的積極外部環境支持系統,從而有效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
1.構建積極的外部環境系統,以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需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偏低被認為是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需要是培養其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必要條件。環境是滿足其需要的主要誘導因素。因此構建積極的外部環境系統,不僅是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需要的必要條件,而且是培養其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徑之一。積極的外部環境系統包括兩種:一是長期、穩定的環境,如社會環境、學校環境以及家庭環境;二是短期、多樣的環境,如教風、學風、文化氛圍等。兩者相輔相成,為大學生培養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提供動力保障。
2.秉承積極教育取向理念,幫助大學生培養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
在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中,方法和手段會直接影響工作的質量和效果。教育者秉承積極教育取向,即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貫穿到自我教育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幫助大學生認識自身心理狀態,理解幸福的含義,完善積極人格品質。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自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后,全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然而受傳統心理學影響,課程偏離了積極取向,削弱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作用,導致培養內容枯燥,教育形式單調和教育途徑單一,造成教育對象與教育者關系的對立。將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整合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的目標中,將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與學生的生活狀態結合起來,師生共同發現和探索事物的積極方面,盡可能提供積極情緒體驗,引導學生正向思維,拓展培養內容,增強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幸福感,健全人格,對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第二,團體心理活動課。大學生雖然能根據書本上的心理健康知識找到“現實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間的差距,但是這種認識還是較為概括和片面的,因此需要在實踐環節中加以強化。團體活動課則是一個較為有效的平臺。
團體心理活動課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來認識自我,探討自我,調整自我,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在團體心理活動課中加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從三個層面開展,分為六個主題,包括積極自我、積極情緒、積極關系、積極應對、積極成長、積極組織,進行合理的課程設計。積極自我和積極成長兩個主題活動可啟發大學生的自主性,在活動中,大學生通過了解團體成員的特質,以他人為鏡,培養自我認識能力以及自我要求能力。大學生通過積極情緒及積極應對兩個主題活動,分享感受,了解他人應對同樣問題的不同方式和情緒變化,認識到能改變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面對事實時自己的態度。同時,在課程中,領導者以積極導向引導大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消極事件,從而培養大學生的自我踐行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最后,積極關系與積極組織兩個主題活動有利于在團體中營造積極氛圍,從而滿足大學生培養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馮春芳.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J].前沿,2004,(3): 77-78.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積極心理學[M].徐 紅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王道榮.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高職生人格特質的培養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3,(4):73-75.
[4]王定福,陳福生.論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社會科學戰線,2004,(5):178-181.
[5]容 迪.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團體心理活動課的開展[J].現代婦女(下旬),2014,(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