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龍
從沃爾瑪到萬達百貨,曾經風光無限的大商超正在經歷關店潮。與之相對的是,一家家裝修精致、理念先進的小店,雨后春筍般出現在消費者的視野當中。曾經被人瞧不上眼的小業態,正在經歷一次蝶變。
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挑剔”,原來一站式購物的魅力正在逐漸減弱。面對“難擺平”的消費者,小業態的專業化、精細化迎合了他們的需求。
參考標桿:
良品鋪子是一家零食連鎖企業,從2006年在武漢開第一家店起,便專注于零食這一細分領域,至今已經推出1 500種品類,堪稱“品類殺手”。其零食產品有炒貨類、糖果類、果干類、蜜餞類、肉脯類、素食類、糕點類等13個大類,平均每個大類有100余種小品類,而且有針對不同類型的消費者,例如老人、小孩、女性,以及不同食用場景,比如看電影、家庭聚會、旅行休閑等設計的各種產品套餐。目前,良品鋪子旗下有2 000家門店,年銷售額45億元。
統計發現,目前在盈利的商鋪中,有80%存在坪效閑置浪費的問題。原因主要是商家開店時很難找到面積精確的商鋪,造成的結果是1/3甚至更多面積是非必需的。所以,經營上更靈活的小業態紛紛嘗試在主業之外順便做點其他生意,大行混搭風。
參考標桿:
在長沙,有一家叫摩樹詩的服裝店融合了6種業態,將混搭演繹到了極致。其中一半的面積是時裝,另一半陳列著店主從世界各地淘來的日用品和家居用品,如手機殼、手工傘、香薰制品、攝影作品等。走進店鋪的深處,你還會發現圖書和咖啡吧臺,顧客可以在這里看書、喝咖啡,旁邊還有美甲區和布藝區,可以一邊美甲一邊請設計師定制一套窗簾或沙發。
中國的消費市場結構正在調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盲目追求Shoping mall里的國際知名品牌,而是對商品的設計元素、價值元素有了更多元的認知。在此背景下,小眾奢華有內涵的店鋪出走大商場,藏匿在街頭巷尾,看起來門可羅雀,其實做的是死忠粉的生意。
參考標桿:
在上海的長樂路上有很多小店,其中的服飾風格獨特,價格不菲,不少都是設計師品牌店或買手店。比如卓靜工作室,就是專為VIP客戶設計衣服的店鋪,客戶大多是富豪太太與小姐們,服飾大都是宴會禮服。還有主營暗黑風格的店鋪ethos ,其中經營的Jeffery B Small 、Label under construction等牌子過去只有在巴黎老佛爺這類的高端商場里才能見到。
過去小業態一旦做成了品牌,要么把體量放大,要么通過標準化復制進行擴張。但是現在,出現了一種“葫蘆兄弟”式的玩法:利用現有品牌延伸出新業態,使其既能單打獨斗,又能在統一品牌的聚合下握成拳頭對抗大商超。
參考標桿:
安徽樂城超市做生活超市起家,此后衍生出樂先生文具、樂大嘴零食公園、樂街、低溫鮮菜市、樂食匯、樂園藝等六種小業態。它們既可以獨立開店,又可以集中組合成一家完整的大賣場。
與混搭店鋪類似,店中店是最大化利用現有流量的一種模式。它是小業態在分析消費場景后,和傳統大業態進行的一次聯合。現在,這種模式被玩得越來越大膽。
參考標桿:
小業態崛起,連銀行都坐不住了,最明顯就是社區銀行的出現。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玩“店中店”模式的珠海華潤銀行,該銀行將旗下社區銀行網點置身于超市之中,因為超市龐大的客流量不僅意味著商機,而且具有籌建快、投入低等特點。
在海外零售行業,快閃店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匯。這種小業態往往是事先不做任何大型宣傳,某天店鋪突然出現在街頭,快速吸引消費者,經營短暫時間,旋即又消失不見。它既可以作為一種“小資本大回報”的營銷模式,也可以幫助品牌在進入市場前試錯。
參考標桿:
2014年2月,美國著名設計師Marc Jacobs在紐約為其香水產品Daisy開了一家快閃店。在這間店鋪里,顧客可以修指甲、聽音樂、瀏覽新品,若要購買商品,則需要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中上傳店鋪的照片來換取。3天之后,快閃店關閉,那些照片卻繼續在社交媒體上成為引發討論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