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社會網絡分析被視為研究社會結構最簡單明了、最具有說服力的研究視角之一。相較于國外研究,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分析網絡的具體形態、過程以及作用的研究,對社會網絡分析本身的全面介紹或系統闡釋卻很少。針對上述問題,本文主要剖析了目前社會網絡分析在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社會網絡 教育研究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06-01
一、樣本的選取與研究方法
(一)樣本的選取
筆者在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分別采用“社會網絡”“網絡分析”“結構分析”等關鍵詞進行查找,檢索的時間范圍為1990-2014年,并以收錄在CSSCI的論文為檢索條件,通過人工閱讀的方式,剔除了與社會網絡分析或不屬于教育研究范疇的論文之后,獲得有效樣本79個。
(二)研究方法
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搜集到的社會網絡分析在教育研究中應用的樣本論文進行統計分析。筆者通過逐一閱讀樣本論文的摘要,引言等內容來辨別樣本的有效性,將剩余的在教育研究中應用社會網絡分析的文章作為有效樣本保存。依據建立好的理論框架將對應的信息歸類整理,再從各個分析維度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發現
(一)研究文獻概覽
在2006年之前,社會網絡分析在教育領域中的研究和應用幾乎還是空白。然而,近年來呈整體、快速上升的趨勢,2013年已經達到20余篇,遠遠高出了平均發表論文數量。就論文類型而言,社會網絡分析在教育領域中的研究主要為實證型和案例型,分別占樣本總數的44.9%和35.9%。近年來,社會網絡分析在教育領域中的綜述論文開始更多的出現;就論文發表期刊分布來看,79篇相關研究論文共發表在32個期刊范圍內。由于樣本論文的期刊來源分布非常廣泛,這其中,教育技術專業期刊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二)理論框架層面
教育研究的社會網絡分析層面主要涵蓋學生、教師、學校、群體4個層面。去除了10篇綜述型和5篇理論型的論文,此部分所分析的論文總量為64篇。在樣本論文中,對群體層面的研究最多,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到高校研究熱點、主題及創新合作,教師中間人角色的分析及教師合作網絡等方面的研究。從研究視角來看,除去3篇理論性較強的論文,采用整體網絡研究視角的論文共有41篇,主要是選取具有明確邊界范圍的群體來展開研究,且通過網絡規模較小的案例或實證分析,形成對網絡密度、網絡中心度等網絡變量的準確表征。除整體網絡外,采用自我中心網絡研究視角的論文共有35篇,分別選取了學習者、教師、研究者等行動者作為網絡中心,同時與網絡理論結合起來,以點帶面地對相應研究問題進行分析與拓展。從數據來源來看,以二手資料作為數據來源的論文占50.7%;以調查抽樣為數據來源的論文占比39.4%;以問卷調查作為數據來源的論文占9.86%。其中有35篇采用了網絡視角,17篇文章采用了自我中心網絡的視角,18篇文章采用了整體網絡的視角。從時間維度來看,樣本中共有76篇論文涉及時間維度的考量。其中動態研究占26.3%,靜態研究占73.7%。靜態網研究中,包括實證分析的論文23篇(占65.7%)、案例分析論文25篇(占89.3%)、綜述型論文5篇(占50%)、以及3篇理論型論文(占60%)。因此,目前社會網絡在教育研究領域的應用更應關注靜態網絡結構的研究而非網絡結構的縱向演化和發展過程,缺少對網絡結構演變的研究。
三、幾點討論
(一)現狀及不足
社會網絡分析作為一種“研究范式”還沒有逐步被引入到教育研究的各個領域中來,而是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教育技術學的研究中,當前對社會網絡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被縮小到“網絡環境下”的研究范圍了。此外,就目前的研究來看,社會網絡分析在教育領域中的研究往往選取了一個關系簡單、界定范圍小的關系體系,或者是某個單一的行動者作為分析單位,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會網絡分析的應用。最后,缺少對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方法的探討。我們不僅要將社會網絡的網絡變量引入到教育研究中來,其中更涉及到依據研究視角以及網絡特征選擇數據來源等問題。
(二)研究展望
在未來的研究工作中,教育研究工作者應該繼續加強社會網絡分析和教育研究者兩方面的交流和互動,在其研究方法上加強認識,繼續深入地利用社會網絡分析解釋和探究教育學現象和問題,為我們的研究工作起到顯著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存剛,李明,陸德梅.社會網絡分析——一種重要的社會學研究方法[J].甘肅社會科學,2004(2):101-109.
[2]徐琦.“社會網”理論述評[J].社會,2000(8):20-22.
作者簡介:
李夢玲(1992.06-),女,漢族,湖南常德人,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經濟學的社會網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