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克楠
【摘要】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時期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這一時期的大學生也普遍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本文探討將自我同一性教育加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讓課程設計順應同一性發展規律,教學過程著眼于同一性發展地位,探索更加全面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方式。
【關鍵詞】青少年 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 自我同一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11-01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理論發展與實證研究
自我同一性又叫“自我認同”,最早由Erikson(1959)提出,是指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一時空中,對“自己是誰”,“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實體的存在”等對自我同一性的主觀感覺或意識。他認為個體在青年階段形成和確立自我同一性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性事件,影響著個體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Marcia(1966)根據自我同一性理論中個體在“探索”和“投入”兩個主要維度上的不同程度將自我同一性劃分為四種類型:同一性完成、同一性延緩、同一性早閉和同一性擴散。他認為個體自我同一性的發展遵循一條路徑,即由同一性擴散狀態發展到同一性早閉或同一性延緩狀態,最后達到同一性完成狀態。研究表明(Meeus,1999;Van hoof,1999),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總體發展趨勢是前進的,高年級學生較多處于處于延緩地位和完成地位,低年級的學生則處于擴散和早閉狀態。直到青少年中期或晚期,特別是二十歲左右,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變化才會發生(Sheldon Stryker, Peter J Burker., 2000) 。在這期間,大學生可以不斷的進行嘗試探索與投入,逐漸建立起較為連貫穩定的同一性。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與自我同一性的關系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剛剛起步,許多方面仍存在問題。于玠(2011)指出,當前職業生涯教育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四階段,對于大二和大三的學生較少關注,缺少一種全程視野。屈善孝(2010)認為,當前大部分學生接受職業生涯教育都比較被動,不能清晰地評估自我和分析就業環境,造成對自身職業生涯發展潛力認知模糊。為此,許多高校也開始積極的探索開展更加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對職業生涯規劃與知我同一性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根據李亞真等(2008)的研究顯示,處于自我同一性完成地位的學生在經過大學期間的探索和投入后能夠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方向和就業目標;而處于同一性擴散完成地位的學生則缺乏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準備,甚至開始產生焦慮和逃避的狀態,害怕面對自我及未來發展的探索;處在同一性早閉地位的學生的整體職業生涯規劃較多的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過早的確立了未必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導致其在學習方面處于一個較為消極,缺乏動力的狀態。
自我同一性視角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啟示
(1)課程設置順應自我同一性發展規律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應限定在某個階段,例如針對大一新生的啟蒙和大四畢業生的就業技巧課程,而是一套完整貫穿大學階段的課程體系。課程需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個性發展、自我同一性特征做好規劃。在大一階段要幫助處于同一性延緩和同一性擴散地位的學生做好職業生涯的探索,通過專業講座,前輩交流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自主發現所學專業及就業方向的可能性,并使用專業心理量表對學生自身能力和傾向進行測試,幫助尋找合理的發展路徑;大二和大三階段進行定位與強化,引導學生設立目標,為理想中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大四進行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求職輔導,同時鼓勵創新創業。
(2)教學過程著眼自我同一性發展地位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最終目的必須基對自我的認知以及評估。沒有任何一套標準的體系能夠適用于所有的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定位,并走向合適的職業發展道路,需要不斷提升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素質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因此,在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中,可以引入自我同一性狀態的發展路徑理論,引導處于自我同一性不同地位的學生的達到同一性完成狀態。對于自我同一性早閉的學生要幫助其轉變認知模式,幫助其重新定義權威和認同。針對同一性延緩、同一性擴散的學生要更多的進行溝通,引導他們進行對自我意識的探索和投入,開發其主動性。根據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狀態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新對自己進行探索和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自我認識,達到自我同一性完成的狀態。
(3)考核標準引入多元化討論機制
在開展事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時,除了理論教學之外,必須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樣的,在考核標準的制定上,除了考試或者報告的評價標準外,可以更多的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實踐操作能力,自我認同感的發展作及社會活動能力為參考標準,在評價過程中可以不斷嘗試激勵學生內省,探索挖掘自身潛能,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可以說,全方位的評估體系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職業生涯規劃的成功與否。
將自我同一性理論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課程中,并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健康的自我,樹立堅定的職業目標,為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鋪平道路。對學生、家庭、 學校教育都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美)埃里克·H·艾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Marcia J E.A S Waterman .Matteson D R Ego-identity: the Handbook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 1993
[3]張日昇.同一性與青年期同一性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
[4]何士慧.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況及其干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5]李亞真等.大學生生涯成熟狀況及與自我同一性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 2008,31(2).
[6]徐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2
[7]于玠.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1(1).
[8]屈善孝.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北京教育,2010(9)
[9]李福華等.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調查研究[J].校園心理,20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