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14-01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運用語言表達已是必不可少,兒童是學習語言表達的最佳時期,如果能在這一階段對他們進行一定的培養、規范,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學習、工作都是極其有益的。那么如何在小學時期進行語言培養呢?下面就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即使有較高的智力,但如果對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是學習自學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強化劑。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創設說的情境。
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以直接的近景性動機為主的,他們長于形象思維,又好奇,愛動,易厭倦.根據這一心理特點,在聲,韻,調的教學中要盡量使學生接觸各種感性材料,引導他們細致觀察,并借助一些生動形象的歌訣與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讓學生口讀,腦想,手比劃。
如看圖作文。看圖作文就是讓學生看著圖畫作文。那些適合于小學生看懂的圖畫,大部分用簡潔明了或幽默夸張的筆法來描繪兒童生活,其趣味性、教育性都能深深地打動孩子們的心弦,為孩子們所喜歡。經常進行看圖作文訓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能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能力。在教學《小白兔搬南瓜》這幅看圖作文時,我設計了幾個問題:(1)圖上畫著什么?(2)小白兔正在干什么?(3)小白兔想到了什么?(4)它是怎樣把南瓜運回家的?通過這幾個問題,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畫的內容,在腦中組織語言,用完整的話敘述清楚內容,在敘述中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紛紛說清了自己的意思。另外,還每天交替進行“新聞發布十分鐘”,“談談天,說說地”,“實物景物談”等系列課外活動,收到課外搭橋,課內鞏固的效果。
二、教給方法, 讓學生學會說話的能力。
小學生都有表達的欲望,常常會口不閑地小聲叨叨,但由于對事物認識的少,了解得有限,只能借助自己的理解來說明事物,所以常出現簡短的電報語言.為鞏固學生說的興趣,讓學生由想說到會說,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教給學生方法,引導學生說.如在學生剛入學之時,教給學生基本句式“誰干什么”“誰怎么樣”“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樣”說一句話時必須包括這幾部分才算完整,并在教學中加大這一方面訓練,讓學生把話說完整、說具體學生從簡單的說話入手,一下子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大大提高了學生說話的興趣,讓孩子進一步掌握說話的技能。
說話,有確定的對象,有特定的情境;用語力求生動、簡練、易懂;語音要求清晰,口齒要求清楚,態度要求自然;說話即時性強,又得邊想邊說,要求思維敏捷,組織話語快速等。我們經常所說的“直言快語”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它的特點是陳述事情或表明態度坦直明快,直截了當,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旗幟鮮明,真實可信。另外,我們還強調說話時要吐字暢新。吐字暢新不僅要求發聲時氣息的通暢,更要求吐字共鳴的準確,表述內容句式完整,沒有因不合邏輯規則,不合約定俗成模式的停頓等造成的病句以及歧義理解等不良現象。針對小學生的特點,語文教學大綱對說話教學作了明確規定。
三、提供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
過去上語文課,總是教師在臺上講的天花亂墜,臺下學生卻懨懨欲睡,即使教師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卻只有那么幾個學生,而其他學生卻面無表情的呆坐在座位上,好像與己無關,這樣學生就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也就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四多”,給孩子提供充分展現自我的平臺。
1.課堂上,把讀的時間交給學生。
把時間交給學生就是讓學生多讀、讀好。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讀,不讀熟不開講;要切準可讀處讓學生讀出感情;要精心選擇讀的形式和方法,齊讀、個別讀、分角色讀、引讀等應根據讀的內容和時機靈活運用,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讀書狀態。如學習《琥珀》第3~5自然段,我首先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再討論確定朗讀自然段基調:第3自然段要讀得輕松、歡快;每4自然段要讀得悠閑自得;第5自然段要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既體會了思想感情,又獲得了語言文字的感性認識。
2.課堂下,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
我除了教給學生學習課本上的文章外,還經常給學生推薦大量的課外優秀詩詞文章,讓學生每天堅持大聲朗讀,并要求他們盡量背誦,積累詞匯,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提高了自己的說話能力,開拓了視野,陶冶了情操。一學期下來,學生在說話時,特別是在進行課前演講時,注意了遣詞造句,能做到條理清楚,用詞恰當,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
總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趨勢,作為教師,我們應循序漸進,有重點,有主次地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帶動其他能力的發展,為社會培養新世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