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熔明
【摘要】“擇校”現象是現階段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它不僅僅是教育問題,在更深層次上更是社會問題。“擇校”對學生及其家庭,以致于學校,社會的影響極大,甚至會影響到推進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要推進教育公平,就必須解決“擇校”問題。而找解決“擇校”問題,則要建立在對這個問題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認識和分析上。
【關鍵詞】擇校 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37-01
一、甚囂塵上的“擇校”現象
對在目前的中國,“擇校”現象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存在。無論是學前教育階段對幼兒園的選擇,還是義務教育階段對重點小學重點初中的追逐,以及高中階段對優質高中的趨之若鶩,乃至于高等教育階段的“名校熱”,無不暴露出“擇校”現象普遍存在的現狀。
二、理性看待“擇校”問題
“擇校”現象,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這是和教育本身的功能密切相關的。學校作為培養學生的場所,則通過促進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能力的發展,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形成人的獨特性,開發人的創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來培養個體的個性化。從教育的個體功能來看,不難看出,“擇校”所選擇的是教育水平更高,師資力量更強,硬件條件更好的學校,從最一般的觀點來看,這一切都是保證教育的個體功能更好實現的先決條件,在沒有辦法更加全面分析和比較學校綜合水平的情況下,選擇條件相對更優良的學校接受教育,是大多數人必然的選擇。
擇校制功能的正常發揮依賴于合理的擇校制度的建立。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擇校”,所折射出的是對教育更多的關注和教育的社會作用的再審視。關于“擇校”現象發生的根源,已經有很多的研究和討論。“擇校”現象的出現以及激化的原因來自于對更加深刻的問題的思考和認識——教育公平。
三、透過“擇校”現象,合理推進教育公平
(一)借鑒成功經驗
“擇校”問題,建立在合理基礎之上的擇校制對保證教育質量有積極的作用。然而放眼世界,采用擇校制的國家不在少數,瑞典、美國等國家都在其教育制度中啟用了不同的擇校制。瑞典,其擇校制度直觀地體現了國家福利的普及。自1992年起,瑞典政府為家長們提供的擇校券就等價于75%的地方公立學校中每個學生所需的教育費用,這些錢足夠提供學生就讀任何私立學校,只要學校獲得瑞典國家教育署的批準就能進入被選擇的范圍,而批準與否的關鍵在于私立學校是否面向所有學生而且支持使用擇校券。
美國的擇校觀念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指責公立學校教育質量低劣,認為應通過市場自由競爭原則,向家長發放教育券來支付其子女就讀所選學校的費用,由此來改進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雖然其他國家擇校制度的適用不能照搬給中國,但國外成功的經驗我們卻可以借鑒。
(二)合理配置資源
要承認在中國,存在著諸如地區差異,城鄉差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文化的差異,學校基礎建設的差異,教師水平的差異等各種各樣的差異。這些差異是和中國所處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現實相聯系的,是不能被忽略和抹殺的。而作為起點公平體現的義務教育,也要客觀地面對這些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即雖然每個受教育者都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然而在面對資源分配不平衡,教學水平層次不齊的學校時,應該怎么樣才能體現出教育公平。也就是說,雖然每個適齡兒童、少年都可以到小學或初中接受義務教育,但是要如何保證他們在學校中接受到的是公平的教育?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門合理分配教育資源,認真平衡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教學水平,用計劃的或者市場的調節手段,調節教育教學資源,以保證學校教育水平的一致性。
(三)觀念的更新
“擇校”現象和其中所隱藏的關于教育公平的話題,也早已是社會的熱點問題。而在這些紛繁復雜的論戰之中,更加突顯出觀念轉變的緊迫性。如何重新認識新時期的教育,認識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尋找在新時期解決教育問題的手段和方法,則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要面對的。
四、小結
“擇校”現象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在對教育公平這個命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并由此尋找到推進教育公平的方法和路徑之后,隨著各方面的不斷努力,“擇校”現象也許有一天會消失,也許會從目前不正常的軌道中轉入正常的軌道,成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合理發揮教育資源的一種積極形式,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更多要做的是扭轉已有的陳舊的對教育問題的認識,只有與時俱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現實中存在問題,才能夠在問題出現的時候不急躁不盲從,用科學的正確的手段去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泓萱.英、美中小學擇校制的比較研究 [J].基礎教育參考,2009年07期,39-43頁
[2](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劉佳玲.教育公平理性之思考 [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2月,第九卷第一期,113-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