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是我國重要文化表現形式,也是各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古詩詞的遣詞造句具有間接、凝練、抒情豐富的特點,“以詩解詩”也更加符合古詩詞教學,可作為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獨特教學方式,為高中語文教師介紹古詩詞的朝代風格、創作背景和情感表達帶來了便利。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以詩解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52-02
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人抒情言之的獨特體裁,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古詩詞的語言、節奏及情感都達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1]。古詩詞也是高考重要考點,備受廣大師生重視。然而,當前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程式化、公式化特點突出,無法通過古詩詞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對古詩詞學習喪失興趣,使意蘊豐富的古詩詞黯然失色。“以詩解詩”教學方式重視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鑒賞和積累詩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新的詩詞。
1.“以詩解詩”在賞析詩詞朝代風格中的應用
詩詞發展規律與朝代更替密切相關,詩詞風格也深刻反映出詩詞所處朝代的社會風貌,同一朝代的詩詞的語言、詞句、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相似度較高,具有一定可比性[2]。以唐朝古詩詞為例,唐朝國力強盛因而唐朝詩詞更具雄渾、浪漫色彩,如詩仙李白的“天子呼來不上船”。基于同一朝代古詩詞風格相近特點,應用“以詩解詩”教學方式,對比同一朝代詩詞,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朝代風格。如“詩經·采薇”,教師可將其與“采芑”進行對比教學。《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遑啟居,玁狁之故;《采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其車三千,師干之試。《采薇》和《采芑》均出自先秦時代《詩經》,從風格上看,兩首詩均表現了出征戍詩的磅礴氣勢;在描述手法上,兩者均通過對場景的描寫進行抒情。結合詩詞的特點,方便教師通過詩詞向學生介紹先秦時期社會背景:諸侯割據、戰爭頻繁。由于戰爭為當時最大的特點,因而該時期詩歌的主要內容也與戰爭有關,如體現當時人民的生活、歌頌君主的事跡;情感上,體現出詩人對家和親人的盼歸情愫。在詩歌對比中,讓學生學會觸類旁通,掌握鑒賞相同風格詩詞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詞內容、情感。
2.“以詩解詩”在講解創作背景中的應用
文化是社會的產物,任何古詩詞也都離不開當時的創作環境,古詩詞也與創作背景密切相連。詩詞與詩人的生平經歷相關,以詩詞抒情,借詩詞詠志。例如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對比《臨江仙》中相似詞句,方便學生掌握詩詞的創作背景。《臨江仙》乃作者楊慎因觸犯龍顏被貶至云南時所作,作者通過“滾滾的長江水”抒發“英雄在隨著時間慢慢逝去”的憂愁和無奈;《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創作背景相似,乃作者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路經赤壁時有感而發,通過“大浪淘盡風流人物”描寫三國的輝煌及英雄都隨著時間而消失,表現出作者“憂愁”的情緒。
在“以詩解詩”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了解到古詩詞學習中 ,不同詩人在相似的遭遇和相似心情下創作的古詩詞在表達方式、情感內容及特點存在一定相同之處,或者通過不同內容達到相同的情感表達,讓學生掌握鑒賞同類詩詞的能力,提高學生對詩詞內容、情感的理解。
3.“以詩解詩”在解讀情感表現中的應用
古詩詞內容雖然簡短,但卻包含了豐富的意蘊,詩人任何時期的情感都融入詩句內,用詩句抒發情感。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運用“以詩解詩”方式開展教學,幫助學生準確掌握古詩詞的情感[3]。
兩首詩均為李白所作,均為對風景的描寫。學生通過對比兩首詩可以發現,兩手詩均表達了作者對自然風景的震撼,并通過感慨詞語表現自然風景。如《蜀道難》使用“噫、吁、嚱”等感嘆詞描寫蜀道的難走;《夢游天姥吟留別》通過“煙濤微茫”表達“瀛洲天姥山”難求。同時兩首詩運用了想象和浪漫主義手法,說明詩人所處之地風光美好。通過以《夢游天姥吟留別》解讀《蜀道難》,讓學生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體會詩人根據所處環境表達情感的手法,從而掌握在相似情況下詩人抒發的情感也具有相似性特點,幫助學生理解相似情感詩句。
4.結語
“以詩解詩”教學古詩詞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效率,更在于喚醒古詩詞的美,讓學生感受詩中的美,讓學生從詩中了解我國古代藝術的額輝煌和魅力,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識。“以詩解詩”雖然是一種教學方式,但沒有特定教學模式,教師不能割裂該方法與其它教學方法,而應在“以詩解詩”的同時結合聯想和想象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審美情緒,才能獲得預期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史旭波.古詩詞教學中“以詩解詩”教學方法的應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4,10:11-12.
[2]王艷萍.蘇教版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0:73.
[3]趙雷.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5,0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