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華
【摘要】重視語言積累,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更是盡快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指導是不容忽視的,只有重視語言積累的指導,才能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 語文 語言 積累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54-02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培養學生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由此可見課程標準很強調語言積累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只有重視語言積累的指導,才能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這里,我主要談談語言積累方面的幾點做法。
一、在課內閱讀中進行語言積累
近年來,語文課本的閱讀文章境遇有點尷尬。按說入選初中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應該都是編者從海量的文學作品中精選而來,大多文質兼美,何以這些精品卻往往遭受冷遇?客觀上,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課外書比課文有趣得多,加上語文試題極少直接從課文中出題,主觀上,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缺乏有效的引導,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對于教材中除了要求背誦的篇目,我還要求學生對一些經典文章的精彩段落做到滾瓜爛熟、耳熟能詳。例如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百草園美景的描寫抓住事物的特點,形、聲、色、味俱全,而且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雪地捕鳥的動詞的準確運用;這些經典的文字應當深刻地留在學生腦海里,成為他們對語文課文最美好的回憶。
二、在課外閱讀中進行語言積累
博覽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因此,我除了上好閱讀課外還注意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
首先,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我在組織學生閱讀課外書時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對課外閱讀沒有興趣,手中有書看不進去。這樣,學生即使有書也沒用心讀,更談不上積累。針對這個現象,我在教學中拓展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其次,指導學生精心選擇讀物。
為了有效地利用課外書,讓學生選擇最價值的書閱讀,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使其在讀中積累語言。除了每學期名著導讀推薦的文學作品外,我還根據學生的情況結合單元課文拓展做推薦。
再次,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學生讀的東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記憶中的卻不多。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讀書筆記立足于讀,落實于記,包括摘錄好詞好句、主要內容、精彩片段賞析和寫讀后感。寫讀后感是屬于創造性閱讀,它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和情感活動的有效參與。學生長期堅持閱讀,寫作水平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四,給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
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掌握了許多的精妙詞句,他們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我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才華”。我的做法是:(1)每天的語文課前抽幾分鐘,每個月拿一節專題課,讓它成為學生們表演、分享的舞臺。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2)做讀書手抄報或電子手抄報,將一階段積累的好詞美句分專題梳理,展示在班上的學習園地中,以互相交流學習。(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聽寫大賽”,“經典誦讀”,“演講比賽”,“辯論賽”都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舞臺。實踐證明,只有不斷地把積累的東西應用于實踐中,才能使“積累”處于一種激活狀態,得到不斷的提升,獲得勃勃生機。
三、在生活中進行語言積累
學習語言只有同生動多樣的生活聯系起來,那學生的語言才真正是生活的語言,才是富有靈性的語言,這樣的語言才更有生命的活力。因此,充實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融入大自然,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調查等;鼓勵學生多留意周圍的標語、廣告詞、名言警句、成語格言等;同時,千方百計的鼓勵學生記錄下自己對生活所感所得。“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學生們對生活關心的越多,生活給予他們的自然會更多。
四、在練筆中進行語言積累
(1)閱讀練筆,即動筆墨讀書,包括詞語摘抄,內容概括,佳句警句抄錄,讀后感,書刊評論等。
(2)觀察練筆,主要是寫觀察片斷、觀察日記。
(3)視聽練筆、活動練筆等,均可用日記形式寫觀后感、活動收獲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沒有日積月累,就沒有學生的語文功底。重視語言積累,就等于給了學生一把學好語文的金鑰匙,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學生的語文素養也一定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