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將建設“美麗中國”寫入“十三五規劃”。并提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發展目標;這不僅是將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有關理念提高到了一個更新的高度,也將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
任何一項工作,沒有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就不可能取得長足發展和成功;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也不例外。人民群眾應該融入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之中,而不僅僅是做旁觀者、評論者。只有每個人都為保護環境做點事情,只有每個人都監督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有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才有不歇動力;有群眾監督,各級政府和政府主管部門才不敢偷懶、懈怠、不作為,才不敢用“一手硬一手軟”態度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一些發達國家同樣經歷了從污染嚴重到污染減輕的過程,“他們的經驗表明,公眾參與是有效進行環境治理的重要前提,公眾參與會對政府決策起到很大作用。缺乏公眾參與,已有的政策也可能失靈,影響環境問題的解決。”沒有群眾的監督,偷懶、懈怠、不積極作為現象,就會時有發生,或者屢有發生。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在目前經濟下行階段,環境治理形勢更加嚴峻,而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效平衡。”每個人都為環保出力,不做局外人、旁觀者;如果空氣、水污染了,沒人不是受害者。公眾參與到環境保護、建設中來,是對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最大的推動。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認為,在政策法規制修訂過程中,公眾可以從政府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門戶網站、媒體上看到公布的草案,通過參加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發表對政策法規制修訂的意見和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那是“一個都不能少”的事情。只有每個人都積極地“從自己做起”,都積極地踐行綠色生活方式,都積極地做環境友好型的使者,碧水藍天才會越來越多,生態環境才會慢慢好起來。生態文明建設,每個人都需要把自己擺進去,而不僅僅是做旁觀者、評論者,更不是只指手畫腳,而不付諸實現。沒有人民群眾作為環境保護的參與者、監督者、行動者角色的履行到位,就不可能收到根本性的環境綜合治理成效。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提到更新高度,說明過去我們在綠色發展“這一手”,還存在著“軟”的現象。也就是說,面對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我們不僅要彌補過去在“軟”方面的欠賬,更要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更新高度,增加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改善環境、保護環境,使我們的經濟發展符合“綠色標準”、“生態標準”。不能講人情,要對未來、對人民負責。
“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發展是第一要務”,永遠是硬道理,但也要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環境目標實現,既要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青山、綠水、好空氣的需求,也要做到經濟、科技可以承受,使經濟社會良性發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