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類選秀節目的增多,評委需求量也在增加。大概評委也是稀缺資源吧,評委越來越年輕化,隨之評委的權威性也大打折扣,因為信口雌黃者越來越多。盡管節目的娛樂性增加了,但節目的文化性卻降低了。說到底,評委的權威是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評委都沒有文化,節目還哪來的文化?
最近,有一檔節目讓陳道明“發飆”了,但沒有引起不滿,相反引來的卻是陣陣喝彩,因為陳道明點到了一些節目的痛處,點到了一些評委的痛處。一些評委信口開河,沒有口德,恰恰是因為他們缺少文化。人說演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其實,一個評委需要的功夫,甚至是一生的文化積累,不是有點名氣就能當評委的,也不是臉蛋上有了皺紋就能當評委的,看到一些所謂的評委在那里胡說八道,簡直就是在丟臉,還嘚瑟得挺起勁。
山西稷山高臺花鼓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文化底蘊,竟然被說成“沒有創新”、“看不到個體,只有一種孤獨”。真是無知者無畏。陳道明曾經說過:“一個演員,最好有文化的積淀。因為文化會幫你打開天窗,打開世界,打開人的心靈。”如果一個演員,除了有一副漂亮的臉蛋,肚子里只有稻草,那就太可悲太可怕了。如果還要當評委,那就只能是丟人現眼了。我就看到一些評委,什么都敢評,什么都敢說,似乎什么都懂,其實,胸中并沒有多少墨水,只是似是而非的大膽評說,對所評人員毫無益處,盡管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還得連說謝謝。這是什么節目啊,沒有文化的節目,咋好意思占用公共資源呢!
評委應該是行業內的精英或權威,但我們看到的評委多數不是精英,而多數是娛樂明星,比如著名影視明星,著名主持人,甚至有些人連著名也不是,只是會搞笑而已。眾所周知,真正的專業評委多不是那些常常在影視作品中露臉的明星,而是那些身處高校或行業內部的學問大家,他們是精英,但致命的弱點就是不會娛樂大眾。所以,電視臺寧可找那些學問不是很好的但很會娛樂大眾的演員做評委,也不會找那些學問大家老夫子來做評委,因為他們做評委絕不會有娛樂效應。電視臺做節目娛樂是第一位的,至于知識性就可有可無了,這就是評委五花八門的真正原因。老百姓沒文化不可怕,評委沒文化就太可怕了。
畢竟娛樂節目也是文化節目,傳播文化是第一位的,娛樂大眾是第二位的。所以,為了節目對評委要嚴些,不能降格以求,必須找有文化的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