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巧玲 錢志蛟
【摘要】實現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大問題。教師、學生和教學策略是解決問題的最主要因素。
【關鍵詞】信息技術 有效性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136-02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實現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有哪些呢?
1.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細致鉆研教材、認真備教學生
(1)教師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知識,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和文化素養,以適應新教學理念下的教學需要。
(2)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對教材進行整合、挖掘和拓展,指引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捕捉身邊有用的信息,讓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依據新課程標準,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客觀分析班上學生的學情,根據不用的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2.選好導入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1)課堂導入是任何學科教學中都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能為課堂教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講授Powerpoint的超級鏈接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向學生展示用之前所學制作的普通作品和依據本節內容所制作出來的作品進行的一個效果對比,讓學生自己發現應用之后所產生的特殊效果,其目的是為了突出新授內容的優點,同時也揭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明確學習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興趣”是學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啟迪學生積極思維的手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能引起學生共鳴的生活實例,將其設計到我們的教學當中,以學生熟悉的電腦游戲,小故事,視覺對比等方式呈現出來,與學生的思維認識發生碰撞,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為求知識而主動向教師請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任務驅動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教師將本節重點內容以任務的形式下發給學生,在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發現、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達到實現學生自己提問,自己解決的教學目的。當然教無定法,傳統教學方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結合起來使用,課堂教學有效性將會更加明顯。
4.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
分組協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根據學生個性差異、能力強弱、興趣愛好進行異質和自由分組,使各組處于大致均衡的水平。這樣,組內成員既能自主探究,提高學習能力,又能互補、互助,有利于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只有小組內成員都達到了預定目標,小組才能算獲得成功。這種共同的目標促進了學生自愿性的互幫互助,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和能力。
5.實施項目教學,提高課堂實效
項目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以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知識、解決問題、提高技能為根本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是要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同時,學會并掌握知識。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從學生的角度考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在一種輕松而又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新知,這樣不僅具有實際意義,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也使我們的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6.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的是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操作,并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會動腦、聯想和發揮,使學習變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作為信息技術課的特有課程——上機課,它的安排和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我們必須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鞏固所學的知識,充分利用這有限的學習時間和資源,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放任,浪費光陰。其次,通過實踐操作,可以更直白有效地論證學生的設想和創造,便于及時更正和應用,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的銜接,提高了課堂的利用率。
7.善于開展經常性的教學反思
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后,一定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通過對本節課的全面分析,找到優點與不足,以便我們日后進行改進和提升。
8.注重運用積極的課堂教學評價
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及時的、激勵性評價,這樣不但能調節、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其他方面有個清晰的認識,并做出及時的學習反思。
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落腳點。只有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才能實現專業化發展,學生才能不斷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我們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效和高效的。
參考文獻:
[1]201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及解讀》.百度文庫
[2]任苒.《有效教學研究——理念、實踐與展望》.《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