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業觀是人們在就業問題時所持有的態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學生就業觀受到很大的影響,出現了很多的新問題和新情況。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就業觀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觀 就業期望 就業意識
【基金項目】湖南城市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50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184-01
近年來,全國高校不斷擴招,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一個難點問題。當前大學生不能及時就業除了與客觀因素有關外,更重要的來自主觀上大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就業觀。
一、就業觀的含義
就業觀是指人們對于各種不同職業的意向、評價以及對就業所持有的態度,是人們的擇業傾向和就業行為在思想中的反映。
每一位大學生的就業觀不同,都具備自身的特性,受其所在環境如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以及自身素質的影響。
大學生就業觀是指大學生在就業時所持有的態度。它客觀反映出了他的職業素質和就業期望。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于緩解當前就業形勢,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生就業觀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呈現出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自我認識不清,就業期望值過高
就業是對自己個性、能力、意愿、興趣、就業方向、就業目的的自我了解和評價,它與個體的氣質、性格、能力、興趣愛好息息相關。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取決于對自我了解的程度。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對自己認識不清,不能結合自身情況,從實際出發,正確估價自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部分同學好高騖遠,盲目追求,就業期望值過高,追求高待遇、低付出的工作崗位,一心向往到大型國有企業、教學科研事業單位,不愿到基層、西部偏遠地區、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2.安于現狀,就業意識不強
當代的大學生,大部分系家中獨生子女,從小過著安逸的生活,他們對就業問題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害怕走入社會,面對競爭,父母過度的保護使他們缺失生存能力;對于工作,他們一方面希望找到如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卻不愿意采取積極行動,主動了解就業信息,參與現場招聘,寧愿待在寢室玩電腦,睡懶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期待父母或親朋好友幫忙實現自己就業。
3.缺乏職業規劃,就業目標模糊
近幾年來,受高校畢業生人數和經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這一點,很多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就很清楚,但很少去思考,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系統詳細的職業生涯規劃,為自己制定近期或長遠的目標,他們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適合干什么。來到大學,就是為了實現父母的意愿,為了不愿過早的涉入社會。同時,也有很多大學生不能充分認識職業對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他們僅把工作當做一種謀生的手段,只注重個人的福利待遇,只考慮企業給個人帶來的發展空間如何,卻很少考慮個人為企業、為社會能做多大的貢獻。
4.就業能力欠缺,就業素質有待提高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充分的就業能力和良好的就業素質,是大學生能夠順利就業的有力保證。然而,當今的大學生中部分學生因各種原因從踏入大學校園開始就沒有進行職業規劃,設定學習目標,他們沉溺于網絡游戲,渾渾噩噩過日子,沒有有意識的去利用各種機會,參與社會實踐,提升自身組織管理、團體協作、人際交往、服務意識、誠信意識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求職的過程中容易受挫而導致缺失信心。
三、樹立正確就業觀的主要對策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社會的一個熱點難點問題,它關乎高校的生存與發展,關系社會的穩定。大學生就業觀是大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與社會、學校、家庭以及自身關系密切。就業觀問題,對大學生的就業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促進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加強大學生就業觀教育與引導,非常重要,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一)社會方面:加強文化意識的導向作用
當今大學生,由于受社會環境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在就業方面存在很大的思想限制,從而影響就業觀的正確判斷,缺乏對就業觀的理性思考和認識。縱觀歷史發展,社會文化氛圍,環境對一個人思想觀念的產生起決定性的導向作用和方向選擇性作用。因此,強化文化氛圍,注意正面宣傳,塑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二)學校方面:加強就業觀教育
大學生的就業觀問題,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態度,直接影響高校的就業質量,高校作為當代大學生知識傳授的重要場所,應該將就業觀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貫穿大學生教育始終,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讓大學生了解當前就業形勢,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學生特殊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態度。
(三)家庭方面:加強就業觀的正確引導
大學生就業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環境的影響。第一,受其家庭傳統擇業觀的影響。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父母往往重視根據自己的閱歷和經驗來判斷職業的“好壞”,從而影響孩子對職業的判斷與選擇,失去自我;第二,受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家庭條件好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到不發達、離家太遠的地區去就業,而家庭條件不好尤其是農村的父母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上學,通過知識改變家庭的命運,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份收入較高的好工作。作為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不要過分干預孩子的一切尤其是就業,應該讓孩子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大膽與他人競爭,盡早融入社會,引導孩子養成堅強耐挫的性格,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四)自身方面:加強就業觀的自我調適
大學生能否就業、是否就業,其實在很大程度上與自身有很大的關系。部分畢業生憑著自己家庭條件好,衣食住行有父母安排,就業緊迫意識不強。還有一些畢業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不愿意到偏遠地區或基層單位就業,不愿意從事待遇不高、與專業不匹配的工作崗位,不愿意到晉升空間不高的單位工作,等等,這些都影響大學生正確就業觀的形成。作為大學生,應盡早了解當前就業形勢,從大一開始加強自身教育,根據社會需求與個人自身條件選擇適當就業崗位,從而實現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黃宣平.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淺析[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0,(16):46-47.
[2]劉暢.當代大學生就業觀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20).112-113.
作者簡介:
冷紅,女,湖南益陽人,湖南城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