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的晉劇,作為曾經橫掃三晉大地甚至流行在整個華北地區的梆子劇種是否還風韻猶存?晉劇是否還風采依舊?有著兩百年歷史的晉劇經過了多次跌宕起伏一路走到現在,有過高峰也有過低谷,本文我們就來介紹晉劇目前的現狀及以后可能有的發展。
關鍵詞:晉劇低谷原因 晉劇發展 重振晉劇
一、晉劇
晉劇是漢族地方戲曲。晉劇作為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是中國傳統戲曲。因產生于山西中部,不僅被稱作中路梆子,也被稱為“中戲”,主要流行于是山西省中、北部及陜西、內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中路梆子淵源于蒲州梆子,興盛于民國以后,遂以山西梆子專指中路梆子,新中國成立后則稱晉劇。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間是晉劇的發展高峰時期,當時班社眾多,人才輩出,尤其是以丁果仙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員出現之后,晉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晉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晉劇如今現狀及原因
晉劇的現狀令人堪憂,它走到如今這一步是為什么呢?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晉劇在繼承傳統戲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改革、發展,但仍舊處于一種低靡的狀態。我們可以簡單地分析一下造成這種不景氣現狀的原因,晉劇只是在勉強地掙扎著,它幾乎退出了年輕人的精神世界,更甚至與很多中年人也有了距離。當然,如今社會戲曲不景氣的原因不僅是晉劇的問題,喜愛戲曲的人還很多,其中就不乏一些京劇票友,還有一些喜愛黃梅戲的年輕人們,然而晉劇卻沒有收獲追捧甚至它的存在都令人堪憂。除了一部分非常喜歡戲曲的老一輩兒還在喜歡著晉劇,甚至在很有市場的農村,觀眾也流失了很多,深入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首先,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非常的快,心態也比較浮躁,心理、思維和情感節奏也比較快,讓一部分人覺得晉劇緩慢的戲曲唱腔和舞蹈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所以導致無法得到觀眾喜愛,當然這也并非是決定性因素。其次,有些戲曲演員沒有足夠的敬業精神,下的功夫不夠深,有時不能夠安心地準備演出。最后,由于當今社會形態下很多娛樂活動猛增,群眾轉移了生活興趣,不僅使觀眾淡薄了對晉劇的感情,也造成了城鄉業余團體大幅度減少。
因此,我們要尋找戲曲衰落的根源,同時也要了解現今觀眾的實際需求,并且針對需求進行客觀的研究和探討。晉劇工作者也應該與時俱進,跟上現代人的藝術審美觀,不斷地探索生存和發展空間,廣泛汲取其他藝術的精華,不斷豐富戲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把握藝術規律的基礎上走出具有自己獨特藝術魅力的創新之路,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充滿新時代的活力,讓戲曲藝術這一民族瑰寶重新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三、晉劇的現在及以后的發展
晉劇現在發展可能不盡人意,但就晉劇發展歷程來說,晉劇也曾有過輝煌。八十年代后,政府曾大力號召振興晉劇,與此同時,相應的晉劇劇團調整了班子,增加演員,添置演出行頭,整理舊戲,重新創新編排新戲,甚至有些晉劇表演為了增添演出效果,別具一格地將晉劇表演與當前流行的輕音樂等文藝形式相結合。在當時晉劇很火的時候涌現了一批藝術新秀:宋轉轉、史佳花、崔建華、李天喜、孫紅麗等,晉劇表演恢復和新編了《吳王劍》《三下桃園》等劇目,并多次匯集省城調演評比,甚至有的還到北京獻藝。另外有少數人獲得了晉劇表演藝術家的光榮稱號,有的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有的晉升為一、二級演員。在當時那個年代,晉劇的成就也是不同凡響的,我們應該給予充分肯定。
然而,就晉劇發展的整體來看,不能說它已經走出了低谷。就目前來說,晉劇仍在低谷中徘徊,在本應該有市場的農村來看,觀眾還是以老年群體為主,至于城市觀眾少得可憐,我們不得不深思如何發展晉劇,晉劇這種不景氣情況何時才能改變,晉劇何時才能重振輝煌?
談及晉劇的知名度,不必和知名的國劇京劇相比較,也不用和黃梅戲、越劇這樣火的劇種相比較,就拿評戲、豫劇來說,晉劇也是望塵莫及的。全國各地我們都能看到戲曲的重新振興、創新以及改革,這場戲曲之風刮出了《徽州女人》的成功,創造了《金子》的輝煌,這樣的結果難道不令晉劇演員汗顏嗎,為了晉劇的發展,為了使晉劇走出娘子關,為了使三晉父老為晉劇自豪,我們不能再止步于帶著劇團去鄉下走臺,更不能抱著那幾出舊戲孤芳自賞,要創新,有創新才能有發展。愿晉劇早日崛起。
四、結語
晉劇有過輝煌,作為一種傳統藝術,我們不能任由著它逐步衰退,發展晉劇、重振晉劇具有重要意義。就本文來說,晉劇要想發展就要不斷創新,不能孤芳自賞,更不能停滯不前。
參考文獻:
[1]李妮娜.從樣板戲看中國戲劇現代化轉型的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8).
[2]白向杰,祁愛斌.建設晉劇藝術傳承與創新的堅實基地[J].藝術評論,2014(01).
[3]王瀟.山西省晉劇院一團近十年管理模式變遷狀況初探[J].大眾文藝,2014(22).
(作者簡介:喬亞茹,女,河北省張家口市口梆子藝術劇院, 研究方向:戲曲(晉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