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狼圖騰》給我們奉獻了一本絕妙的生態學教科書,書中主要講述了生物、人、狼與自然四者之間發生的故事。狼不僅是草原上最兇猛的動物,而且還是草原人民的圖騰,同時,狼也曾經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圖騰之一。《狼圖騰》中反映出來的社會現實,讓人們真切體會到了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的組成部分。在大自然中不存在征服與被征服、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恰恰相反,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
關鍵詞:《狼圖騰》 當代 生態文學
新時期以來的中國生態文學發展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文學創作新的焦點。主要表現在對傳統農業文明破壞、自然生存環境惡化的描述上,以此來警示生態危機和喚起人們的生態安全意識。這一階段的代表性作品有徐剛的《傾聽大地》《地球傳》,陳桂棣的《淮河的警告》等。這些作品都主要是描寫人類無休止的欲求,從不同角度揭露了環境惡化將會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后果。在這個階段,生態文學主要憂慮的是日益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在表達方式上,這一階段的文學作品主要以質疑人類活動為主,其本質就是對現實生態環境惡化的一種宣泄。在文學體裁上,主要以紀實文學和報告文學為主。第二階段,伴隨著生態文學創作的興起,在新的文學創作中,生物種群共存和生命平等意識等生態主義思想的崛起,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文學得到發展壯大,各種動物形象不斷地在文學作品中涌現出來。特別是一些在以往文學作品中作為反面形象的動物,其形象得以重新塑造成為了這一階段生態文學的亮點。代表作品主要有賈平凹的《懷念狼》、沈石溪的《殘狼灰滿》等作品。這一系列作品面市后,給人們的價值觀念帶來了不小的沖擊,這也預示文學創作在生態觀念的影響之下,整個結構性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文學作品從自然環境的描寫轉向到塑造動物形象,文學作品中也開始出現非人類的主體形象。從開始質疑和否定人類,逐漸進入更加理性地去思考生態環境惡化的成因,積極地去探尋解決危機的辦法。在體裁上,以中長篇為主;在題材上,以探討生態問題為主,這也預示著生態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與時下被冷落的那些文學作品相比,《狼圖騰》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異軍突起堪稱奇跡。自2004年出版一直以來,雷達、孟繁華、陳曉明等人對其的評價褒貶不一,甚至截然對立。一部分學者認為,《狼圖騰》是一部因狼而起,描寫游牧民族生存哲學的一本教科書;還有一部分學者,通過對《狼圖騰》書中隱含的社會、自然、生命和人類四個方面的研究,推崇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進取精神和野性特征。否定者認為,《狼圖騰》具有侵略性質的文化情緒和價值主義,僅僅是一堆干癟腐朽的豆莢。《狼圖騰》中所宣揚的生存哲學只不過是動物與生俱來的求生本能,根本不存在人類社會文明的道德和價值的約束,從而動物將自我保護的意識表現到了極致,給人以只要生存下去任何事情都可以做的感覺。我們綜合了多方面的評論,主要有幾種聲音,當中有贊同的聲音,主要認為作品題材新穎,寫作手法別具一格。通過草原狼這一動物形象,演繹出狼對草原生態環境的特殊貢獻,以生態學視角重新審視人和狼,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真實意義,強調了狼在草原環境中的生態功能。另外批評的聲音,主要立足于傳統人學和人論,針對《狼圖騰》中狼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進行討論。認為《狼圖騰》主要宣揚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遠遠地偏離了人道主義精神。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看待上述的評論?除了觀點、視角、所在立場等因素排除在外,筆者認為《狼圖騰》本身有著相當復雜和容易混淆的立場和觀念,這恐怕也是學者們對《狼圖騰》頗多非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作品題材上看,《狼圖騰》這部作品主要通過描寫人與狼的關系,從狼這一形象表現出人類社會中各種族之間的關系。書中通過主人公陳陣的經歷,闡明了狼在草原上的生存現狀和滅亡的過程,以此來挖掘積極進取的“狼性精神”。其次,站在寫作的立場上,《狼圖騰》以狼的生態價值來消解“人類為中心”的思想,同時又確立了狼在草原生態環境中的核心價值,在描述中,為了突出狼的作用而犧牲掉其他族群,以此來消解人類唯我獨尊的思想,進而樹立狼性的純粹性,這是一種遠離“人類為中心”的道德理論體系,其意義更加深遠。在《狼圖騰》“后記”中,作者將草原狼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民族主義精神的高度,用它來審視“羊性性格”的農耕民族,突出表現了作者對狼性的推崇和對游牧民族的贊賞。
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大自然本性的缺失。讓我們在面對其他文化入侵時要抓住機會深刻反省。現在,人們的生活日益改善,日常的生活越來越精致,更加雅趣,這些生活物質上的提高直接導致了我們精神世界的缺失和弱化,這也使得我國的文學創作擁有了強大前進的動力。莫言、張承志、遲子建都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對我國文化發展前景的憂慮。莫言的《四十一炮》和《檀香刑》都是通過塑造多變的藝術形象,由淺入深地剖析了原始生命力在不斷流失的過程,提出追尋民族個性的原始力量,以此來呈現種族的優越感,打造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民族精神。那么,《狼圖騰》為什么會出現上面所提及的問題呢?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各行業競爭激烈,人們生存的壓力不斷增加,這或許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狼圖騰》中內外互動互滲的作用,“狼道哲學”的強權主義得以彰顯。人、狼與類人狼的關系文學,無不展現出人類自我意識的膨脹,最終強權漠視弱者。其中主要強調的是對大自然的無條件服從,這些在說明了生態文學的作用和功能的同時,實際上已經附和了強權主義。以上只不過是《狼圖騰》的一小部分內容,并非它的內容主體。因此,我感覺我們應該更多地以審美的眼光去看待這部生態文學作品。藝術始終還是藝術,生活就應該是簡簡單單,兩者需要分開。在人類社會中,狼是兇殘動物的代表,而在文學作品中它可以變成可觀賞的對象,這些都取決于我們把它放在什么語境中了。正是這樣,我們不贊成對《狼圖騰》持完全否定的態度,尤其是用道德眼光來看待這部作品。嚴格意義上來說,作者的思想確實存在偏激成分,但我們同時也應該知道形象體系本身擁有自潔能力。生態文學可以說是一種基于生態環保主義思潮的寫作方法。以生態文學提倡的方式來打破傳統的以人類為中心的寫作思想,主要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但遺憾的是在文學作品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并沒有把生態主義思想完完全全貫徹其中。很多類似于《狼圖騰》的文學作品僅僅在淺層面上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給予議論,故事的結尾都是把責任歸結到丑惡的人性。這種結尾看似刻薄,但沒有觸及到我國環境問題的主神經。所以,根本也就解決不了什么問題。
反觀《狼圖騰》,其實當中也有這樣的問題存在。作者將人與狼的關系設定成為完全對立的關系,要么是人消滅狼,要么就是狼消滅人,兩者只能存在其一,讓人們只能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在實際生活中,要獲得人或者狼的價值,只能將他們還原到自然生態當中進行考察。在“后記”中作者把原本屬于自然生態的問題強制轉化給了人類社會,這一現象表明了作者在生態觀念上認識的不足。作者并沒有認識到生態理論并不是萬能的,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適用范圍。如果不加規范而亂用,很有可能得出不切實際的結論。作者在創作《狼圖騰》這部作品的時候,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生態文學中相關審美評述。當我們否定和贊同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時候,肯定是不能以單一的生態理念來判定,還要結合作品本身的形象體系,以及生態理念與藝術描寫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對于《狼圖騰》的評價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脫離了具體文章用一般文化學、社會學進行評價的方法。而實際上,它自身復雜的矛盾程度是無法用單一的觀念所涵蓋的。在筆者看來,作為文學作品,《狼圖騰》這部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原創思想,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遠遠超過同類文學作品。《狼圖騰》僅僅憑借著“狼性性格”就好像找到了開啟世界文明史的鑰匙,巧妙地運用了浪漫而情緒化的方式,改寫和解讀了整個的人類史、文明史、中國史。我們不得不說作者的勇氣值得我們贊許,但當中漏洞畢竟也有很多。在這個問題上我比較贊同雷達的意見,盡管當代生態文學的創作不太理想,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但生態觀念的引入還是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我們以前那些固有的思維,促進產生了新的寫作方式,為廣大作家提供了新的寫作思路。
首先,生態文學為倫理敘事擴寬了寫作空間,使原本單一的文化倫理,提升到了兼及生命倫理的多元倫理,為新時期寫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思考空間。其次,生態文學豐富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譜系,它使文學創作從單一的人物形象轉變成為兼及生命形象的立體形象書寫。生態文學既可以寫人又可以寫動物,它通過對各類生命種群的描寫,進而來豐富和拓展寫作主體的形象,使自然界中尤其是動物作為帶引號的“人”成為了作品的靈魂。生態文學使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多了一個新的維度,隨之人類與其他生命物種之間的界限也在不斷地被沖破,動物被文學藝術加工后,成為了人類情感和人道關懷的主體對象。最終,動物形象也獲得了獨立的審美價值。
《狼圖騰》這部作品在努力刻畫被人類思想有意識去除掉的動物本能,從我們人類主觀意識出發,理想化地復原動物的本性,來達到我們理想世界中動物應該有的形象。人類的獨立、自由和平等的觀念能夠在大自然中適用,這說明了人類對生態系統的認知已經到達了一定的高度。人類和動物都具有同等的生命價值,成為了人類反思過去對生態系統做出破壞的參照,這對未來生態文學發展和繁榮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和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羅利瓊.《藏獒》與《狼圖騰》之比較:文學與文化的層面[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7(02).
[2]張明輝.《狼圖騰》中的生態文學元素探析[J].作家,2009(09).
[3]薛敬梅.《狼圖騰》——在歷史和文化沖突中彰顯的生態價值[J].孝感學院學報,2008(01).
(作者簡介:楊森淼,男,遼寧省遼河油田第一高級中學,學生,研究方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