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迎是金代大定、明昌時期的作家,他與蔡珪等人共同開創了“國朝文派”,為扭轉金代前期詩風作出了重大貢獻。劉迎的詩風最能體現“國朝文派”雄豪粗獷的特質,他的詩歌創作也有著與眾不同之處。劉迎繼承了白居易、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創作了很多現實主義詩歌,表達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關懷。
關鍵詞:劉迎 金代 現實主義
劉迎(?—1182年),字無黨,號無諍居士。他是金代中期“國朝文派”的重要文學家,在元好問《中州集》里劉迎存詩共77首,是集中存詩最多的作家之一。劉迎也是金代大定、明昌詩壇最能體現“國朝文派”雄豪粗獷特質的詩人之一,同時他也是一位與眾不同的詩人。劉迎的詩歌題材比較豐富,大致涵蓋了金代中期詩歌的各種題材范圍,既有關切民生的詩歌,又有描繪景致的山水題畫詩;有與人應答酬謝的唱和贈答詩,還有離愁別恨、閨怨艷情的閨情詩詞等。
金代大定、明昌詩壇有很多作家學習和繼承白居易、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其中成就最高的詩人可謂是劉迎了,他也是金代中期最先開始創作現實主義詩歌的作家之一。白居易和杜甫都是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這兩位大家創作了大量的反映現實、抨擊黑暗勢力的作品,他們的精神鼓舞了后人,也影響了劉迎的創作。
劉迎的詩作多是從他自己的所見所聞的生活實感出發寫出來的,從劉迎的詩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關注社會,關切百姓的生活,透露出劉迎對生活在水火之中的百姓們的同情與關懷,充滿了現實主義精神。劉迎的詩中有對金中期社會穩定的描寫,對大定治世的歌頌,也不乏心系民間疾苦之作。劉迎詩作《上谷》中:
“磨笄聳然來,隰水洶而去。山川俯城郭,藩翰重畿輔。桑麻數百里,煙火幾萬戶。長橋龍偃蹇,飛閣鳳騰翥。傳聞山西地,出入此其路。源源百貨積,井井三壤賦。蒲萄秋倒架,芍藥春滿樹。盤躃多布韋,嬋娟半娥素……”①
這段詩描寫了在“桑麻數百里,煙火幾萬戶”②的社會穩定背景下,農作物豐收、人口眾多,“源源百貨積,井井三壤賦。蒲萄秋倒架,芍藥春滿樹”③的繁榮景象。然而對于繁榮背后所掩蓋的社會現實矛盾、人民疾苦,劉迎在其作品中也予以揭露。《中州集》收錄的第一首劉迎的詩《淮安行》就是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環境的描寫。
“淮安城壁空樓櫓,風雨半摧雞糞土。傳聞兵火數年前,西觀竹間藏乳虎。迄今井邑猶荒涼,居民生資惟榷場。馬軍步軍自來往,南客北客相經商。邇來戶口雖增出,主戶中間十無一。里閭風俗樂過從,學得南人煮茶吃。青衫從事今白頭,一官乃得西南陬。宦游未免簡書畏,歸去更懷門戶憂。世緣老矣百不好,落筆尚能哦楚調。從今買酒樂昇平,爛醉歌呼客神廟。”④
劉迎任唐州幕官之時,他看到唐州當時的情景寫下了這首詩。在《淮安行》中作者寫到了風雨即可使之摧毀的城墻,描寫了市井生活和南北商業活動,描繪了人口的流動情況和百姓風俗的變化等一些社會實際景象。其中詩的第一句“淮安城壁空樓櫓,風雨半摧雞糞土”⑤,劉迎大膽地揭露了淮安城郭城防形同虛設的社會現實。面對這樣的情況,時任幕官的劉迎作詩《修城行》,再一次揭露了邊防的空虛,表現出了他的社會責任感,并且劉迎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淮安城郭真虛設,父老年前向予說。筑時但用雞糞土,風雨即摧干更裂。只今高低如堵墻,舉頭四野青茫茫。不知地勢實沖要,東連鄂渚西襄陽。誰能一勞謀永逸,四壁依前護磚石。免令三歲二歲間,費盡千人萬人力。”⑥
淮安地處軍事重地,雖然當時正處于社會相對穩定的階段,但邊防安全乃為大事,怎能兒戲,然而淮安城墻卻用雞糞土所筑而成,稍有雨打風吹就會損壞倒塌,城防如同虛設,在這樣一個軍事要地,城防建設無人問津。《修城行》中作者從國家的安全利益出發,對現實進行描寫,表達出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劉迎揭露了城防建設中的重大漏洞,從戰略的眼光出發,不僅表現出了他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是對那些無視城防缺陷的官吏們的譴責。劉迎用詩歌的形式提出了對城防建設的意見:“誰能一勞謀永逸,四壁依前護磚石。免令三歲二歲間,費盡千人萬人力”⑦的修護城墻、一勞永逸的實施方案。《中州集》中記載“唐州后竟用此策也”。
劉迎詩作《摧車行》是他隨駕前往八達嶺的路途中創作的。八達嶺雖然風景秀麗,但地勢極其險要,尤其是從南口通往八達嶺的這一段路非常艱險,有很多文人經過這里或是欣賞美景,或是驚嘆天險,留下了描寫八達嶺的詩篇。劉迎:
“渾河洶涌從西來,黃流正觸山之崖。山崖路窄僅容過,小誤往往車輪摧。
車摧料理動半日,后人欲過何艱澀。深山日暮人已稀,食物有錢無處覓。”⑧
詩中劉迎寫到了“山崖路窄僅容過,小誤往往車輪摧。車摧料理動半日,后人欲過何艱澀”⑨,洶涌的河流旁的山崖邊,狹窄的小路僅僅可以通過一駕車,一點點小的失誤也可能導致車輪損壞,然而修車卻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后面來的人想要通過就十分艱難了。作者把眼前的經歷寫于詩中,描繪了崖邊行車的不便與艱險,太陽漸漸落山行人也越來越少,劉迎想到“何時真宰遣六丁,鏟此疊嶂如掌平。憧憧車馬山西路,萬古行人易來去”。何時才能解決這一行車艱難的問題,讓車馬行人一路暢通,由此可以看出劉迎目光長遠,而且心系百姓。劉迎用《出八達嶺》一詩表達了自己對居住在八達嶺地區居民們生活的擔憂:
“山險略已出,彌望盡荒坡。風土日已殊,氣象微沙陁。我老倦行役,驅車此經過。時節春已夏,土寒地無禾。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作詩無佳語,以代勞者歌。”⑩
劉迎寫到山路艱險出入不暢通,春天已過,夏季到來,但土地仍然沒有長出谷物,抬眼望去盡是一片荒蕪。“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詩人說自己只是隨駕出行來到這里,作為一個過路人看到這樣的環境都不愿在此多停留,何況是長期在此居住的人呢,他們一定過著艱苦的生活。“作詩無佳句,以代勞者歌。”作者說自己做不出什么精彩的詩句,但愿以此詩來歌頌那些在艱苦環境下勞作的勞動者。除了以上兩首詩以外,《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南口》等詩也都是劉迎隨駕往來八達嶺途中的所見所想。
劉迎所作《沙漫漫》一詩:
“沙漫漫,草班班,南山北山相對看,我行乃在山之間。行人仰不見飛鳥,樹木足知邊塞少。沙漫漫,草班班,我行欲趁西風還。仆夫汝莫愁衣單,我但著衣思汝寒。”(11)
邊塞風沙漫天,野草班班,南北兩座巍峨的大山相對矗立,景象格外蒼涼。詩人與他的仆人走在山間,抬頭不見飛鳥,連樹木都少得可憐,劉迎看到仆人衣著單薄,擔心他會受到風寒。“仆夫汝莫愁衣單,我但著衣思汝寒”,這與杜甫詩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十分相似。
劉迎最先發出關注民生疾苦的聲音,他的很多作品中也都表現出對勞苦大眾的惦念之情,劉迎不為一己之私的這種精神值得稱贊。劉迎的詩歌創作為金代詩壇注入了現實主義創作精神,這也使得他成為金代中期一位與眾不同的作家。
注釋
①②③(11)元好問:《中州集》,中華書局,1959年4月第一版,第118頁。
④⑤元好問:《中州集》,中華書局,1959年4月第一版,第109頁。
⑥⑦元好問:《中州集》,中華書局,1959年4月第一版,第110頁。
⑧⑨元好問:《中州集》,中華書局,1959年4月第一版,第119頁。
⑩元好問:《中州集》,中華書局,1959年4月第一版,第117頁。
(作者簡介:周彤,女,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