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宋娜
[摘 要]“風骨論”是南朝作家劉勰在其文學理論批評著作《文心雕龍》中所提出的一重要理論命題,歷來為文學理論批評作家所重視。本文將從“風骨論”的起源、文化構成兩方面來探究劉勰《文心雕龍》的風骨論。
[關鍵詞]風骨論;起源;文化構成
《文心雕龍》是中國中古時期一部偉大的理論批評著作。 因全書結構嚴謹、文辭華美、見解深刻、自成風格,并處處體現著作者劉勰的成熟理論觀,歷來受到諸多學者的爭相研究。 而在劉勰的諸多理論命題,占有重要地位的要數“風骨論”,這一理論幾乎貫通全文,因此也成為學者們的研究重點。羅宗強說過:“風骨論是劉勰最激勵人心而又最撲朔迷離的理論命題,也是他的理論的最出色成就之一。”“風骨”一詞始自漢代人物品評,魏晉又從人物品評擴大到人物畫的評鑒,繼而發展為畫論、書論、文論中一個重要的美學話語。“風骨”作為一個審美概念,自魏晉玄學思潮興起后才流行的。而“風骨”作為詩學范疇是經過劉勰第一次系統闡釋真正成熟并進了中國古典詩學理論體系。
《文心雕龍》的整個創作意圖就在返本救末。在劉勰所處的時代,文學創作領域出現了“無骨之徵”(《文心·風骨》),他尖銳地指出:“晉世群才,稍入輕綺,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文心·明詩》)對于這種舍本逐末,競事華艷的形式主義文風,劉勰極為不滿。在劉勰看來,六朝文學的致命缺陷不是當時的作者沒有才氣華,不是他們生活的時代不能激發創作熱情,不是上層政治對文學橫加干涉,不是文學風格不夠絢麗多姿,根源在于文章自身缺乏文品,作家自身缺乏人品,用劉勰的話來說,就是缺乏風骨。劉勰是號準文朝文學病脈的第一人。
劉勰的風骨論還汲取了當時風骨論中玄學化的審美標準,沿用了人物品評中一些玄學化人格要求。如“端直”、“駿爽”、“清峻”、“猷勁”等,這些審美要求本身就是人物品評的品目。 如劉劭《人物志》云:“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骨植而柔謂之弘毅”、“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又云“其為人也,質素、平淡、中叡,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征皆至, 則純粹之德。”這些人物品評的品目,如“清”、“爽”、“朗”、“峻”、“爽”等,在《文心雕龍》中也多次出現。如“唯張載劍閣,其才清采。”(《銘箴》“簡文勃興,淵手清峻”(《時序》)“ 故《騷經》《九章》朗麗以哀志。”(《辨騷》)這些評語與《風骨》中“ 風清骨峻”的審美要求是一致的,都來自人物品評。這說明劉勰論文之風骨如同論人之風骨一樣,追求的是一種形而上的神,都帶有玄學化思維特點。
《文心雕龍》風骨論與人物品評、書畫理論在文化意識上具有相通之處,它們都以老莊哲學的生命意識作為認識的起點,都強調一種生命化的動感和活力。 老莊哲學及道家玄學從本質上看就是一種生命哲學。其中重養生的生命保護意識與倡放達的生命自由意識,是其最突出的表現。天人感應、天人一體,這本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思維模式,而玄學更是以人為本體,以保持生命原始活力為宗旨,并且將這種生命意識放大到宇宙間一切事物。劉勰風骨論正是以這種生命意識來觀照文學作品,將文學作品視為活生生的生命體。風骨作為一種詩學范疇,所蘊涵的是一種詩學精神。其生命根基是儒家剛健中正的理論。同時劉勰受王弼《周易注》影響極深,而王弼《周易注》的最大特色是不把《易經》只看成含有玄機的占卜之作,而是將之與儒家的社會理想與人生哲理聯系起來。“溝通儒道二家之心性本體論,究其玄極,無礙觀同,而王弼則為首發其端之人”劉勰在運用風骨這一概念時, 主要根據自己原道宗經的儒家文化立場,賦予風骨新的思想內涵。使這一玄學的審美概念又帶上儒家文化色彩。
劉勰《文心·風骨》指出獲得風骨美的途徑是“宗經”。劉勰云:“若夫熔鑄經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這表現他儒家化的文學立場。他認為宗經的原因是儒家經典本身就是最具風骨美的典范之作。從劉勰在《風骨》提出的批評原則來看,“體要”是劉勰文學批評的基本標準,也是風骨美的要求。“若骨采未練,而跨略舊規,馳鶩新作,雖獲巧意,危敗亦多,豈空結奇字,紕繆而成經矣!《周書》玄:辭尚體要,弗惟好異。蓋防文濫也。”“體要”一語源自《尚書》,劉勰認為“體要”是體察切要,作品的文辭能夠準確地表情達意。 它是思維或客觀物象在語言形象中最自然最真切最本質的表現。它是運用語言對情與理進行最完美的體現。劉勰以此反對當時“愛奇”“浮詭”反自然的形式主義文風。劉勰認為“骨采”“風辭”也應符合“體要”的藝術標準,風骨乏采不行,采乏風骨同樣不行,辭采力求準確地表現事理。“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在他看來體要之文,就是自然之文,又是最具風骨之美文。
劉勰一方面從儒家文化傳統吸取理性力量,另一方面又接受當時的審美觀點。他從理論淵源、寫作實踐、批評原則為風骨論注入儒家文化元素,同時又從思維方式汲取玄學化的審美標準,文化意識上汲取玄道文化奇特的境界、飛動的氣勢充實風骨論。這就是《文心》風骨論的文化構成。這種構成以儒家文化為其終極歸宿,以道家文化為其載體。因此劉勰的風骨論具有新的美學價值。既有崇尚孔儒人格力量和品節骨氣的文化傳統,又具有弘揚飛動陽剛之力的文化審美個性。
參考文獻:
[1]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6:(330).
[2]陳耀南.文心同雕集[M].成都出版社,1990:35.
[3]王運熙,文心雕龍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周振甫,文心雕龍 [M],中華書局,1986.
[5]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 [M],中華書局,2006.
作者簡介:孫語林(1990-),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宋娜,(1990-),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