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友
[摘 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已從單一學科逐步滲透到各門學科之中,使得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之間存在整合問題。為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學校對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應用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嘗試,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發展的新課堂教學模式,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學科整合
一、信息技術為整合各學科提供演示工具
這是學校信息技術用于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也是目前多數教師采用的方法之一。在這種方式下,教師可以將現成的輔助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庫中的資源用于教學;可以利用pow_erpoint或者多媒體制作工具,綜合各種教學素材,編寫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來說明、講解知識結構,形象地演示論模型等。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模擬軟件或者外接傳感器來演示某些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學校運用信息技術的演示功能是通過學校多媒體雙向交互系統實現的。教學中,教師應用這套系統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氣氛,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信息技術為整合各學科提供資源環境
用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就是要突破以書本知識為單一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而是開闊思路,把各學科最前沿的內容吸收進來。
基于豐富的資源環境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實現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學生對感興趣事物才會主動觀察、調查和探索,獲得牢固的知識和技能。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撥動學生的興趣弦,讓其在各極狀態下進行自主學習。
在教學法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時, 教師可制作與這一單元內容相關的“知識網頁”。本單元共有五篇課文:《春》《濟南的冬天》《海濱仲夏夜》《夏天也是好天氣》和《秋魂》。選的是描寫四季的散文,向讀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訓練重點是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課文中有些描繪一幅幅流動變化的畫面、景物動態和色彩變化的語句和畫龍點睛、躍入眼簾的字詞,學生有的容易讀懂,有的則要仔細觀察、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如果借助信息技術資料,就會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師可將本單元五篇課文中所提到的四季景物特征,如春花與花下的密蜂和蝴蝶、春風與唱歌的鳥兒、吹笛的牧童、藍天與白雪、霞光的色彩變化、秋色與秋實、夏天的海濱等,用動畫、文字等在網頁上循環不斷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本單元中每篇課文的內容有個基本了解。學生在打開網頁后,看到生動可愛的動畫,便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可以通過查閱網頁上的“基本需求”板塊來了解單元及每篇文章的訓練重點。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被激發,從而能開始自主學習,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就可樹立。
對于本節課學生還可采用“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兩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訪問教師機上的軟件或在網上選取閱讀資料(文字資料或影視資料),根據設問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對有效信息進行加工,經過推導獨立得出結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是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為若干子目,每一項目的學習開始都起源于問題的提出。
三、信息技術成為各科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的工具
一定的社會行為總是伴隨行為發生所依賴的情境,如果要求學習者理解某種社會行為,最好的方法是創設同樣的情境,讓學生具有真實的情境體驗,并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根據一定的課程學習內容,利用多媒體儲存成工具或網頁開發工具將需要呈兩年課程學習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進行集成、加工處理轉化為數字化學習資源,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可以提高其學習能力。
暢所欲言即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某一現象發表自已的觀點、意見和看法。通過辯論,既能培養學生綜合利用知識的能力,又能增強學生開發信息資源、綜合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教師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暢所欲言”板塊中制作一幅幅動畫:以春花、綠草、密蜂、蝴蝶、鳥兒、牧童為主要對象的春景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相互討論交流:你從中感受到了春天的什么?春天里你打算怎樣做?或制作大海的波濤,壯闊、碧綠、繁忙的海港,海上的巨輪等畫面,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聯想,把他們見過的海、心目中的海給老師和同學們講一講。這些畫畫,學生看到后,便會興趣盎然,加之積極思考、翻閱資料,說話的閘門就會打開,發表自已的見解便會有話可說。
四、信息技術成為各學科信息加工與知識構建的工具
主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和思維的表達能力,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中,對信息進行重構、加工和再應用,將信息技術作為知識構建工具以達到對知識的內化。在這方面,我們學校通常采用任務式教學策略,主要體現在學生“研究型課題”和學科內的研究性學習中。前者,學生自選課題,分小組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然后將文本、圖片等進行重新加工,并用計算機制作電子論文。指導教師密切關注學生裝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并給予及時的輔導和幫助。后者,學生為完成課堂所規定的學習任務,在課前分組制訂學習策略,收集信息資料,根據已有知識內容,
構建新的知識框架,從而完成知識的自我內化過程。課改要求新課程應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提倡“先學后教”,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會思考、學會探索,學會合作,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及協作精神和合作意識。在知識網頁上,教師可制作許多板塊,如“基本需求”、“我的需求”、“我來說一說”,“暢所欲”、“自由創作”等。學生通過查閱網頁上的“基本需求”板塊,了解本單元及每篇文章的訓練點,再去閱讀課文,就會得心應手。在此過程中,學生運用已學到的知識,突破文字的障礙來閱讀文章,并通過查閱各種各樣的資料來獲得對課文內容的全面深入的了解。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則可以進入到“我的需求”板塊中,通過閱讀需求,如想知道峻青的故事、老舍的生平、濟南的風貌、夏天的海濱浴場等。學生可以通過閱覽室、圖書室、實驗室及網絡等多種渠道來獲得資料。學生獲取可靠資料后,再把這些答案輸入電腦,分別放入相應的板塊中, 同時,也可對課文的某些內容提出自已的獨特見解,把這些輸入電腦中,通過校園網絡將這些答案的問題、意見在網上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然后在老師的幫助下,將資料歸類整理,做成知識網頁的資料庫。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一切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使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發揮它們構建教育體系的合力。
教學模式是一種相對穩定、有效和有針對性的教學結構。在教學活動中,并不存在對任何教學內容都絕對有效的教學模式,它是決于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等進行大膽的嘗試和積極的探索、并進行不斷的變革創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不是以上單一方式的簡單應用,它還需要信息技術的演示功能、提供教學情境等幾種方式的科學組合。總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具體方式要以教師、學生與教材的具體內容和處于動態中的教學方式要以教師、學生與教材的具體內容和處于動態中教學模式而定。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為全新的教育理念、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服務的。通過近幾年的初步探索和實踐,有力地推動了各校課堂教學摸式的改革。在此基礎上,分層自主學習式、合作學習式、問題探究式、任務驅動式、研究性學習班等新的教學模式在我校的探索初步成型。這幾種教學模式在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進行獨立自主學習,師生、生生間的合作交流,很好地體現了為而教、為育人而教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