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堅斌 李樹偉
[摘 要]目的研究詠春拳撐掌動作上肢體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的運動生物力學的原理和方法來探討,從而揭示撐掌動作的運動力學的特征,以了解撐掌的技術特征,能在對詠春拳技術方面有所幫助,提高運動水平。從運動學對詠春拳勁力防守原理和效果進行研究分析。初探撐掌上三關節運動學情況,采用APAS系統和3D高速攝像機采集上肢運動學數據,收集詠春拳勁力發放過程中身體主要活動部位的角度等部分數據的變化,來揭示詠春拳防守的技術所在,為中國傳統武術技戰術研究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詠春拳;撐掌;上肢三關節;角度;運動學
實驗法:實驗選取測試的角度
左肩胸角:左肘與左肩連線—左肩與右肩連線之間的夾角
左肩角:左肘與左肩連線—左肩與左髓連線之間的夾角
左肘角:左腕與左肘連線—左肘與左肩連線之間的夾角
左腕角:左手與左腕連線—左腕與左肘連線之間的夾角
詠春拳的發力分為長橋發力和短橋發力,所謂‘‘橋即指前臂。肘部伸展使橋手到達身體的遠端即長橋;肘部保持彎曲,橋手在身體近側運動叫短橋。無論長橋或短橋均需練習”肘底力”,所撐掌也不例外。撐掌平時應用可以與日字沖拳封擋直拳同時進行連消帶打,在發勁情況下可以做到守中用中,連消帶打原理,同時單一出撐掌也可以逼退敵手,對其重心施加壓力。
一、詠春拳撐掌運動學結果與分析
1.詠春拳撐掌關節角度變化與特征
詠春拳撐掌以腰馬勁力催發到二桐手(上臂)再到前鋒手(前臂),最后注力于掌心,動作不需要轉馬與轉腰,基本只有上身做動作。這個過程中主要活動位置是上三關(肩、肘、腕),下三關(髖、膝、踝)位置略用,至于給關節速度變化特征與重心位移變化。我們通過運動學分析軟件對撐掌關節角度變化與特征與詠春拳拳決結合進行一一敘述。
(1)撐掌肩關節運動特征
從測試得出的數據顯示,左肩關節角度由小到大,出掌時候肩關節離身體幅度最大。當準備期兩拳拳放置在自己身體的第五根肋骨下一寸的準備期左肩關節度為58.615°, 出掌時掌心朝胸內為豎指立腕,掌心向45°斜前方擊出,斜45°角切入可以減低接觸受力面積摩擦力等起到卸力作用。在胸部邊緣出時,左二桐手(左上臂)左肩關節角度由大變小,因為握拳曲肘時候肩關節是負角度,當0.325秒左右上臂與軀干基本重合角度接近0,之后撐掌打出時候左上臂基本貼著左軀干時候最小值為17.95°,撐掌完成時候為最大值66.684°。左撐掌肩關節角到達最大值時是擊打力點最大的時候,手掌位置與胸齊時,可以防御直拳或在柔道防御立技進攻時候防止對方抓衣襟。守中用中原理不但在詠春拳在柔道里面也是合理的。“守中用中”原則即詠春“問手”時守住人體中線,基本要求是手、肘向中線靠攏,守住自己的中線,不僅能保護自己的要害,讓對手無法反擊同時也為自己攻擊對手的中線創造了有利的經濟條件。為了確定測試者是否能做到這點,本研究以左肩胸夾角來確定受試者左臂是否“守中”。
在測試者準備期,雙拳置于胸部略下一寸,雙拳不能貼著身體,肘內夾,所以左肩胸角會產生最小值17.95°,當出掌是握拳立即立腕豎掌擊打出去, 左肩胸關節達到最大值191.708°,此時撐掌打擊力度也是最大。
從測試者左肩胸夾角可以看到,其最小右肩胸夾角出現在0.1543 s,為18.492°,此時左臂向身體中線靠得最近。最大右肩胸夾角出現在0.329s,為67.58°,此時左臂離身體中線最遠。最大與最小夾角相差49.09度,左肩胸夾角的均值為36.8327。所以測試者胸角整個動作過程中處于一個動態的變化之中。
詠春拳除了要求埋肘,埋肘好處作者歸納兩點一、保護上體兩肋要害,二、不論離橋還是黏手在使用扣手與捺內簾手防守的時候埋肘,肘子可以貼著上體借助骨架的支撐力發勁,好像跆拳道比賽垂臂保護甲兩肋位置一樣可見埋肘的重要性。詠春拳防守時要求“不動肘”,即肘關節靠近身體中線,以肘關節為軸,利用前臂防護身體各個要害,這也是“守中用中”原則的應用,因此本研究以右肩角來考察右臂是否貼近身體,來檢驗受試者詠春拳水平。由于肩關節是三軸型關節,關節不同的運動時,分別對垂直軸、矢狀軸、額狀軸產生力矩,在做撐掌時,要貼著軀干邊緣出掌,這就要肩關節向內夾,上臂對矢狀軸產生力矩,同時向前沖掌,上臂屈伸,對額狀軸產生力矩,所以,對右肩角進行分析時,需結合右肩胸角進行分析。
左肩胸夾角從測試的數據得出,由出掌前靜止到擊打到中線處,左肩胸夾角越來越小。證明左肩關節越來越貼近中線,所以角度必定減少。當數據越來越大時候,上臂比現代搏擊出拳更接近于身體,充分做到守中用中,連消帶打的作用。
(2)撐掌肘關節運動特征
不動肘原理,以肘子為中心,歸肘以肘底為發力點,撐掌打出后肘關節角度由最小值向最大值改變,最小值為握拳準備時,最大值為出掌時,撐掌力量達到峰值時候為最大值156.459°,出掌時候以肘帶腕,俗稱說“肘底力”。
(3)撐掌腕關節角度特征
腕關節是撐掌發勁運力的最后一個關節,最小值與最大值之間的相差70.143,說明在整個撐掌過程中左腕關節的變化很明顯,這不同于我們平常所見的搏擊拳法,在出掌過程中腕關節要求一直保持豎腕立掌。當最小值16.789。
二、結論
當詠春拳發勁時候,通過左肩胸角與左肩角確定撐掌有沒有做到守中用中,當撐掌出擊時可以為后手創做機會也可以同時出拳。肩關節、肘關節與腕關節變化角度特征依次遞減也是詠春拳師傅常說的三關發勁大關節大動量原因,關節角度變化越大力量傳遞也是越大。
參考文獻:
[1]Hooper DM, Morrisey MC, Drechsler W, Morrissey D, King J. Open and Closed Kinetic Chain Exercises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m J Sport Med, 2016; 29: 167-174.
[2]Keum-Jae L. Taekwondo Textbook. Seoul: Kukkiwon; 2005 Kim YK, Kim YH, Im SJ. Inter-joint coordination in producing kicking velocity of Taekwondo kicks. J Sport Scie Med, 2015; 10: 31-38 .
牡丹江師范學院研究生學術科技創新重點項目項目號:yjsxscx2015-08mdj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