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問“供給側改革”
2015年11月以來,“供給側改革”成為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那么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對應。“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三駕馬車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而“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條件下所實現的增長率即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而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表象:需求不足。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年下滑。從需求側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年見頂回落,過去三年持續零增長。內需中,2011年人口結構出現拐點,2012年人口撫養比見底回升,2013年地產銷量增速持續下行,工業化步入后期,投資增速持續下行。
實質:供需錯配。需求刺激效果甚微,2015年以來,央行5次降息降準、發改委新批基建項目規模超過2萬億,但投資依然萎靡。而在消費領域中,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供需錯配:國內消費增速趨緩,但中國居民在海外瘋狂掃貨,國內航空客運增速緩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卻持續高增長。這意味著,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長期供給。
習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明確指出,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場。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稱之為推動經濟結構改革的四個“殲滅戰”。要打贏這四個“殲滅戰”,實現供給側改革,應分別在勞動力、資本、創新、政府4條主線上推進。
如何優化勞動力配置?具體路徑有三條:一是放開生育政策,補充人口紅利;二是戶籍制度改革并發展服務業,促進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動,同時也能消化地產庫存、穩定就業;三是促進扶貧,注重教育,從而提升人力資本。
如何優化土地和資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確權和加速農地流轉,從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產泡沫。而資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盈利:資源品價改降低原材料成本,減稅降費加速折舊降低財稅成本,利率市場化結合降息降低財務成本,養老保險體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業盈利的另一項改革是淘汰落后產能,國企是主要承擔者。
如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首先是構建激勵機制,提升創新意愿,這有賴于資本市場的建設和直接融資的發展。其次是為企業營造寬松的成長環境,提升創新轉化率,具體措施包括推進產學研結合、提供資金便利和稅費減免。
政府自身如何落實供給側改革?一是通過反腐、打破壟斷、簡政放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國企改革,通過合并重組提升績效,為經濟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