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游戲之一,起源于中國,逐步傳入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本文旨在從歷史角度分別對圍棋在中日兩國的起源及發展歷程進行一次簡略的回顧,并對中日兩國在圍棋領域的交流與共同發展情況進行整理及總結,以期為中日兩國今后在圍棋領域的合作交流提供一個有利的參考。
【關鍵字】中日圍棋;發展交流;研究
圍棋是一種兩人互相對抗的策略性棋類游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游戲之一,距今大約有4000多年歷史。目前圍棋游戲在世界各國均有很多的愛好者,以東亞地區國家最為熱衷。下面,我們將圍棋在中國與日本的起源及發展過程,對中日兩國圍棋運動的交流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中國圍棋的起源及發展
圍棋運動毫無疑問起源于中國古代。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文獻中就有對圍棋運動的記載。當時稱之為弈,基本上可以說是現代所有棋類運動的始祖。先秦文獻《世本》中有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1]。這句話的意思是,圍棋是堯帝所創,而堯帝長子丹朱精于此道。唐代詩人皮日休在其所作的《原弈》寫道:“弈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縱橫者流之作矣。豈曰堯哉!”即是說:“圍棋必然起源于戰國時代。因為圍棋中包含了爾虞我詐爭城奪地的方法,一定是當時某個國家的國君或參謀所發明。怎么能說是堯發明的呢!”對于圍棋的起源一說,文獻記載之間眾說不一。筆者認為圍棋的創制絕對不是某人的個人成果,而是廣大勞動人民長期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已成為社會中廣泛進行的棋類運動。《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有記載:“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嗚呼……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關圍棋運動的可靠記載。
至秦滅六國統一后,圍棋一度絕跡。因秦時的焚書坑儒,秦代的文獻少之又少。而其中關于圍棋的記載更是鳳毛麟角。直至東漢中后期,圍棋才重新發展并興盛起來。東漢馬融在《圍棋賦》中有這樣的句子:“三尺之局兮,為戰斗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漢魏時期的圍棋盤與現今不同。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記載:“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可見當時的棋盤只有縱橫各十七道直線。
到了南北朝,棋盤就已經發展到了十九道縱橫,和今天的棋盤一致了。南北朝時期的《棋經》中有“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的記載,這是一個重要的佐證。南北朝時期文人以清淡為風,圍棋成為了大部分文人的雅好。[2]
隋唐時期,圍棋運動有了長足的發展,圍棋開始走出國門,傳到了周邊的國家。明清時期,中國圍棋手的棋力有了飛躍性的提高。清代滿州貴族接受了漢族的圍棋文化,促使圍棋運動在清代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清康熙末期到嘉慶初期,清代圍棋發展達到頂峰。
近代中國內外交困,因此圍棋運動出現一個低谷。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陳毅元帥是一個圍棋愛好者,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國的圍棋運動開始有了恢復與發展,一批新時代的圍棋國手逐漸成長起來。而今,中國圍棋超越了日本和韓國,又一次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
二、日本圍棋的起源及發展
圍棋運動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圍棋運動傳入日本的確切時間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最早在《隋書·倭國傳》中,就記載了倭人“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戲。”日本史料記載,在公元685年(唐朝武后垂拱元年),日本天皇就召大臣上殿手談(即下圍棋)。可以推測,圍棋傳入日本的時間應該在公元一至四世紀之間。
在日本奈良時期,即公元710年至794年,圍棋開始在日本宮廷中流行起來。日本史書《續日本紀》中記載:“宮中有二人名曰大伴宿彌和連東人者,于政務之閑對弈,爭論中宿彌以刀砍殺東人。”[3]這期間日本宮廷中已出現了職業棋手,在宮中陪天皇與貴族下棋。
進入平安時期(即公元794年至1185年,唐朝末期至南宋初期)后,日本圍棋開始在貴族婦女中流行。鐮倉時期(即公元1185年至1333年,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后,圍棋逐漸在武士階層中流行起來。
在室町晚期至安土桃山時期(明朝中晚期),因戰國各大名都在大力培養圍棋好手。圍棋運動反而發展得更為迅猛。這時期還出現了日本著名的圍棋大家日海和尚。豐臣秀吉賜予他二百石的年俸。德川幕府初期,他更得到了德川家康的重用,封他為初代名人棋所,年俸增加到五百石。日海和尚將其當年所居的寂光寺改稱本因坊,自己改名為本因坊算砂。因此日海和尚即現代日本著名的本因坊始祖。1644年(清朝順治元年)德川幕府建立了“御城棋”制度。御城棋的勝者不僅個人可以獲得全國圍棋界最高榮譽,對于棋手所在的圍棋家族也是無上的榮耀,甚至還關乎棋所寶座的人選。因此每一家在比賽時都竭盡全力,棋局精彩程度堪稱全國之最。
1853年(清朝咸豐三年)美國艦隊用堅船利炮扣開了日本國門,日本圍棋運動隨之走向衰落。1864年御城棋制度終結,同年本因坊家繼承人本因坊秀策病逝。明治維新后政府取消了棋所制度,各圍棋世家沒有了俸祿,棋手的生活一落千丈。
1879年(清朝光緒五年),本因坊十八世村瀨秀甫與中川龜三郎聯合東京部分棋士組成了方圓社,其目的是為了振興圍棋事業。方圓社是日本國內第一個現代圍棋組織。而中國這個時期因內外交困圍棋逐漸衰落,落在了日本的后面。
1925年,日本著名財閥大倉喜七郎男爵捐資十萬日元建立了日本棋院,自此日本全國棋界歸于一統。至今,日本棋院仍然是日本圍棋界最高水平的代表。
三、中日圍棋交流
日本圍棋最早盛行于中國隋唐時期。早在公元701年,日本辯正和尚來華,因擅長圍棋之道,被當時還是皇太子的唐玄宗李隆基召見。唐代蘇顎的《杜陽雜編·卷下》有如下記載:“大中中,日本國王子來朝,上設百戲珍饌以禮焉。王子善圍棋,上敕顧師言待詔(即棋待詔,宮中棋師)為對手。及師言與之敵手,至三十三下,勝負未決。師言懼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則謂之鎮神頭,乃解兩征勢也。王子瞪目縮臂,已伏不勝。回語鴻臚曰:待詔第幾手耶,鴻臚詭對曰:第三手。師言實第一國手矣。王子曰:愿見第一。曰:王子勝第三方可見第二,勝第二,方得見第一。今欲躁見第一,其可得乎。王子掩局而吁曰:小國之一,不如大國之三,信矣。今好事者尚有顧師言三十三鎮神頭圖。”[4]
明朝弘治年間,日本僧人虛中和尚到中國浙江地區定居,帶來了他自創的《決勝圖》兩卷。虛中和尚棋力精湛,在當時的中國很有名望。
近代,中國圍棋自鴉片戰爭后由盛轉衰,圍棋名家越來越少,整個中國棋界顯得凋敝不堪。但日本棋界在方圓社、中央棋院等現代化圍棋組織的推動下,在近代逐步發展,最終超過了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中國成立后,中日圍棋交流逐漸頻繁。1960年,在陳毅元帥與日本國會議員松村謙三的推動下,中日兩國開展了三場正式較量。在這次較量中,日本棋手以27勝2敗1和的壓倒性優勢贏得了比賽。[5]通過這次比賽,陳毅元帥認識到了中日圍棋間的差距,他發出了必須趕超日本的號召。從此,中國圍棋開始逐步恢復當年風范。1984年,由日本NEC公司贊助,中國與日本聯合舉辦了中日圍棋擂臺賽。中國棋手在前三屆中日圍棋擂臺賽中都獲得了勝利,改變了以往日本棋手強于中國棋手的狀況。2013年中國包攬圍棋界所有世界冠軍,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圍棋第一強國。
參考文獻:
[1]蔣松卿.圍棋起源于何時[J].嶺南文史,1995(4).
[2]張承宗.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圍棋活動[J].襄樊學院學報,2009(6).
[3]趙德宇.日本圍棋源流[J].日本研究,1997(1).
[4]于學嶺.中國圍棋交流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2(1).
[5]李星.中日圍棋文化交流與中國文化傳承及發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6).
作者簡介:
吳冰鑰,男,威信縣第一中學高三年級311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