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設計師,黃中華用建筑設計的實力承接著時代的發展;作為藝術家,“藝術來源于生活”是他的口頭禪,他用專業的藝術見解,創作出一幅幅詩與畫,將其還原于生活。現在,他發起一個個藝術項目,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和方式,為藝術發聲。
BM=BIZMODE
H=黃中華
BM:油畫創作在你的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H:雖然從事設計事業,但是油畫創作一直作為一種情趣點綴著我的生活。因為出身油畫專業,卻沒能從事相關工作,但現在將它作為一種生活愛好也是不錯的轉變。我不是職業畫家,不會刻意地去追求技巧、風格、名利等等,只是將自己的生活見聞和感悟通過油畫創作的形式得以表達。它比較抽象,隨性,卻是我生活的真實寫照。而撇開了功利心,以輕松隨性的心態面對,反而更能達到藝術的彼岸。
BM:你的創作靈感來源是什么?
H:生活,是的沒錯,藝術來源于生活。我心中的藝術除了努力顯然不能達到,大部分還需要天賦和視野的支撐。創作過程中,最好的狀態是心手合一,下筆如流神,如果出現困頓時期,我會選擇停下手中的畫筆,寫寫書法,到大自然中走走,可能生活中的一個事件、一件器物、一簇花草、一個瞬間就會激發新的靈感。刻意將創作繼續下去,畫出來的作品往往充滿匠氣。
BM:在意大利米蘭設計學院深造階段,給你帶來了哪些影響?
H:自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之后,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室內設計,后來前往米蘭設計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設計之都米蘭的兩年時間里,我開啟了游訪周邊大小城鎮和國家的旅程,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設計理念的融合,以及國際化藝術的升華,這對后來我從事的工作、事業、以及藝術創作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BM:在周國的游訪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H:我深入了意大利、英國、美國、瑞士、西班牙等國家的大小城鎮,去參觀拜訪當地的特色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等。當地的民營企業家、富豪、紳士們運用自己的財力和物力,將這些凝聚著文化之精華的一角創建、完善,使歷史的文脈得以保存,傳播。比如我游訪到瑞士紐森的一座博物館,原是一棟銀行的老建筑,被老板捐贈出來改造成一座畢加索博物館,當地一位紳士,將自己畢生收藏的畢加索藏品捐出,陳列在博物館內供世人觀摩欣賞。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個民族的人民自發地組織文化傳承,這種力量不可忽視,也深深震撼了我,讓我受到了啟迪。我想那時便埋下了后來興起古劍山藝術村項目和創建GCA星匯當代美術館的種子吧。
BM:古劍山藝術村項目并非走商業化道路,發起的目的是什么?
H:古劍山藝術村項目不為盈利,提倡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從2011年開始,占地100畝的藝術村陸續聚集了二十多位藝術家前來駐扎。我作為項目的發起人,帶頭花費上百萬元自主設計、建造、裝修,在山間建造起了一座700平方米的獨棟工作室,樓下展廳,樓上是創作室和生活區域。每每閑暇時光便會往前小住,在小橋流水間創作,在閑云野鶴間享受一份自然的靈氣和藝術的生活氛圍。其他藝術家見此,也紛紛行動起來了。
BM:古劍山藝術村項目給你的藝術創作帶來了哪些影響?
H:從寫實到抽象,我的創作技巧和風格順其自然地發生著變化。不得不說,古劍山原生態的生活方式給我帶來了不少靈感和作品。最讓我滿意的作品之一要屬“云”系列抽象派作品,靈感來自于我在高山上偶然仰望天空,那萬里白云的美景讓我充分享受到自然的魅力。這批“云”系列的作品還在陸續創作中,將會在我即將舉辦的個人畫展上和大家見面。
BM:經營一家美術館的財務花費巨大,讓你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什么?
H:除了創作,我還希望可以分享這種藝術生活,這是我創建美術館的最大動力和目的。目前為止,重慶還沒有一家當代藝術美術館。美術館作為提取藝術文化價值的場所,也作為與世界藝術對話的窗口,應該給大眾一個途徑去培養熏陶,享受藝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