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briel+Tao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全球時尚業更新節奏加快,以工藝和品牌文化為賣點的奢侈業越來越不景氣。設計師頻頻離職,品牌紛紛加入關店熱潮,似乎奢侈大牌們進入了外強中干的狀態。奢侈業重獲新生的契機在哪里?通過產業動態和數據分析,我們得到的答案是——定制業!這可能會有些許出入意外,然而在深入剖析之后發現,這個結論其實水到渠成。
事實上與大眾印象恰恰相反,進入定制市場的門檻比進入成衣市場的門檻要低得多。雖然定制服飾的材料與人工費用十分高昂,但作坊式生產的小型時裝品牌相較于大型成衣企業有其他方面的優勢。阿聯酋的定制女裝設計師Al Ali表示:“我認為高級定制市場競爭遠小于高級成衣。小企業能夠更快收回成本,在管理方面也相對輕松。通常,時裝秀一結束就能馬上收到訂單。” 定制企業極小的生產規模意味著更少的生產成本,也就意味著更小的投資風險。另外,由于對口客戶群相當小,意味著市場穩定性較高。而且定制服飾高昂的價格可以讓初出茅廬的設計師在短時間內盈利。
反觀當前成衣產業的發展前景,卻十分尷尬。企業每況愈下的銷售報告和縮減品牌副線的舉措,都暗示著高級成衣巨大的市場壓力。Hugo Boss AG (BOSSn.DE) 在2月23日表示,受中國和美國市場惡化影響,預計2016財年核心盈利會出現10%的跌幅,當天Hugo Boss AG 股價應聲暴跌21.2%。隔日集團宣布Hugo Boss首席執行官Claus-Dietrich Lahrs下臺。從股價暴跌到職業經理人離職前后不超過三天!然而這在成衣品牌中絕非個案。另外從品牌屢屢關閉副線可見小資產階級的錢并不好賺。從Marc by Marc Jacob和Victoria Beckham Denim相繼停運,到Burberry總監Christopher Bailey決定合并Burberry Prorsum、Burberry London和Burberry Brit,都印證了以上觀點。
除此之外,設計師們的離職動向也說明“慢時尚”或許將重獲生機。2014年Jean Paul Gaultier宣布關停成衣產線專注于高級定制,同年Dolce & Gabbana 發布Alta Mode定制系列走秀。此外Raf Simons、Alexander Wang等多位明星設計師于1月份卸任大牌創意總監職位,專注于個人品牌。這些人事調動都說明如今設計師們越來越厭倦一年發布6個甚至十幾個系列的工作節奏,更希望在慢節奏創作的同時自主獨立地運營品牌。2月初訛傳極簡主義大師Phoebe Philo欲離職Céline轉投高級定制品牌Azzedine Alaia,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衣領域消極的產業心態。
從市場動態看,亞洲特別是中國和中東新貴的崛起給高級定制業點燃了希望。近期Valentino的CEO Stefano Sassi 表示東亞地區首度成為品牌最重要的市場,亞洲消費者開始深入了解高定時裝。同時Jean Paul Gaultier 的總經理 Sophie Waintraub表示公司未來將集中發展亞洲市場。她指出中國消費者為品牌去年的銷售貢獻良多,品牌還計劃在韓國首爾舉行懷舊展覽。在2015年巴黎高定周上,歐陽娜娜等國內00后公眾人物成為秀場頭排嘉賓。王菲之女竇靖童在去年GUCCI已然/未然展覽開幕酒會上登臺獻唱,并且陸續為多本時尚紙媒的大片拍攝出鏡。這些時尚事件都一再表明定制產業迎來了新生代顧客群,這既是行業重新煥發生機的契機也是考驗設計師應變能力的挑戰。一切正如Giorgio Armani所說,2016年和未來時尚行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平衡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
在高級成衣產業一片蕭條的今天,準入門檻低、創作自由度大并且擁有新興顧客群的定制業或許將成為天才設計師們最后的歸宿。同時創意重心和人才聚集點的轉移也迫使整個時尚產業不得不重新重視高級定制,這一曾經被遺忘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