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廣播民生新聞是一種立足本地,以平民視角客觀、真實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計等內容的表現形式。廣播要想在新聞大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追求個性化、異質化,也即個性化生存途徑。這就像電視追求"好看"一樣,廣播要追求的是"好聽",這就必須將新聞做精做巧。針對新的競爭態勢,打出"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口號。不管是從內容還是形式,都立足于“民生、民情、民意”。
一、本土化定位是廣播民生新聞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回顧廣播民生新聞所走過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民生新聞的發展,離不開其鮮明的本土化策略。可以說,廣播民生新聞一出現,本土化就是其明顯的特色,它將話筒對準城市百姓的普通生活,以打造好聽的廣播新聞為追求,因此在激烈繁雜的媒體競爭中脫穎而出,很多成為當地的名牌欄目。齊齊哈爾電臺的《鶴城之聲》從創辦起就樹立“關注民生、反映民情、服務民眾”的宗旨,關注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關切百姓的憂患疾困,同時在節目的結構、選材、編排等方面,都體現本土化特色。通過采訪報道,促成解決百姓“急、難、愁”問題多件,節目很快樹立其品牌形象,大大提高了新聞綜合頻道的收聽率。
二、廣播民生新聞題材選擇要拓展廣度,觸及社會生活的重大問題
如今,某些廣播民生新聞一味報道群眾生活中的瑣事,諸如小區斷水、鄰里吵架、夫妻矛盾、被盜被騙等內容。雖然這些新聞報道來自民間,并且在一段時間內也讓人耳目一新,倍感親切。但由于內容較淺,格調不高,很難長久吸引大眾,尤其無法吸引社會主流人群的關注。因此,民生新聞要想得到長足發展,首先應努力拓寬題材選擇的廣度,提升新聞品格。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民生新聞要想成為主流新聞的一部分,就要在題材選擇上拓展廣度,在采訪報道上挖掘深度,在輿論監督上嚴把尺度,提升民生新聞的品位,站在更高起點上關注民生,服務大眾。
關注生活、生命、生存。
除日常生活,民生的表層背后還有關于生命、關于生存、關于生計的更嚴肅的話題,這些內容尤其在地方媒體的民生新聞中大多沒有被深層次觸及,即使有也往往是一些蜻蜓點水式的報道。因此,拓寬民生新聞的題材范圍,觸及到社會生活的重大問題,既能豐富報道內容,更能體現媒體責任意識。
關注情感、精神、文化。
除了更多地涉及生命、生存、生計等內容外,民生新聞還應涉及普通人的情感、精神、文化等層面。通過對普通人情感的描述,媒體能傳達一種人與人之間互相友愛、互相幫助、互相支撐的情感關系。同樣,通過對普通人生活、成長、工作的報道,進而倡導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而文化代表了一個地域的特色,涵蓋了深刻歷史,從個人來說,文化體現著一個人的內涵。記者從普通人的視角來描述文化,用普通人的感受來體會文化,這樣從民生角度報道文化的題材可以挖掘出生動、富有吸引力、引起大眾思考的內容,特別是那些產生于民間、形成于大眾的文化更受到百姓歡迎。
關注時政、經濟、科技。
從新聞服務性原則出發,任何新聞都應該多層面關注民生,因此時政新聞、經濟新聞、科技新聞也應被納入民生新聞的報道范疇,讓政府工作重點和百姓生活掛鉤,讓國家大事與老百姓的“柴米油鹽”相聯系。2013年,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為加快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出構筑“十大民生工程”,并召開一系列會議落實。記者避開程式化的會議報道,從民生角度、從百姓所能得到的“實惠”入手,采制了一系列事關百姓生活的稿件,如《社區醫療普惠居民》《“萬人康樂工程”—5萬名企業退休人員的福音》《讓市區內河“水清如鏡”》《破解出行停車難》等,連續十天在“鶴城新聞”節目中推出以“唱響和諧”為主題的大型系列報道,新聞中沒有說教,沒有唱高調,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本土化定位是廣播民生新聞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三、實現聽眾的情感肯定與價值回歸
民生新聞除了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反映情況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感上與民眾交融,不但以信息示人,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通過把新聞人性化、人情化,并通過自身的影響力作用于聽眾和相關部門,從而使民生新聞相對于其他新聞節目更具有公益性和慈善色彩。著名的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使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真正發生變化的不是那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往往是那個時代的主導媒介。可以說對一檔真正成功的民生新聞節目來說,能讓聽眾記住,并真正對他們產生影響的不是具體的新聞內容,而是節目傳達的并為他們認同的價值。
有學者曾經說過:“媒體不只提供大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它實質上還提供了一種行為的延伸,民生新聞最終是落實在行動上。一個好的城市媒體,應該能夠說出用行動改變城市的話語。”媒體不斷尋求突破,改革創新,塑造完善核心競爭力,最終的落腳點是為廣大人民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民生新聞在態度的表達上應該強調人文關懷和平民視角,體現民生的視野、態度與情懷;在內容的選擇上應該著重那些真正關系群眾利益的普遍性、緊迫性問題,尤其是牽涉政府關心,又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只有這樣,民生新聞才能遠離平庸與低俗,減少“垃圾新聞”,增加“綠色因素”,不斷提高民生新聞的品位。只有從品位上引起聽眾的情感肯定,在價值的認同上與節目共鳴,才能實現聽眾對節目的忠誠與依賴。在對《鶴城之聲》節目作回顧時,每一期都有相關的服務內容,從編排到內容,都傳達了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意識。欄目組通過把服務意識和互動觀念引入到節目中,拉近了節目和聽眾的距離,重塑了主流媒體親民有信的良好形象,節目受到聽眾的歡迎。
四、品牌營銷立體化
一個成功的欄目,必須靠品牌化經營來獲取受眾市場,提升欄目的知名度、美譽度,不僅要在節目質量上下工夫,更需運用科學的方法加強節目的營銷、策劃、包裝。對欄目的聽覺效果、制作理念和采訪行為等進行了細致的策劃、安排和執行。
因此,打造廣播民生新聞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就要以本土化原則為出發點,在眾多繁雜的選題中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度解讀,突出節目的服務性和互動性,從而讓聽眾通過節目得到情感認同和自我肯定。說到底,關注民生話題,就是通過對身邊典型事件的報道,賦予其一定的情感、意義和判斷,倡導一種社會理智、社會觀念、社會秩序、社會道德和社會風尚,以期推動全民共建和諧社會規范體系,實現整個城市文化的普及和塑造。這正是廣播民生新聞節目的核心價值所在。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