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金融首要任務還是要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不發展是金融最大的風險。要推進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同時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一年一度的總理記者招待會是每年全國兩會高度關注的環節。而今年的總理記者會更是增添了不少新意,增加記者座位、提供無線WIFI、增設大屏……所有這些不起眼的小細節背后都體現了政府優化服務的誠意。
“感謝你們對中國兩會的關注和付出的辛勞。時間有限,就單刀直入吧。”3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以這樣一句直截了當的開場白開始了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總理記者會,就經濟增長、金融監管和過剩產能等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金融機構不能脫實向虛
與2015年情況相同,外媒記者贏得了全場首個向總理提問的機會,不過他似乎并沒有手下留情,直接向總理拋出關于近期中國股市、匯市波動的問題。
“請你問第一個問題,你就把股市匯市等金融市場問題當‘當頭炮’,不過也可以理解。”李克強笑言,“因為許多金融問題的表現往往早于經濟問題的發生。”他說,“金融首要任務還是要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不發展是金融最大的風險。要推進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同時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李克強表示,去年我們采取了一系列像降息、降準、定向降準等措施,這不是量化寬松,也始終注意把握貨幣供應量的松緊適度,主要為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所以金融機構還是要著力去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絕不能脫實向虛。
“當然金融也有其自身的規律,要防范風險。”李克強指出,“我更關注的是金融機構本身,去年由于一些行業、企業經營困難,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例上升。但是我們有抵御風險的能力,因為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超過13%,高于國際標準,撥備覆蓋率達到180%以上,高于我們定的150%的標準。而且我們還可以利用市場化的手段降低企業的債務率。不管市場發生怎樣的波動,我們還是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而且也可以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的方式來逐步降低企業的杠桿率。”
他繼續說,去年由于多重原因,中國股票市場發生了異常波動,有關方面采取綜合性穩定市場的舉措,實際上是要防范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這一點是做到了。下一步不論是股市、債市、匯市這些金融市場,還是要推進市場化、法治化改革。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要分層負責,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置,防止苗頭性的問題蔓延,當然也不能容忍道德風險。總之,還是要瞪大眼睛,練就一雙加強監管的“火眼金睛”。
“當前各有關部門和地方還是要按照已定的職能履行職責,守土有責,絕不能有任何的松懈,而且還要總結經驗和教訓,這也是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否則可就要‘拿你是問’了!”李克強說。
新動能超出預期
在回應“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跌破6.5%”時,李克強表示,中國經濟本身在轉型,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在凸顯,所以說下行的壓力確實在持續加大,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地區和行業的走勢分化,“目前中國經濟困難和希望并存,從底盤和大勢看,希望大于困難。”
“我們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充滿信心,這種信心并不是憑空的,因為我們堅信只要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就不會‘硬著陸’。”李克強說,因為中國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人民群眾有無窮的創造力。所以通過推進改革,就可以激發市場更大的活力、人民群眾更大的創造力,把億萬群眾的勤勞和智慧的空間拓展開來,就可以頂住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
“中國新的動能正在生成,而且超出我們的預期。”談到中國經濟前景時,李克強表示,這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是在放緩,但我們還是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2015年新增城鎮就業1300多萬人,今年一二月份我們的服務業又增長了8.1%,其中包括研發等高技術領域,這也帶動了傳統產能的改造。我們的傳統產能還有很大的潛力,因為我們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過程當中,產業升級有空間,新型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還有很多有效投資需求。我們把培育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經濟的“雙引擎”。
李克強還表示,世界經濟走勢還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也在增加,但是我們有政策儲備。2015年是世界經濟六年來增長最低,我們還是實現了7%左右的增長目標,并沒有用“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選擇了一條可持續更為艱難的路,就是推進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當中還會有小幅的、短期的波動,但是如果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我們有創新宏觀調控的手段,來穩定中國經濟的運行。
避免出現下崗潮
針對美國記者“國企去產能能否引發下崗潮”的提問,李克強明確表示,必須做到產能要去,但大量職工的飯碗不能丟。“中國會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改革和發展是不矛盾的,我們恰恰可以通過結構性改革來釋放市場活力,支撐經濟的發展。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的確產生了一些比較嚴重的過剩產能,主要是在重化工領域,現在我們已經選擇鋼鐵、煤炭這兩個領域在去產能上先行突破,與此同時要避免出現大規模的下崗潮。”李克強回答。
他進一步解釋,“過去兩年,我們在鋼鐵領域淘汰了上億噸的產能,涉及上百萬職工。由于我們高度重視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保證了大量職工轉崗或得到妥善安置,可以說積累了經驗。下一步要推進去產能,我們必須做到產能要去,但大量職工的飯碗不能丟,而且爭取讓他們拿上新飯碗。對于一時尚不能夠做到的,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有能力進行妥善安置。中央已經建立了1000億元主要用于轉崗安置的專項資金,如有需要還可以增加。”
李克強強調,地方政府相應配套要跟上,我們希望做到的是雙贏,在去產能、促發展、穩就業之間達到一個平衡,最終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實現重化工領域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