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

以6.5%至7%區間為GDP增速目標,既是我國實現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要求,又體現了國家對于保就業的底線思維;同時也是不唯GDP論英雄,對經濟發展既重量又重質的發展思路的表現。
“下面,請各位委員就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議。”3月6日,北京昆泰酒店三層全國政協所使用的一間會議室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李克穆說完這句話之后關掉了話筒。
但誰也沒有料到,迎接大家的竟然是長達兩分鐘的沉默。
這樣的沉默,在全國兩會最受媒體關注的經濟組委員小組討論現場,恐怕不是常態。
嚴峻挑戰
打破沉默的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劉明康:“昨天作政府工作報告的時候,現場的掌聲很熱烈,因為聽到總理的報告,我們代表委員都由衷地為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高興。”
過去一年,中國發展面臨多重困難和嚴峻挑戰。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創六年來新低,國際貿易增速同樣大幅降低,大宗商品價格深度下跌,國際金融市場震蕩加劇,對中國經濟造成了直接沖擊和影響。
“由于‘三期疊加’,我們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原董事長傅成玉坦言,今年中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大,實體經濟面臨的下滑壓力也更大,“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
“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而且財政金融領域的一些風險也在積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說,綜合來看,中國經濟發展在2016年面臨的形勢可能更加錯綜復雜,風險絕對不容低估。
實現GDP翻番的合理前提
“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0.5個百分點的區間讓中國更有回旋余地。”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表示,從2014年7.5%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到2015年7%左右的GDP增速,再到今年清晰設定6.5%至7%的GDP增速區間目標,“我國宏觀調控的認識和能力不斷創新、更加成熟。”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表示,開局之年工作目標的完成狀況對推進結構性改革、提振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十分重要。“目標不能過高。”白重恩說,我國經濟增長正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目標定得太高,容易轉向經濟刺激手段,反而會阻礙結構性改革的推進。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太快了不好,太慢了也不好。”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綜合二司司長向東認為,GDP增速目標的設定,要考慮資源環境的承受力、就業保障等多方因素。“我們必須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實現2020年比2010年相比GDP與人均收入都要翻一番的目標。按照這個計劃來測算,我們認為2016年的GDP增速大概要達到6.54%的水平,一般表述為‘在6.5%以上’。”向東表示,GDP增速不在于快,而在于合理,“就一個合理的增速而言,目前來講是6.5%至7%之間。”
實際上,早在2015年11月6日,《人民日報》就發表了一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署名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文章指出,要實現到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初步測算,‘十三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才能實現翻一番目標。”李克強在文章中還強調,即使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之后,我國經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才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不唯GDP論,保就業是底線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GDP增速為6.9%。“我們提出的預期目標是GDP增速7%左右,最后2015年的增速為6.9%,是達到了預期目標的。”向東強調,這個成績是在國內生產總值約67萬億元的高基數之上取得的,中國經濟當前的巨大體量,使得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所具備的意義都與過去的年份不同。“我國GDP現在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大概相當于五年前的1.5個百分點,相當于十年前的2.5個百分點。”
向東做了一個粗略的估算:“按照2015年GDP增長6.9%的情況來看,也就是比上一年增長了約5000億美元,這相當于一個阿根廷。”
根據2016年2月《經濟學人》公布的數據,2015年阿根廷GDP總量為5371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1位。“所以說,即便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往下降一點,2015年一年的增量也足以成為一個全球排名第21位的世界級經濟體。”向東表示,現在全世界10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體只有中國和美國。“雖然過去一年美國被認為是一枝獨秀,但其四季度只有0.4%的增速。去年美國全年經濟增長2.4%,中國現在的速度是其一倍多。”在向東看來,雖然我國經濟存在放緩下行的壓力,但經濟增速處于合理區間,“在掌控之中。”向東如此表示。
“我們必須看到,新常態下存在更多不確定性。”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這既體現了底線思維,也含有“不過度強調需求側、不搞大水漫灌強刺激”的宏觀調控思維。“這反映了‘不唯GDP論’的觀點,因為區間的目標意味著今年改革和調整將具備更大的空間。”劉元春說。
“總理的思路很清楚,穩增長就是保就業。”向東認為,增長6.5%還是6.6%、6.7%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要有活干,有活干才有收入,有收入才會過好日子。”
LINKS
2014年2月,《瞭望》雜志刊登一篇名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經濟工作的重要論述》的文章,提出了“三期疊加”的概念,即經濟形勢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時期。
所謂增長速度換擋期,就是中國經濟已處于從高速換擋到中高速的發展時期;所謂結構調整陣痛期,就是說結構調整刻不容緩,不調就不能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所謂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初期,我們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現在這些政策還處于消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