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娟

鑒于曠視“刷臉”系統的強大表現,在去年12月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曠視為大會安保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使廣大參會者充分感受到了“刷臉”系統的強大。
在全球如火如荼的互聯網大潮中,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總能在某一尚未開墾領域給世界帶來驚喜。對于他們,用“天才”這個詞來形容是最合適不過的。
印奇就是這樣的一位天才。在日前公布的福布斯“30歲以下青年領袖榜單”上,28歲的他憑借“刷臉”被排在科技企業家榜的首位,成為從互聯網創業大潮中脫穎而出的中國科技“男神”。
與人臉識別結緣
從小就是“學霸”,高中還沒畢業就被保送到清華大學姚期智實驗班,讀大二時就去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大學畢后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3D相機方向博士學位,兩年后回國專心發展他們團隊的“刷臉”系統。
這就是印奇的經歷。
“都是過去時了。”提及“學霸”,印奇不好意思地說,“我的經歷真的很普通,沒有太多的曲折和故事性,都是按部就班的。”
言語間的謙虛和沉穩很難讓人聯想到他就是估值已高達兩億美元的曠視科技(Face++)的CEO。也許,正是這種謙虛才會讓他走得更遠。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是我與人臉識別結緣的開始。”印奇回憶說,“第一次接觸,我就對人臉識別技術很著迷,幸運的是學生時期就已經接手重大項目,畢業后還在微軟研究院全職工作了一年,參與研發的人臉識別引擎后來被應用在X-box和Bing等微軟產品中。”
用技術改變世界
如果說能夠參與重大項目對印奇來說算幸運的話,那更幸運的是曠視科技的創始人之一唐文斌當時也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并和他一樣參與人臉識別引擎的研發。
“我從未想過給別人打工,我追逐的是用技術改變世界。因此,創業的夢想在我的心里早已發芽。”印奇告訴記者。
2011年10月,印奇、唐文斌和低他們一級但同是姚期智實驗班的楊沐一拍即合,在清華園創立了曠視科技,致力于從人工智能技術出發研制“機器之眼”,用它來讀懂世界。
雖然是零起步的創業,但是印奇、唐文斌、楊沐算是創業大潮中的幸運兒,公司剛剛成立一個多月,由于在黑馬大賽中的出色表現,曠視科技獲得了“聯想之星”幾百萬的天使投資。
“每個極客都有一個‘用技術改變世界’的夢想,幸運的是我們追夢的方向恰好趕上了一個很大的風口。”印奇說。
然而,讓技術理想走向現實的路徑注定是艱辛而曲折的。“我們先是選擇了容易上手的游戲。”印奇說,“我們所開發的國內首款基于iOS的移動體感游戲‘烏鴉來了’獲得了清華大學第30屆‘挑戰杯’特等獎,一度沖到中國區APP Store排行榜的前五名。”
“雖然游戲開發反響不錯,但我很明確地知道,開發游戲不是我想做的能改變世界的事情。”印奇說,“受2012年6月Facebook收購以色列人臉識別技術公司face.com啟發,我們發現自己所做的技術絕不只是游戲這么簡單,而是一個有著巨大市場空白的前沿技術。于是,我們決定悉心鉆研人臉識別技術。”
創業之初,必須有用技術改變世界的執著和使命感,才能刨除功利性心理,好好做一個產品。印奇坦言,曠視科技的三位合伙人均偏于軟件,雖然精通云上核心算法,對端的硬件技術卻并不了解。為了補上技術短板,他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Computational Camera的行業泰斗,專攻3D相機方向的博士學位,并于兩年后回國。
從刷“臉”到刷“萬物”
一流的學歷背景、泰斗級的導師,問及印奇回國的原因,他坦然一笑,“我們趕上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美好時代,有良好的政策環境,有知識產權引路,有眾創空間平臺,只有回國才有可能成就我的夢想。”
近兩年來,盡管印奇本人一直保持低調,但曠視手中的拳頭產品——人臉識別系統卻早已在大江南北乃至全球生根發芽。2015年漢諾威IT博覽會上,看重“刷臉”未來前景的馬云“爸爸”現場親自演示了“刷臉”支付的神奇一面。事實上,馬云早就選擇了印奇,作為阿里巴巴的戰略合作伙伴,曠視為支付寶開發人臉識別模塊。
曠視真正能夠引領潮流的法寶是什么?“極高的識別率。”印奇坦言,“Facebook的人臉識別率是97.25%,曠視的識別率是97. 27%。”
按照印奇的說法,極高識別率背后真正的殺手锏是一種“類人腦神經元算法”的深度學習算法。通過這種技術框架,他們可以用大規模的數據對算法進行“訓練”,分析的數據對象越多,系統的計算、識別結果就會越來越精確。
鑒于曠視“刷臉”系統Face++的強大表現,在去年12月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曠視為大會安保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使廣大參會者充分感受到了“刷臉”系統的強大。
“未來銀行的重心將從網點轉為個人終端,如大家手機中的APP。”印奇笑著說,“你在手機或電腦上裝一個軟件,就能實現遠程認證。”
據了解,Face++已與螞蟻金服及一些商業銀行展開戰略合作。目前在泛金融領域,其市場占有率達到90%。
盡管曠視是一家極客性質的創業公司,印奇與他的團隊很早便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是搭建Face++的人臉識別云服務平臺,目標是識人;第二步則是Image++,識別萬物;最后則是實現“所見即所得”的機器之眼。
據悉,Image++ 的第一個公開版本已在2015年發布。與Face++ 的發展路徑相似,印奇稱Image++是好幾個Face++的結合,將首先識別文字、人的行為、場景等高價值的東西,其邏輯順序正如小孩識別萬物的過程,從父母親的臉到其他圖片、物體,再到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