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劉佐菁++陳建新
摘 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讓“創新”貫穿于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中。廣東省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在創新發展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主要從創新發展頂層設計、科技體制改革、重大創新政策制訂和科技創新法制化建設等方面闡述了廣東省加快創新發展的主要經驗和做法,以期為其他地區加快創新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廣東省;創新發展;政策法規;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6.004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將“創新”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提出“創新是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讓創新貫穿于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中”,黨中央對創新的重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落實創新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廣東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總抓手和核心戰略,不斷完善加快創新發展的政策法規,充分發揮政策法規的杠桿撬動作用,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
1 加強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和系統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著力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2014-06,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粵發〔2014〕12號),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協同創新、產業創新、轉化應用、環境建設等六個方面提出了“一攬子”政策,成為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內省市首次頒布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隨后,廣東省又相繼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包括《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粵府〔2015〕1號)及實施細則、《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重點工作方案(2015—2017年)〉》(粵委辦〔2015〕24號)、《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工作考核指標體系》(即將出臺),進一步明確和完善了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目標任務、政策措施、推進方案和考核指標體系。
此外,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地,廣東省委省政府多次開展會議部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自2014年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相繼召開了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全省新型研發機構現場會、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工作現場會、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啟動會等重要會議,全面、系統地部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此同時,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還親自帶隊,前往省內,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督促檢查,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重點工作貫徹落實。
2 加快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為緊迫的是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廣東省高度重視科技體制改革,在科技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評價等體制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多項改革舉措走在了全國前列。
2.1 率先開展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
自2013年以來,廣東省實施了省級科技業務管理“陽光再造行動”,建立了科技管理權力制衡和雙重監督機制,實現了科技業務管理全過程的“痕跡”管理和信息公開,形成了制度完備、權責明確的科技計劃管理新機制。同時,構建了“511”新型科技業務體系,增強了財政資金與創新需求的協同增效作用。
2.2 探索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改革
2015-07,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東省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實施方案》(粵府辦〔2015〕46號),提出下放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到高校院所,提高對科研人員技術入股收益分配比例,規范擔任行政領導職務的科技人員參與技術入股程序,解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自主處置權限低、轉化審批管理過于嚴格、轉化責任風險大等瓶頸難題。
2.3 深化科研評價機制改革
2015-08,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科技廳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價的若干意見》(粵人社規〔2015〕4號),在科技人員職稱評價機制、對象、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創新,建立了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的職稱評審導向,加大了職稱評審專利指標權重,將標準制訂納入職稱評價指標,率先實施了多項改革措施,成為廣東省近年來力度最大的科研評價政策改革。
此外,廣東省還組建了新的科學院建設,力圖在領導體制、組織架構、人才流動、考核考評、薪酬激勵、管理自主權等方面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3 制訂完善“1+N”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針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問題,廣東省制定、實施了系列突破性政策舉措,加快落實激勵企業創新普惠性政策,充分發揮政策對科技創新的激勵和導向作用。
3.1 制訂落實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政策
2015年,廣東省出臺了《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及8個實施細則,從企業研發準備金、創新券補助、創新產品和服務遠期約定政府購買、科技孵化器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多項我國首次探索實施的重磅政策。同時,為推動政策落地,擴大政策受惠面,廣東省科技廳還在全省21個地市舉行了22場專題政策解讀報告會。
3.2 全面實施激勵企業創新普惠性政策
廣東省深入落實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2015年,廣東省財政廳、省科技廳還出臺了《激勵企業研究開發財政補助試行方案》(粵財工〔2015〕59號),新增設省級企業研發補助資金,對廣東省內(除深圳)已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的企業,根據經核實的企業研發投入情況實行補助。目前,廣東省科技廳已公示了第一批企業研究開發省級財政補助資金分配方案,共補助企業633家,補助金額為5.67多億元。此外,廣東省還指導實施了科技創新券政策,首批補助金額6 500萬已經發放到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科技服務機構和高校科研機構,助力中小微企業創新。
3.3 加大創新創業平臺政策支持力度
廣東省相繼出臺了科技孵化器后補助、孵化器風險投資補償資金、新型研發機構財稅政策,大力支持新型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目前,廣東省科技企業孵化器302家,孵化場地面積達1.35×107 m2,在孵企業14 750家,累計畢業企業5 000多家,其總收入超過3 000億元。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達124家,集中了中、高級創新人才6 000多人,近3年的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達7 599件和5 594件,服務傳統企業3萬多家,成功孵化高新技術企業1 000多家。
4 加強科技創新法制化建設
近年來,廣東省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工作法制化,相繼出臺實施了《廣東省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研究制定了《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技創新法制化建設成效顯著、作用突出,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保駕護航。
4.1 出臺了《廣東省實驗動物管理條例》
為推動實驗動物管理法制化,出臺了《廣東省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從法制層面確立了省科技廳對全省實驗動物的生產和使用活動實行許可管理,在全國第一個明確授權省實驗動物監測機構開展實驗動物質量監測工作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全國率先明確禁止實驗動物使用后流入消費市場,制定了實驗動物生產和使用規范,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重許可、輕監督”的可能。
4.2 出臺了《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
《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我國第一部促進自主創新的地方性法規。《條例》第一次在立法層面明確了“自主創新”的概念定義和邏輯框架,構建了覆蓋自主創新全過程的法規體系,提出了多項“高含金量”的新措施。例如,針對長期以來我國科研投入“重物輕人”,項目經費中人頭費支出偏低等問題,《條例》專門規定人員費可占科研項目經費的30%,軟科學研究項目和軟件開發類項目最高可占50%.
4.3 制訂《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
2015-08,《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正式發布,在國家上位法的具體指導下,廣東省正在研究起草《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尋求在地方性法規中實現“在一定條件下,科技成果所有權授予研發團隊和科研人員”,最大程度地激發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此外,《條例》還將重點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操作流程的設計與銜接,注重解決實操中易引發爭議、模糊不清、手續煩瑣等問題,確保疏通法規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