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我們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化所孕育的許多優良的傳統;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那些優良的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至今還在延續。習主席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曾講到: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可見,家風是公民道德素質養成的重要一環。
一、如何培養良好家風
1.注重家風陶冶。不少家庭都十分注意純樸、善良、正派的家風對孩子品德養成的重要影響。家庭和睦、孩子孝順、勤業守法、積善累德等良好品行傳承,正是家風形成的基礎。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愛護和教育,逐步形成了血緣倫理的親情關系,這是其他教育者難以達到的。同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需求方面對父母的依賴性以及家庭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權威性。因此,孩子對父母的話比較相信,對他們的教育感到親切,于是,父母的教育就具有了感染力、親和性和權威性。父母若能合理地把握這一特點并施加影響,對孩子陶冶情操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很有益處的。
2.注重言傳身教。不少家庭對孩子既重言傳,更重身教 ,深知潛移默化才是塑造孩子良好品德的關鍵所在。首先,父母要能以身作則。父母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孩子做到,這樣對孩子的要求也才具有說服力。比如,在孩子學習時,家長雖然不可能像孩子那樣去做家庭作業,但在一旁靜靜看書的情景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其次,身為父母要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這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有益。孩子在如沐春風的環境中快樂成長,必然造就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性格。比如,我的父母就經常在寒暑假期帶我去旅游,開闊視野;在平時,我的父母也經常陪我打球、游泳、輪滑,一起看大片,使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和求知欲,從而更加熱愛學習。為了達成教育的目的,家庭成員間還要保持交流溝通,暢所欲言。父母和孩子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發表觀點看法,通過辯論,達到求同存異、明辨是非的效果,幫助孩子接受正確的教育。作為父母一定要在關注孩子成績的過程中,既看到孩子的進步和成長,也看到孩子的不足和缺憾,把獎勵和懲罰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給孩子一個深情的擁抱、在微信空間點一個大大的贊、送一張寫滿祝福的卡片、讓孩子選擇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等等,這些都是十分可取的方式;成績不好時,也要耐心地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出癥結所在,通過鼓勵、理解和關愛化解孩子心中的不安和郁悶。
二、良好家風會促進公民道德素質養成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家是國之細胞,國是千萬家庭。一個家庭及其成員是否能夠堅守純樸、善良、正派、道義、良知,其實正是支撐整個社會良好風氣的支點,更是體現家風傳承的重要方式。為此,在公民道德素質建設中,我們要堅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日常的具體事情做起,把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付諸實踐。要靠“人人參與”和“身體力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人人都能實踐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和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這種文明延續至今,推動了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值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為之自豪。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當今社會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在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惡人橫行、產品偽劣、欺瞞欺詐等現象還時有發生,使我們感受到在公民道德素質建設方面還面臨一些新課題。問題的解決,不僅有待于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健全與完善,也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建設好家風。任雖重,道雖遠,但我們會不懈前行!
作者簡介:趙伍岳(1998-2),男,黑龍江省實驗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