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雪山圣湖,高原的好山好水沒有給西藏人民帶來福祉。西藏,是全國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之一,根據建檔立卡數據顯示,西藏現有貧困人口59萬,貧困程度深、人居環境差,因病、因災、因債致貧現象較為普遍,扶貧任務十分艱巨。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長期以來,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解決貧困群眾脫貧問題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任務,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重大發展任務、重大民生任務,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十二五”時期,西藏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明顯增長,2015年全區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全區貧困人口降至59萬,貧困發生率由2010年的34.7%下降至24.79%。
“十二五”剛剛完美收官,“十三五”就帶來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軍令狀。西藏如何開好局,布好陣,本刊記者專訪了西藏自治區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書記、副主任茍靈。
《中國扶貧》:作為全國唯一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西藏的貧困有哪些特征?
茍靈:和其他省區不一樣的是,西藏是集貧困地區、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反分裂斗爭主戰場于一體。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不僅存在基礎設施落后、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區域帶動不強等特性,同時也存在貧困群眾思想觀念較落后等主觀問題。
西藏困難群眾多,群眾困難多,這是由西藏的社情所決定的,也是影響扶貧開發的關鍵問題。經過連續多年的開發式扶貧,目前剩余的貧困群眾大都處于資源匱乏、交通不便、自然災害頻發區域,要使這些群眾實現脫貧,啃的是“硬骨頭”。同時,我們內部發展也不平衡、不協調,腹心地區與偏遠貧困地區、發展條件較好地區與發展條件較差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資源擁有量與貧困人口數量不能形成正比。此外,西藏的精準幫扶機制還不完善,對貧困人口的底數掌握不夠清、指向不夠準、針對性不夠強,存在著將“特惠性”政策變為“普惠性”政策的現象。
《中國扶貧》:“十二五”剛剛結束,西藏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矚目成績,成績背后有何良方?
茍靈:“十二五”時期,西藏自治區政府在脫貧攻堅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光有投入還不夠,我們還積極探索“中國特色、西藏特點”扶貧體系建設。
減貧人口與人均增收雙向而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和提高貧困群眾收入是衡量扶貧開發成效的重要標準。西藏扶貧開發緊緊瞄準剩余貧困人口,突出重點區域,堅持綜合施策,實現了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農牧民人純收入由2010年的4139元提高到2015年的8244元,貧困群眾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區平均水平。
基礎設施與生活條件同步改善。“十二五”期間,我們著力解決制約貧困群眾出行難、發展難問題。“十二五”時期,全區年末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513公里,鄉(鎮)和建制村公路通達率分別達到99.7%、97.4%,完成了84條溜索改吊橋任務,4萬多偏遠群眾告別了“溜索時代”。
自我發展與產業帶動相互促進。西藏積極培育扶持發展中介組織,認定自治區級扶貧龍頭企業25家,培育了一批農牧民專合組織,扶持其飼養牦牛、綿羊、藏豬等畜禽135萬多頭(只),建設溫室大棚4296座,建成了堆龍德慶縣崗德林蔬菜協會、白朗縣糌粑加工、乃東縣奶牛養殖等一批產業基地。
專項投資與社會支持不斷加大。2011~2013年,西藏共安排專項扶貧開發資金42.2億元,超過了“十一五”時期投資的總和。此外,我們積極搭建扶貧開發平臺,扶貧開發成為強基惠民“五項任務”之一,對口援藏向貧困地區傾斜支持,定點扶貧力度不斷加大,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的資金保障格局。
社會事業與生態環境建設加快發展。西藏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我們不能光要發展不要生態。因此,在社會事業發展的同時,我們始終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積極引導農牧民加大牲畜出欄率,大力實施舍飼養畜和農牧業結構調整,實施人工種草18.72萬畝,改善草場灌溉面積44.6萬畝,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中國扶貧》:回顧歷史,中央五次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專題研究援藏工作,體現了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西藏人民的深情厚愛。援藏工作對于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茍靈:援藏是一項基于現實需求,體現共產黨和祖國關懷,民族團結的偉大事業。縱向歷史觀察發現,援藏政策在歷史上經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即經歷了初始萌芽期、正式確立期、全面實施期三個漫長的歷史階段。
長期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對口支援省市、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骨干企業的無私援助下,經過援藏干部和全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援藏工作結出了豐碩成果,壯大了干部人才隊伍,促進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高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推動了民族團結和諧穩定,使古老而神奇的雪域高原煥發出無限生機,為西藏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注入了強大動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自2009年開始,全區生產總值相繼跨越400億、500億、600億、700億和800億元的臺階,持續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連續五年實現百億級的穩固增長。每一次數字遞增的背后,都有援藏的貢獻。20多年來,援藏單位堅持“輸血”“造血”雙驅動,推動西藏經濟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新跨越”,也必將為西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實基礎。
《中國扶貧》:“十三五”已經到來,西藏如何打好脫貧攻堅的開局戰?
茍靈:1月26日,西藏自治區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自治區主席洛桑江村做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西藏“十三五”目標之一是,國家現行標準下,全區59萬農牧區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為此,自治區黨委政府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調整完善了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陳全國書記擔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立了自治區脫貧攻堅指揮部,丁業現任總指揮長,為打贏自治區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2016年2月4日召開的全區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陳全國書記、洛桑江村主席分別與七地(市)書記、專員(市長)簽定了脫貧攻堅責任書,會議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闡述了自治區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提出了“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的大政方針、目標任務、總體要求、政策措施,為打贏自治區脫貧攻堅戰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精彩的開局是勝利的關鍵,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西藏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因此打贏全區脫貧攻堅戰是一場實打實、硬碰硬的攻堅戰,容不下“花架子”,來不得“嘴上功”。剩下五年時間,西藏的脫貧攻堅進入了由“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由“單槍匹馬”到“千軍萬馬”、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期。這也就要求各級干部必須緊緊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問題,克服傳統思維定勢,采取超常規思維,施行超常規舉措,敢于擔當、主動作為,扎實做好各項脫貧攻堅工作。
還是那句話: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再好的計劃、再美的藍圖,倘若不能付諸實施、無法執行到位,終究是紙上談兵。政策千條萬條不落實等于白條,抓而不準、抓而不細、抓而不實,等于沒抓。全區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對策措施、責任體系、考核監督等系列重大問題已經明確,我們各級黨政組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力弘揚“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拿出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勇氣,以持之以恒的韌勁,踏石留印的干勁,把各項任務分解到部門、具體到項目、落實到崗位、量化到個人,真正建立人人身上有目標、千鈞重擔大家挑的責任體系,最大程度把工作落實全面,確保脫貧攻堅決戰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