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媚
在本次研討會上,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再次同學員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扶貧戰略思想?!敖逃亲钄嘭毨ТH傳遞的治本之策。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是管長遠的,必須下大力氣抓好。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霸礁F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
2015年冬月的北京城,氣溫持續走低,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下稱“《決定》”)的出臺卻讓人備感溫暖。在此《決定》中,提到教育扶貧的最終目標是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教育減貧成績斐然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講過,抓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根本大計,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起碼學會一項有用的技能,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為此,教育部先后組織實施了20項教育惠民政策,精準聚焦貧困地區存在的教育問題,實現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普及、學?;A設施建設、學生資助體系、教師隊伍建設、民族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提升等領域的教育扶貧全覆蓋。這20項教育扶貧政策中,既有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總體的部署,也有具體支持的項目;既有面向學生的舉措,也有服務于教師的政策;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職業技術教育;既有面向11個連片特困地區的,也有專門針對新疆南疆三地州、西藏、四省藏區的特殊政策;既有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的,也有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
2011年以來,中央財政已投入700多億元,支持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發展;全國超過1/3的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210萬農村學生。
知識改變命運,貧困的人生需要教育的介入。教育扶貧的一系列扎實行動,已經獲得了卓著的減貧成效,陽光雨露普照貧困學子。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輟學。廣西上林縣大豐鎮東春村的黃寧,年幼父母雙亡,和姐姐相依為命。201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華北科技學院錄取,面對高額的學費,他一度想放棄學業。當地扶貧部門得知情況后,及時為他申請專項教育補助資金5000元,圓了他的大學夢。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在廣西南寧市,家境貧寒的覃作明在“雨露計劃”的補助下成為南寧第一職業學校五象校區的學生,經過電工上崗的培訓,他通過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組織的考試,獲得了電工上崗證。有了證,他開始承接水電安裝工作,月收入達上萬元。他的校友何衛同樣來自貧困家庭,他在學習中式烹飪知識后考取了初級中式烹調師,利用這項一技之長開起了一家小飯館,生活越來越滋潤。
“十三五”時期,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讓5000多萬貧困人口走出貧困,是我們共同的期許和責任。教育在這一過程中責無旁貸地成為治本的力量源泉。
下活教育扶貧這盤棋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陜西省安康市,所轄10個縣區均為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每年從中高山區搬到低山區的扶貧搬遷移民差不多有20萬人,其中有10萬人要進城。這對教育而言,意味著每年新增1.5萬名左右的學生。
“明年我們就能搬到寬敞的新校園了,再不用像現在這么擁擠了?!睗h濱區江南小學學生趙正苗欣喜地說道。始建于1979年的江南小學,現有26個教學班1600多名學生,狹小的校舍和每年持續增長的生源,讓校長非常頭疼。按照安康市漢濱區教育資源整合規劃,學校明年將遷至原漢濱初中分校,原址改建為幼兒園。預計到2017年年底,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全區擴充學位可達26000個。
“要不是給我們免了學費,真不知道高中能不能上完!”寧陜縣寧陜中學高三學生康繼艷說。康繼艷今年19歲,家住寧陜縣筒車灣鎮朱家溝村,兩歲時母親去世,她和妹妹靠爸爸和奶奶拉扯大。近幾年,她和妹妹都上高中,還要寄宿,兩個人每年數千元的學費讓父親十分為難??道^艷說:“2009年開始,高中免了學費,我們倆上學,一年為家里省了4000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卑部凳腥丝?00多萬,高中階段在校生約有9萬。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生像康繼艷一樣,成為高中教育免費的受益者。
一些貧困地區人口普遍存在“打工沒技術,創業沒思路,務農沒出路”的狀況。要想拔掉“窮根”,就得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長。
如今,安康的青年人都知道,要想外出打工,必須得去職校參加技能培訓。這項政策,保證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不掉隊,并開啟了一條職教致富的新路。提起在安康市旬陽縣職教中心工業與民用建筑系參加大專學習后對自己的影響時,安康市長興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項目部經理趙偉說:“現在,我年薪已經達到十萬元了。而沒有參加培訓前,一個月也就掙一兩千元。”最近,趙偉合計著把父母親從郊區半山腰上的老家草坪村接下來,安置到他最近剛在旬陽縣城買的120平方米的房子里。
安康市針對主城區、縣城、重點鎮、新型社區的不同教育需求,下活了教育扶貧這盤棋。
補齊學前教育短板
學前教育一直是甘肅省農村教育的“短板”。為補齊這塊“短板”,甘肅省提出將學前教育資源向農村延伸,滿足貧困地區群眾對優質學前教育的需求。目前,甘肅全省已在58個貧困縣的2000人以上行政村建立起939所幼兒園, 2020年實現全省有需求的貧困村幼兒園全覆蓋。
皋蘭縣石洞鎮中心幼兒園是一所2015年新建成的幼兒園,這所投資540萬元建成的幼兒園無論是校舍條件,還是教學設備,都與城市幼兒園沒什么差別。
在這所幼兒園建成以前,附近的孩子只有少部分在縣城上幼兒園。據園長魏愛霞介紹:“這里的孩子85%以上都是留守兒童,以前附近沒有幼兒園,很多孩子在入學前都在家由爺爺奶奶照顧,不利于孩子的習慣養成和興趣培養?!?
2015年8月,新開園的幼兒園迎來了附近120名農村孩子,他們中有以前上過幼兒園的,更多的是從未入園的孩子。附近的村民徐?;ㄒ婚_園就為孩子報了名:“這個幼兒園離我家很近,孩子入園后我們還有空閑打打工?!焙⒆由嫌變簣@之后的變化讓徐海花也很欣慰,“孩子回來會唱歌、講故事,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讓孩子上學,對城里人來說并不算件難事,但對貧困大山里的河北省臨城縣趙莊鄉山民來說卻并非易事。以前鄉里每個村都有一所小學,由于連續多年學齡兒童持續減少,如今絕大部分村辦小學只得關門,這一度導致部分孩子失學。而現今在鄰近的圍場村小學新蓋了4000多平方米的綜合教學樓,去年秋季,綜合教學樓投入使用,趙莊鄉下轄14個自然村的孩子們有了良好的就讀場所。趙莊鄉青羊頭村10歲的小女孩楊曉柔也在這里開始愉快的校園生活。她說,以前在學校食堂吃飯,每學期要交500元生活費,現在再也不用交生活費了。
據統計,圍場村小學現有在校生558人,住宿生378人,還有幼兒園學生120人,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山村學校?;貞浧鹨郧暗霓k學條件,校長孫連秀神情凝重。那時,遠道的學生在學校住讀,一間小宿舍要擠9張上下鋪床,住18個孩子。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內漏小雨。如今,新校舍建起來了,電腦、照相機、體育用品、圖書、服裝都有了,辦學條件有了質的提升。而這些都得益于河北省在教育扶貧政策上的資金傾斜。
教育部的一系列政策傾斜使得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幼兒園到上大學,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跟蹤。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真正實現了貧困信息、主要措施、任務節奏、考核評估“四項精準對接”,少了“拍腦袋”、多了“找依據”,使教育扶貧真正落到實處,起到實效。
教育扶貧是個系統工程,應建立起國家主導、地方聯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教育扶貧機制,不能讓教育部門“一肩挑”。在政府部門整合各種資源的同時,還應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整體合力。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謝煥忠認為,打贏脫貧攻堅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教育部門目前正在和扶貧部門、民政部門聯網,確保凡是建檔立卡的學生都能夠接受教育。
孩子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精準扶貧,應從教育開始發力。把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才能為貧困家庭積蓄人力資本,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