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會長 張曉林
?
談老年大學的理論研究
□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會長張曉林

我國的老年教育事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應運而生,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順勢而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經過30多年的實踐發展和經驗總結,老年教育理論研究已經顯示出鮮明的自身特色,但仍有許多領域需要研究和探索。在此,我就老年教育的理論研究談幾點認識。
在黨和政府的重視支持下,老年大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祖國大地,很多地方已初步形成涵蓋省、市、縣、鄉、村的老年教育網絡體系。我國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立足實際,形成了多樣化格局,同時也面臨許多現實問題需要研究。如,老年大學的制度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制度?我認為,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不能混為一談,必須將這些問題弄清之后再研究制度建設、制度創新。
老年大學蓬勃發展的過程中還會出現許多問題需要回答。如,為什么陰盛陽衰、一座難求?為什么有的歸口老干部部門,有的則是教育部門管理等。問題的出現同時也為學術委員會的研究工作創造了一個平臺,提供了一個施展本領的空間,研究工作大有可為。但應該注意的是,老年大學的理論研究一定要緊扣實踐,從實踐中找題目,理論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實踐經驗的升華,理論形成后,才能服務于實踐,并推動實踐發展。理論和實踐是辯證統一的,所以必須改變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發展的局面。
老年大學發展的現實,迫使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要更加強調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性,只要我們的研究成果能夠指導辦學實踐、對那些尚未建立老年大學的地方有參考意義,這項研究便是值得的。
中國的老年大學與改革開放同步,現在,全國有近7萬所老年大學(學校),學員近700萬人,加上接受遠程學習的300多萬學員,人數已達一千萬。各地存在的“一座難求”現象,正說明老年大學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理論研究必須跟上老年大學發展的步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省內的地市之間,各省之間,甚至東部和西部、南方與北方的辦學模式都不盡相同。多樣化的辦學格局為理論研究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這就需要老年教育工作者尋找規律,異中求同。比如爭取黨政領導、有關部門和各界支持,無論公辦還是民辦的老年大學,都不能例外;各地老年大學的教師多以聘用為主,如何打造好師資隊伍,如何制定招生條件,是否需要年齡限制等,這些也是各地辦學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所以理論研究,就要在多樣化中求得最基本的統一,把共同的東西提煉出來,把老年大學發展中的特點歸納出來,這樣的研究成果才有推廣價值。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把自己的特點顯現出
來,所以在進行老年教育理論研究的過程中,還要多進行橫向比較。在多樣化的比較中,把中國老年大學的特點挖掘出來,把中國老年大學的制度建立起來。如,普通高校的學子深造是為了就業、為了前途,而老年大學教育無功利性,學員求學不為功名利祿,很多是為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回報社會,充分實現人生價值。老年教育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但我們研究時可以參照正規高等教育的特點。此外,還可以與國外老年大學進行比較,雖國情不同,但可以汲取他們先進的理念,洋為中用、融會貫通。“積極老齡化”是聯合國應對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國的老年大學也要積極促進老年人的“健康”、“參與”和“保障”。像景德鎮、永安等老年大學在開門辦學、服務社會方面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既讓學員開展了喜聞樂見的活動,豐富了晚年生活,又讓他們利用學到的知識服務社會,在奉獻中實現了自我價值,改變了以往老年人退休后逐漸被社會邊緣化的狀況。同時也宣傳了老年大學,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社會認識到老年大學學員是一個健康、向上、有能力、有作為的群體,從而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老年教育事業發展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