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萍
【摘 要】近年來,網絡作為新媒體迅速崛起,影響著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網絡輿論已經成為網民表達自己言論的重要渠道,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有不少網絡輿論引發的事件,例如,“呼格吉勒圖”案、“郭美美”事件等。本文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分析網絡輿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最終達到引導網絡輿論朝著理性的方向發展的目標,實現網絡輿論的正面價值。
【關鍵詞】網絡輿論 事件 效應 輿論監督 理性發展
近年來,網絡作為新媒體迅速崛起,散播的海量信息已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網絡輿論就是通過互聯網這個廣闊的平臺,網民們針對某一個社會熱點問題或者網絡話題所發表的意見的集合。這些意見會隨著事件的不斷演進而普遍地趨同一致。”
網絡輿論的發展不過近十年的歷史,但作為一種新興的輿論方式,已然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1996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18歲的呼格吉勒圖被認定為一起奸殺案的兇手。被執行死刑。2014年12月15日,改判為無罪。新華社內蒙古分社記者的連續報道,引起中國網民的強烈反應,呼吁“守望正義,相信法律”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正義可能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這句話至今被網民廣為傳播。郭美美這個在微博上自稱“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的20歲女孩,其認證身份居然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由此而引起部分網友對中國紅十字會的非議。在漫天的質疑聲中,中國紅十字會和慈善事業都受到了極大的損失。31歲的吳菊萍是浙江嘉興人,2011年7月在一居民小區一兩歲女童突然從10樓墜落,在樓下的吳菊萍奮不顧身地沖過去用雙手接住了孩子,孩子得救了,而她卻手臂骨折。受傷較重,被網友稱為”最美媽媽”,杭州市政府還為“最美媽媽“吳菊萍制作了亨氏雕塑,以彰顯”一座城市的價值觀”。如此種種,無一不表明網絡輿論對社會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產生了強大的社會效果。
網絡輿論的影響力首先是由網絡輿論的民間特征決定的。輿論主體——公眾是構成輿論的必要要素,自主公眾的形成對于估量輿論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自主公眾形成的前提是充分的言論自由空間和公眾自主意識的存在,而網絡傳播恰好使這些前提成為一種可能。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時間里,傳統大眾媒體被用來作為單純意識形態教育和政治動員的工具。公眾既缺少媒介言論的自主權,也很難通過媒介及時發表反饋公眾的意見,媒介喪失了民意表達的功能。進入網絡時代,網絡實現了自由開放的跨越時空的交互,網絡技術賦予普通公民話語權,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論壇、貼吧、微博等發表關于公共事務的想法,打破了傳統的專業大眾傳播機構壟斷輿論的格局,新的輿論渠道使得民眾自主表達成為可能。
有關部門組織一項調查,在參與調查的網民中有80%的人非常關注網絡輿論監督,當遇到社會不良現象時,93%的網民選擇網絡曝光。人們對網絡所能起的政治作用大多持肯定的態度。其中,最多認同的是上網促進了人們更加了解政治,政府官員更加了解群眾看法,這反映出網絡上政治信息的內容豐富和傳播迅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政治的有效渠道,同時網民在網絡上發表的看法也更容易獲得政府方面的關注和了解,網絡在中國已經成為政府和民眾直接溝通的橋梁。隨著網絡輿論的發展,更多的人在網上參政議政,也使得網絡問政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由此,網絡輿論開辟了傳遞民意的新渠道,促進了政府與民眾的溝通,政府可以更好地服務人民。通過網絡輿論,政府在決策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全面、真實的信息,使民間的智慧轉化為政治資源。現在,一些政府部門已經把定期地在網絡中收集網民意見,當作一項重要工作,政府相關部門將網上網民的意見歸類上報,并作為決策參考。
網絡輿論也是民間力量的展現,它促進政府決策和執行的規范化,社會監督得到了增強。傳統媒體受行政區劃和政治級別的限制,對政府行為的批評和監督空間很小,而網絡打破了這些限制,使民眾的聲音匯聚起來,形成輿論壓力。反對濫用權力、要求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權利一直是網上的熱門話題。2010年至2011年的“藥家鑫案”,在網絡的不同平臺上圍繞案件發表的各種信息形成了此案的網絡輿論,由于媒體報道中藥家鑫被貼上了“富二代”、“官二代”的標簽,加上其犯罪行為的惡劣,對藥家鑫案的審判引起了廣大網民關注。人們紛紛要求判決其死刑,所以在法院審判前,網絡上已經產生了要求判決藥家鑫死刑的觀點,澎湃洶涌的民意將司法逼到墻角,就連局外人一句稍不留意的話語,都可能引來網絡拍磚。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關于藥家鑫殺人的“彈鋼琴說”,就遭致不少網民的責罵,甚至被斥為“犯罪漂白家”。此案至今仍是一個存在“民意左右審判”爭議的典型案例。劉涌是轟動全國的沈陽特大黑勢力團伙案的“黑道霸主”,一審被判處死刑。2003年8月15日,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劉涌改判死緩。判決結果披露以后,引起網民的強烈反應,紛紛撰文抨擊司法黑暗,間接促使最高人民法院50年來第一次提審普通刑事案“劉涌案件”,并罕見地推翻沈陽高法的判決,改判死刑,劉涌案一波三折,嘆為觀止。有輿論認為判處劉涌死刑是輿論監督的勝利。
互聯網絡的出現,為信息的傳遞提供了技術上解決的途徑:政治中樞了解基層所遇到的空間障礙和精力、時間的支出大大地減輕了。此外,在信息傳遞制度上,信息的過濾層次減少,失真程度大大降低,所以網絡輿論成為高層了解民情的新渠道。網絡下情上達的功能在不斷增強,其地位和功能得到了權威層的認可。
盡管網絡輿論的民意表達和輿論監督的作用日漸重要,力量影響日益彰顯,但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的用戶在人口中的比例很小,并且局限于教育程度和收入較高的公民,對時間的突破也成為其缺點——接觸人群缺乏傳統媒體因為定期發布而具有的共時性,因此發表自由、言論眾多而缺乏明顯的議程設置,所以影響力尚不如傳統媒體,實際上互聯網在總體上還沒有達到信息流動主渠道的地位。雖然政府越來越重視網上的言論,但也反復提醒傳統媒體不得隨意引用網上的消息或文章,以免造成不良影響。這說明,網絡輿論還有待發展成熟。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