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
【摘 要】在當今傳播媒介迅速發展的巨大壓力下,新聞媒介由于不同原因而出現的新聞涉假現象對社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作者從一線采訪的經歷對現今網絡時代虛假新聞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就如何防止網絡時代虛假新聞的產生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真實性 虛假新聞 網絡時代
虛假新聞是指與真實發生事件的新聞要素(時間、地點、發生過程、人物、原因、結果等)不符合或者與客觀細節有沖突的新聞報道。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與社交媒體、自媒體的出現,新聞信息呈現出爆炸式的幾何增長態勢,網絡時代虛假新聞呈現上升態勢,研究虛假新聞報道對于社會謠言治理以及新聞專業主義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一、假新聞涉假表現和原因
9月13日下午,網上瘋傳一組照片,照片上,一部自動扶梯的乘梯口明顯缺失了一塊扶梯踏板,扶梯好像張著一張黑乎乎的“大口”。照片說明為:這部自動扶梯位于新民市內的富源商廈,一名正在逛商場的女子由于感覺到電梯的異常響動逃離了扶梯,從而逃過一劫。由于圖片及說明和7月26日發生在湖北荊州的“電梯吞人”事件頗為相似,這組照片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和議論。有微博報道,新民市富源商廈內一部自動扶梯發生運行故障,造成自動停梯,沒有人在這起故障中受傷。
9月14日,本文作者隨同沈陽市質監局工作人員來到新民市富源商廈,執法人員在調取現場錄像并對電梯進行徹底檢查后發現,這起故障和網上的新聞相差很大。記者調取監控顯示,當時,商場內有兩名女孩準備從二樓下到一樓,一名女孩選擇從樓梯走了下去,另外一名本來想乘坐電梯的女孩在聽到自動扶梯發出異常的響聲后,迅速離開扶梯,改走樓梯下樓。
沈陽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檢驗室畢曉林表示,富源商廈這次電梯的故障是由于梯級的梯級輪在翻轉過程中,梯級輪的軸承有一些損壞,導致梯級輪軸發生偏斜,受力不均造成梯級輪損壞。造成整個梯級的兩個輪和后邊的梯級鏈輪發生損壞,前梯級不能正常在軌道上運行,導致后邊的梯級和前梯級發生相撞,導致扶梯滯留引起故障。探測器檢測到電梯運行速度不正常后,扶梯自動停止運轉。照片上的“大洞”是故障發生后,檢修人員抽換扶梯踏板時拍攝的,并不是扶梯在運行中出現的。
記者采訪后,對真實情況進行了報道,并對網上流傳的假新聞進行了辟謠。
其實,新聞涉假存在多種表現:記者捏造、道聽途說、不經證實地從論壇或者境外媒體轉載消息,甚至把網友惡搞的帖子當作新聞發布,細節失實、數據不真實以及張冠李戴等,網上假新聞正是重災區,作為主流媒體,有報道事實的責任,為此,遼寧交通廣播新聞麻辣燙節目不定期推出謠言粉碎機,對虛假新聞尤其是網絡傳播比較廣的新聞進行辟謠,跟進調查。
二、養生類醫療網絡新聞成假新聞滋生地
記者通過量化分類方法進行分析,其中部分具有重合性,例如既有作者捏造的成分又存在道聽途說的可能性。其中,養生類醫療網絡新聞最為嚴重。
微信朋友圈盛傳各種養生知識宣稱能治療癌癥,有一些網絡醫療媒體專門報道各種網絡養生新聞。
今年38歲的王先生是沈陽一名白領,兩年前,他因腳部紅腫疼痛被查出痛風。從去年開始,微信朋友圈的養生新聞越來越多,凡有與養生有關的消息,朋友們都會轉給他看。不少人不管看還是沒看,都會先轉發到朋友圈,有些人收藏的各種養生新聞數以百計。
微信朋友圈這樣的新聞內容多是研究普通食材的“藥用價值”,往往語出驚人,頗有“神醫”風范。這些新聞專治各種人類“疑難雜癥”,連癌癥、艾滋病都早已被他們攻克了。如“一杯開水治好百病”、“兩頭大蒜讓你活一百歲”、“生姜堪比還魂藥”、“最廉價的防癌方法”、“價值幾十萬的偏方”等,讓普通的食材甚至開水都有了神奇的效果。
以一條 “檸檬能抗癌”的養生新聞為例,報道宣稱——“檸檬會使水變成堿性水。熱檸檬水能釋放一種苦澀抗癌物質,這是在醫藥領域有效治療癌癥的最新發現。”這條新聞在朋友圈被轉發了6800次,評論人數達到上萬人。
記者調查發現,有四成的受訪者說,曾在沒有求證真實性的情況下,分享轉載過養生新聞。有六成的受訪者透露,他們看到這樣的養生新聞,會照養生新聞的指導實踐。不少受訪者都強調,養生新聞“標題黨”的問題很嚴重,動不動就是什么十大抗癌食品之類,他們就是被這樣的標題所吸引。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臨床營養科醫師趙晴表示,對于這些養生新聞中的內容,她認為大多“不靠譜”,有些甚至是主觀臆測,有一定的誤導性。大多數養生健康類新聞缺乏科學依據,以點代面。比如,有些病如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終身服藥,不可能只用幾個藥方就根除;比如,有些病已進入不可逆轉階段,只能保住沒有被損傷的部分功能,不可能完全恢復。
在不少養生新聞中都提到吃普通的食物可以治療癌癥,讓身體內蠢蠢欲動的癌細胞多多睡覺。有些癌癥病人看到后紛紛效仿,不去治療,而改吃所謂的抗癌食物,這種做法十分不可取。
現在,大眾對養生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些養生謠言紛紛而起。這就需要權威和專業的聲音占領養生領域,防止謠言鉆空子。
這些養生新聞報道為何會在朋友圈里橫行不止?記者調查發現,養生新聞背后暗藏利益推手,很多營銷公司成為段子“發源地”,而根本目的是炒紅企業微信號,讓粉絲變成客戶。在利益驅動下,經過專業的營銷公司的包裝推動,這些沒有核實過的養生新聞最終在朋友圈里火了起來,并被迅速轉發。
目前,良莠不齊的養生類醫療新聞泛濫成災,不管在網絡的哪個平臺,沒有明確出處的內容最好不要相信,不要盲目被這些微信營銷所蒙蔽。
三、加強網絡虛假新聞追責管理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統媒體要講導向,新媒體也要講導向。防止網絡時代虛假新聞的產生,需要記者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調查,去偽存真,調查事件真相。互聯網語境中,博人眼球的內容很容易“標題黨化”,只會滿足少數網民的低級趣味,社會影響很壞。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也有“公序良俗”,我國為遏制不實報道、虛假新聞,出臺了各種規定。
2013年以來,國家對謠言的治理顯現出糾治快速、處罰嚴厲的特點。9月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公布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可構成誹謗罪”。
《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同樣明確規定:“新聞記者使用新聞記者證從事新聞采訪活動,應遵守法律規定和新聞職業道德,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客觀、公正,不得編發虛假報道,不得刊播虛假新聞,不得徇私隱匿應報道的新聞事實。”違反規定將給予警告、罰款、吊銷其新聞記者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原新聞出版總署專門下發了《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對新聞報道規范進行細化,規定新聞記者“嚴禁依據道聽途說編寫新聞或者虛構新聞細節,不得憑借主觀猜測改變或者杜撰新聞事實,不得故意歪曲事實真相”。要求新聞機構堅持“三審三校”,建立健全內部防范虛假新聞的管理制度。
新聞記者絕不能人云亦云,必須遵守新聞真實性原則,這是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和要求。新聞輿論工作應該“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洪道德表示,互聯網也有“公序良俗”,網上不能發布虛假信息;轉發信息時不可以添油加醋、歪曲原始信息。專家呼吁,法律人士推動,總有一天,網絡新聞將處在陽光下,不再是灰色地帶。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周偉.《媒體前沿報告—一個行業的變革全景和未來走向》,2002年3月第一版,光明日報出版社。
[2]張海鷹 騰謙.《網絡傳播概論》,2001年5月第一版,復旦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