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變法通議》是梁啟超政論思想和政論風格的代表作,梁啟超的政論文論點鮮明,論證嚴密,文風流暢,文筆犀利。其思想和風格與當時的政治背景及其個人經歷息息相關,對當時社會各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關鍵詞:政論 風格 影響
《變法通議》是梁啟超1896年發表的宣傳維新思想,鼓吹變法的政論文,文章以現實政治時事問題為主,緊密聯系時政,剖析事理,直抒胸臆,因其風格鮮明,文采迥異,政見卓越而影響深遠,并借助《時務報》使得梁啟超贏得“輿論界天之驕子”的美名。本文將通過《變法通議》簡要分析梁啟超的政論風格,闡發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一、《變法通議》的政論風格
1.論點鮮明,富有預見性。《變法通議》處處可見梁啟超對變法圖強的堅定信念和對新中國的美妙憧憬。如《論不變法之害》分析了中國自古以來但虞內患、不患外侮的情形,指出“使能閉關畫界,永絕外敵,終古為獨立之國,則墨守斯法,世世仍之,稍加整頓,未嘗不足以治天下”。作者假設沒有外敵入侵,則足以平國內,揚天下。《論科舉》主張改科舉,認為“凡自明以來,取士之具,取士之法,千年積弊,一旦廓清而辭辟之,則天下之士,靡然向風,八年之后,人才盈廷矣”。認為科舉廢除之后不可畏無人才。《論學會》主張廣設學會,“遵此行之,一年而豪杰集,三年而諸學備,九年而風氣成……以雪仇恥,何恥不雪!以修庶政,何政不成!”預見了廣立學會雪恥修政的美好圖景。
2.論證嚴密,富有邏輯性。《變法通議》論證方法多樣,層次清晰。以《論不變法之害》為例,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將國家比作“更歷千歲,瓦墁毀壞,榱棟崩折”的“大廈”,“室中之人”有三類,或“猶然酣嬉鼾臥,漠然無所聞見”,或“束手待斃,不思拯救”,或“補苴罅漏,彌縫蟻穴,茍安時日”,這三類人“用心不同”,但都不可避免的“同歸死亡”,寥寥數句便淋漓盡致地刻畫出清政府的岌岌可危以及國人和官紳階層的蠅營狗茍心態。《論譯書》“官之接西官,如鼠遇虎,商之媚西商,如蟻附膻”,生動尖銳地描繪了中西官商的狀態。《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譬之十人同一附舟,中流遇水,將就覆溺,于是附舟者呼號協力以助舵楫之役,則于操舟之主人,為有利乎?為有害乎?”以此比喻滿人阻撓變法是“同舟而敵國,同室而操戈,未有不速其滅亡,同歸于盡者也”。
類比論證。《論不變法之害》“今夫人一日三食,茍有持說者曰‘一食永飽,雖愚者猶知其不能也。以飽之后歷數時而必饑,饑而必更求食也。”以此類比祖宗之法一成不變、一勞永逸之說法,論證變法“為天之道也”。《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以病人類比中國,說明中國現今之首要任務。“今有病者,其治之也,則必滌其滯積,養其榮衛,培其元氣,使之與無病人等,然后可以及他事……若今日之中國,則病夫也。不務治病,而務壯士之所行,故吾曰,亡天下者,必此言也。”此類生動論證使得道理淺顯易懂,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比較論證。《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美國兵不過兩萬,其兵力于歐洲,不能比最小之國,而強鄰眈眈,誰敢侮之……土耳其以陸軍甲天下,俄土之役,五戰而土三勝焉,而卒不免于今日”,用美國、土耳其等國比較論證“國之強弱者在兵,而所以強弱者不再兵”的道理。《論女學》“是故女學最盛者,其國最強,不戰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學次盛者,其國次強,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學衰,母教失,無業眾,智民少,國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通過比較來說明女學之重要性,一正一反,是非之間清晰可見。
事實論證。《論不變法之害》列舉中國積弊之現狀,“地利不辟,人滿為患,工藝不興,商務不講,學校不立,兵學不講,官制不善”,揭示出中國“況于以一羊處群虎之間”的殘酷現實。《學校總論》“學惡乎立?立于教學校之制,惟吾三代為最備:家有塾,黨有癢,術有序,國有學,立學之等也;八歲入小學,十五而就大學,入學之年也”,擺出事實說明立學校是我國古已有之的古制,使今之立學之說更具說服力。
3.“縱筆所至不檢束”。梁啟超的政論文拋棄了文以載道、托古證今的教條,擺脫了古文、時文等文體界限,不受桐城古文、八股文僵化模式束縛,文筆所到之處暢所欲言。如《論譯書》“甲自謂知而詆人之不知,自丙視之,則乙固失,而甲亦未為得也”,用甲乙丙的身份來比喻今人、昔人、后人,概括“今人自謂知而詆昔人之不知自后人視之,則昨固非而今亦未為是也”的道理,使人讀來只覺俏皮而又折服。
再如《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且漢人之農者工者,其操作最勤,而價值甚廉,他日全地球力作之業,尚藉漢人為一傳輸之紐……若滿人,則數百年來,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其全部五百萬人,不能為士,不能為農,不能為工,不能為商,一旦分割,政權財權兵權,既歸白種人之手,彼時欲求一飯之食,一椽之安,可復得乎?然則滿人所自以為得計者,正其所自取滅亡之道,真所謂醫渴而飲鴆者也。”短短數語,有描述,有立論,有分析,有對比,有議論,融會貫通,毫無違和,自然結合,相得益彰,且語言自然流暢,縱筆所致不受拘束。
另外,梁啟超還根據感情所致經常使用固定句式,如以“難者曰……釋之曰……”來作為設問,解答變法可能遇到的疑問或阻礙,再如,時常用排比句、反問句來加強語氣,用固定形式的連用四字或連用三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地表達感情,可見梁啟超的文風自由放縱,不拘一格。
4.文筆犀利、充滿戰斗性。梁啟超的文章“介乎僅為少數學者所懂的古文,及勞動者所能了解的俗語之間”{1},語言淺顯流暢,明白通曉,雅俗共賞,使得在介紹大量西方科學知識,引用大量對國人來說陌生的名詞時也不至于使人難以接受。《論不變法之害》“要而論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于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嗚呼,則非吾之所敢言矣!”語言慷慨激昂,使人讀之有酣暢淋漓之感。《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吾今為一言以蔽之: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觀點鮮明,直抒胸臆,邏輯清晰,流暢規范。
梁啟超以飽含感情之筆觸洋溢紙上,這種感情是對列強的憤恨,對朝廷腐敗無能的憤怒痛斥以及對國民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痛心,使得讀者“讀時則攝魂忘疲,讀竟或怒發沖冠,或熱淚濕紙”{2}。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中國之為俎上肉久矣,商務之權利握于英,鐵路之權利握于俄,邊防之權利握于法、日及諸國。德以后起,越國鄙遠,擇肥而噬,其道頗難,因思握吾邦之兵權,制全國之死命”,表現了對列強的不信任和憎惡。
《變科舉》“吾又惑乎變通科舉、工藝專利等事,不勞國家銖金寸幣之費者,而亦相率依違,坐視吾民失此生死肉骨之機會,而不肯一導之也”,表現了對清政府腐敗的痛心疾首和憤慨之情。
《論女學》痛斥纏足,“顯罹楚毒之苦,陰貽種族之傷”,并悲嘆“嗚呼!豈蒼蒼者天,故厄我四萬萬生靈,而留此孽業以為之窒歟”,發出禁纏足、興女學的強烈呼吁,表現了對國計民生的深切關懷。
二、《變法通議》的影響
《變法通議》在當時影響極大,其影響力遍及當時的社會各界。在社會輿論界,其左右著當時的社會議論,成為中國聲音之咽喉,并促進了近代報刊業的發展。在思想文化方面,其開創了一種新的文體,影響著當時社會的文化坐標。在政治方面,其影響著當時的政治走向,改變著當時的社會面貌。
《變法通議》使得梁啟超名噪一時,不單是因為其政見和文采,也和當時的輿論宣傳作用有很大關系。《變法通議》是經《時務報》連載見諸世人,正是因為《變法通議》的發表,使得《時務報》成為全國輿論的喉舌,梁啟超成為“輿論界的天之驕子”,在戊戌變法之前,顯示出其卓越的才能,正如王照所言:“戊戌前,南海已蜚聲海內,實任公文章之力也”{3}。梁啟超借助報刊宣傳思想,左右輿論,他把報紙當作救國的手段,擴大影響,爭取群眾,推動改革。“《時務報》因梁啟超風行天下,梁啟超因《時務報》名揚四海。”{4}自梁啟超辦《時務報》始,國人辦報風氣即起,中國各政治團體、社會各界掀起了辦報風潮,并把報紙作為宣傳思想和影響政治的重要工具。
《變法通議》所創造出的新穎文體因刊登于《時務報》被稱為“時務文體”“新文體”或“報章文體”,后人說:“就文體的改革的功績論,經梁氏十六年來的洗滌與掃蕩,新文體(或名報章體)的體制、風格,乃完全確立。”{5}這種文體新穎活潑,有聲有色,使得“士大夫愛其語言筆札之妙,爭禮下之,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窮陬,無不知有新會梁氏者。”{6}這種文體不僅在當時風靡一時,還對后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期間的文風影響很大,甚至為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奠定了基礎,開啟了一代文風,成為思想文化界的精神財富。
《變法通議》所闡發的變法政見對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變法思想通過《時務報》廣泛傳播,影響了青年群體和社會各階層,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人不知,有力地推動了維新思想的傳播和變法運動的實踐,1895至1898年的三年內,全國創辦了許多學堂、學會和維新的團體,形成了蓬勃的維新變法的局面,社會風氣為之一振。
{1} [英]李提太摩:《中國的維新運動》,載《戊戌變法》叢刊(三),第560頁。
{2}{5} 吳其昌:《梁啟超》,勝利出版社1944年版,第28頁,第29頁。
{3} 中國史學會:《戊戌變法》(第2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8),神州國光出版社1953年第1版,第573頁。
{4} 沈繼成:《梁啟超與時務報》,《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第32頁。
{6} 胡思敬:《戊戌履霜錄》(卷四),載《戊戌變法》叢刊(四),第47頁。
作 者:尚敏,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助研。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