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頓
摘要: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情感教育不是一種傳授,而是喚醒、激勵、鼓舞。良好的情感,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和身體健康的保證。對小學生進行情感輔導,主要是使小學生的情感機制與其他心理機制一道協調地發揮作用,使他們的身心發展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
關鍵詞:情感;師生;品德;溝通;教育
教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而且還能引起學生不同的情感體會,對學生的認知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從而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合理運用情感,會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能激勵學生堅定的意志,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一種催化劑,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心理效應,能對師生雙方的行為發揮巨大的調節作用。因此,在教學中采取“情感交融”的教學策略,有利于創設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的知、情、意、行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1、重視“情感交融”體現師生平等
師生、生生互愛、愛是師生、生生關系的核心,被愛是學生基本的心理要求,互愛是師生、生生之間心靈溝通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應把自己的愛和熱情傾注在每一個學生的身上,傾注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出師生之間的情境、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圍;教師的態度要親切、和藹、平易近人,不要吝墻自己的愛和贊美之詞,從細微的動作和一句句發自內心的贊語入手,以此來縮短師生心靈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人格平等和尊嚴,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都需要尊重、理解和寬容。因此,教師對學生應做到“三尊重”,即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體地位,不包辦代替學生的學習活動;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做出挫傷學生自尊心的行為;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其個性的健康、興趣和愛好的培養創造條件。此外,教師還可以用“角色轉換”來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并注意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進行交往溝通。
1.1.情感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精神狀態。在情感教育以及知識教育方面,教師都需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對象。要以學生的角度,對教育方式進行深入探討。進行情感教育的階段,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內在情感動力,主動引導、充分激發,要讓主體作用有效發揮,也就是在客觀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不同行為后的潛在道德選擇性。
1.2.情感教育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對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心理特征充分尊重,若過分放松或者操之過急都會讓倦怠感由此產生,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要將年齡水平和情感發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要讓價值觀的作用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通過多角度思考,小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情感沒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是由于小學生還在道德情感的初期階段,不會顯示出主要的特征,在引導方面是較為容易的。可以在未來為我國貢獻出一定的力量,將自我價值有所體現。讓是非選擇幫助兒童正確面對,具體要注意的不是替代他們做出決定,而是充分的協助其開展,要讓他們養成正確的自我判斷能力。
2、重視“情感交融”做到情感體驗與語言訓練相結合
學生學語文要進行認知活動,認識形象時思維的對象是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情感體驗時,體育的對象也是課文的語言文字,因而情與知的和諧是通過情感體驗與語言訓練相結合來實現。決非空穴來風、決非憑空外附一張皮,必須體現語言文字的個性。語言文字無論是記人的,還是敘事的、寫景、還是壯物的,也無論是一個詞語,還是一個句子,是一個片斷,還是一篇文章,我們都可以去研究情感體驗與語言訓練相結合,實踐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發展。
3、學校教育對情感教育的作用
3.1.對小學生情感健康需要妥善保護。小學生情感方面一般是外向、活潑的,同時變化較快。從原來的單一個體,不斷的展現出集體意識和自我意識,逐漸的對周邊的事物充滿好奇感。小學生接觸的事物不可能全部是適合的,學校教育就是要讓小學生規避不利的影響,讓他們接受積極向上的情感教育。例如:小花是個內向的單親孩子,在學校很少與人交流溝通,這樣就是要引導其消除其障礙,樹立溝通的信心,通過讓其參與集體活動,增加與其他同學的溝通接觸的機會,保護其情感健康。也就是,集體活動能夠帶動小學生在情感方面的升華,可以讓學生們逐漸將自身的自我意識和集體意識全方位的展現,而不是只外向的將自身的好奇心散發出來,而是和周邊所接觸到的事物有所適應。
3.2.幫助小學生學會情感調節。調節情感主要指的就是,小學生自身對待不良情緒時的自我調節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對小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是較為重要的。當下的大多數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小學的學習過程中相當于一個集體的社會,需要具備分享精神以及團隊合作能力。那么,在小學情感教育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們將穩定的情感有所建立,利用教育的疏導,幫助學生們擁有自我調控情感的相關能力。要努力讓小學生可以完善的控制和調節自身的情緒,要將培養情感的能力放在首位,雖然大多數的小學生由于家庭的溺愛,剛進入到學校中,會進行一個改善的流程,通過教師這一領導者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夠讓小學生可以將團隊協作能力提升。
4、培養小學生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
愉快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緒,愉快能使人在緊張中得到松弛,產生滿意感和滿足感,對外界產生親切感,使人更容易與人相處。學生在愉快的情緒狀態下學習,會感到思維活躍,記憶敏捷,學習效率高。那么如何保持愉快的情緒?
(1)建立適當的需要。教師要幫助小學生確定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奮斗目標,切忌期望過高;要引導他們實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優等生或爭強好勝的小學生,不要為小事而過于自責,凡事要放寬心,想得開。
(2)尋找樂趣。教師要讓小學生保持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對各種活動都傾注熱情,積極參與,享受生活的樂趣。小學生還要培養自己廣泛而穩定的興趣,從中獲得快樂。
(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緒的重要條件。教師要教會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悅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憐、不自責。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他可愛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經常肯定他們,鼓勵他們。
(4)多與人交流。許多小學生還不善于與人交流,其實小學生多與家長、教師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長知識,受到啟迪,增進友誼,能給自己帶來意外的收獲和快樂。
斯賓塞說:“在一個人的教育中,情感起著重要作用。道德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做,理智告訴人們用什么方法去做,而情感則告訴人們,愿意怎樣做。”在教育中,讓我們用情感感染孩子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內動力,使他們茁壯成長,擁有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