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英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鄉土資源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整合已成為一種趨勢,對鄉土歷史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有其實施的必要和意義,開發鄉土資源的途徑主要包括在課堂中結合鄉土資源進行教學、圍繞鄉土資源進行探究性學習和充分利用圖書館及資料室資源進行教學等。
關鍵詞:鄉土資源;初中歷史;開發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21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曾指出,歷史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是基礎。歷史學科的獨特性使其擁有大量的可利用資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應該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開發歷史課程資源。因此,鄉土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發與利用鄉土資源已成為一個時代話題,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初中歷史開發利用鄉土資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和學校對于資源開發缺乏重視
我國的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都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整合教學資源,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從生活實際出發,根據歷史的學科特點,挖掘鄉土資源并在課堂上進行有效運用。但是,實際上,我國大部分初中教師和學校對于鄉土資源的利用都缺乏重視。此現象的產生主要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教師和學校都將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上,由于鄉土資源對于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成績來說沒有很大作用,就被一些教師和學校所忽視。思想上的不重視直接表現在行動上的不作為,鄉土資源開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對鄉土資源的挖掘和開發不夠充分
鄉土資源來源于生活實際,只要找到教材中與之相匹配的知識點,就可以將其運用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歷史課前的預習、課中對案例的合理應用和課后的復習鞏固等。將鄉土資源與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充分地結合起來,能發揮出其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初中歷史教學對于鄉土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程度并不高,雖然有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已發現鄉土資源的重要作用,但是對該資源的利用也僅限于課堂上的案例分析,并且沒有對案例進行詳細的說明和講解,鄉土資源與歷史教材內容的融合性仍然不強,這使得教學效果并不好。此外,相關人員課前和課后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不夠充分,資源的開發和搜集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但是在實際中,教師或者自己搜集,或者將任務布置給學生,在課前對學生的搜集情況也不作了解,導致學生產生應付心理,資源的搜集質量也不高。
3.缺乏相關專家的指導
鄉土資源的利用價值很高,每個地區的鄉土資源都具有當地的歷史發展特點和特色風貌,因此,要想充分發揮鄉土資源的作用,需要對資源進行深入分析,并了解其背后的歷史內涵。但是實際上,我國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還沒有達到較高的標準,對鄉土資源的了解和使用方法還有待提高。筆者經過調查,了解到部分初中歷史教師認識到了鄉土資源的重要性,但是問題在于對鄉土資源的利用方法還不太熟悉,找不到突破口,無法與歷史教材內容進行有效融合;部分教師搜集到鄉土資源之后,卻不知道該如何整理。若相關專家能夠為教師提供指導和建議,會大大提高鄉土資源的利用率。
4.社會和家長的支持度較低
鄉土資源產生于實際生活中,部分鄉土資源的搜集需要得到社會上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工作人員才能在有效的時間內搜集到質量較高的鄉土資源。但是,在實際的搜集過程中,社會上的相關部門對于搜集工作的配合程度不高,甚至不理睬,導致搜集工作受到阻礙,搜集資源的質量也受到影響。除了社會,家長的支持也至關重要。當教師布置搜集資源的作業之后,部分家長認為這與教材內容沒有直接關聯,而認為一切學習要以課本為主,搜集資源是浪費時間,因此阻止子女去搜集。這樣做不但影響資源的搜集成果,還會對學生的積極性造成打擊;此外,將鄉土資源與歷史教材相結合是開展相關歷史學習活動的有效途徑,若社會和家長不支持,活動將很難開展。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發與利用鄉土資源的途徑
1.在常規的歷史課堂中穿插鄉土資源,使之與教材資源相結合
(1)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柏拉圖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沒有一個好的開端,學生會覺得興趣索然,從而無法提高課堂效率。而利用本土鄉土資源導入新課,能夠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時,筆者利用本地“空軍之父” 劉亞樓將軍圖片、視頻導入新課,這是學生平時熟悉的,與本課重點知識——新式交通工具飛機的出現的內容相呼應,馬上拉近了鄉土資源與教科書知識之間的距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選取鄉土資源中典型素材進行案例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選取典型的鄉土資源進行教學,能使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更加生活化、趣味化。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一課時,有幾個地方可以穿插鄉土資源教學內容:一是教學佛教傳入知識時。筆者在講授到寺廟時,讓學生介紹當地的寺廟有哪些,學生馬上會想到西山靈洞寺廟、巖前定光古佛寺等,而每一座寺廟都有一段傳說。在此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進一步挖掘,不僅掌握了課本知識,還了解了當地寺廟的歷史淵源。二是在教學道教創始人太上老君時,筆者結合當地風俗——每戶有大灶頭的人家,灶上都會貼一幅畫,畫上所畫的就是太上老君來開展教學,再在課后深究為什么會在灶上貼太上老君像。學生立馬明白,原來歷史人物、歷史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2.圍繞鄉土資源,進行探究性學習
2011年初中歷史新課標突出了歷史教育對人文精神的熏陶、公民意識的教化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三個重點,但歷史教材內容遠離學生生活實際,造成學習者對歷史課程的疏遠。而鄉土資源是學生身邊的資源,對身邊的資源進行開發,可以構建讓學生親近、易于接納的歷史資源體系。因此,筆者所在學校圍繞“鄉土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申報市級課題并立項。筆者所在學校十位歷史教師帶領全校學生進行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真正實現了了解家鄉,進而愛家鄉,并把鄉土資源充分融入課堂教學中去。
3.學校的圖書館和資料室充分為學生開放
另外,學校也要調整圖書館和資料室的藏書結構,豐富鄉土文化專輯, 多提供有關人文方面的書籍。筆者所在學校的圖書館是福建省省級示范圖書館,配齊備足了各類書籍,包括課標中提到的通史著作、歷史刊物、歷史文物圖冊、通俗歷史讀物、歷史小說、考古和旅游書籍等。學生可以在圖書館的知識海洋里任意遨游,把所學到的、看到的知識進行整合,并將其充分地應用到學習中,以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
作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課程資源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課程資源,課程改革設想就很難實現。要想實現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目標,必須有豐富的歷史課程資源來保證。目前,將鄉土資源融入歷史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素質,已是多數歷史教師的共識。然而,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項長期、艱巨和復雜的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做出不懈努力。希望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能做到將鄉土資源與初中歷史教學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茅志明.淺談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風, 2014,(15):186-187.
[2]龍春霞.鄉土資源與初中歷史教學整合之我見[J].學周刊(上旬), 2014,(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