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多 王亦楠
【摘 要】雜志封底“藝術欣賞”,是一個老品牌欄目,經過我們探索和努力,使它在形式與內容上均有了新的突破,從中讓老品牌欄目實現與時俱進、常辦常新。
【關鍵詞】求新 求變 求深 求素 求特
《遼寧青年》封底”藝術欣賞”(原名名畫欣賞),是一個老的品牌欄目,怎樣讓一個老品牌欄目常辦常新,辦出特色、與時俱進?經過我們兩年多的探索和努力,終于讓這個老欄目,在“求新、求變、求深、求素、求特”中,得到廣大讀者和作者們的廣泛贊揚與好評。
吐故納新 歷久彌堅
《遼寧青年》從上世紀70年代復刊,就在全國期刊界首次在封底開設“名畫欣賞”欄目,刊登名畫,供讀者欣賞。當年,此欄目曾為《遼寧青年》發行達370萬份立下汗馬功勞。
跨入新世紀、進入互聯網時代,面對讀者對這個欄目的依存感在逐漸降低,我們開始思考將如何去改善和提高這個老品牌欄目的吸引力,讓它重新煥發魅力和影響力。通過跟廣大讀者、畫家以及一些藝術工作者溝通、征求意見,加上辦刊人的思考,我們漸漸找準了改變提高這個老品牌欄目的視角和突破口——
網絡速讀與讀圖使然,在不乏名畫傳播與欣賞的今天,卻十分缺乏另一種品質閱讀,那就是對優秀畫作缺少獨家的、有獨特感受力量的文字和賞析文章。如果我們在選登畫作的同時,又能配發一篇有思想性、有哲學性、有審美力量、有獨家感悟力的賞析文章,一定能彌補這個欄目原來風格單調、形式乏變、內容缺乏滲透力、延展力等諸多缺點與不足,從而確保《遼寧青年》封底“名畫欣賞”欄目有新的突破、新的“顏值”。有了這個認識和想法,我們開始大膽地在這個欄目的組稿策劃與編輯制作中,貫穿“五求”——
求新:作者新、畫作題材新、表現視角新、美術語言新;求變:為畫作配發有含金量的畫評短文;求深:畫作與畫評均力求深度、深味、深意,平易之中見功力,寧缺毋濫;求素:文與畫簡致、唯雅、素術、禁庸;文辭和畫作設色語言,原則上排斥大紅大紫;求特:版式風格和形式求別致、求特色,讓編輯制作思維與眾不同。
“五求”精神的貫徹與探索,改變了這個老牌欄目幾十年來一成不變的面孔,讓這個牌欄成為今天廣大青年走近藝術、走近美學、走近唯美殿堂的一座橋梁與紐帶,并讓它成為城鄉普通青年進行美術普及與教育的、無需交付學費的公益學堂。
丹青背后 功夫詩外
體現欄目新面孔、新想法、新定位、新思路,首先由美術編輯和對藝術有較深學養的領導親自操刀引領,選發畫作并撰寫精致賞析文章。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一開始撰寫畫作賞析文章,我們就把它定得很有個性與品位。要求所撰寫的文字,不能重復畫家的畫面“語言”,要求“文章既要依畫作而出,又要遠離畫作而立。要穿過畫面談人文,寫感觸、感悟”。對其做法總結的較具經典的一句要求是:要“道出丹青背后的聲音”。
幾期封底“名畫欣賞”欄目如約而至,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面孔和風格,大家好評如潮,認為這個老品牌欄目,與時俱進,辦出了深度。特別是每期配合畫作而特別定制的賞析文章,它儼然就是一個兼蓄講藝術、講詩意、講生命感悟、講人文終極關懷、講哲學與審美情趣的大課堂。特色就是生命力,拋磚引玉,引來了美術評論家及各地美術作者聯袂踴躍投稿。他們中間不乏黃永玉等眾多著名畫家、知名作者、美術評論家,甚至是宗教界的藝術思想大師。它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網絡時代,唯美高雅的精神產品,仍然有市場和讀者。灑脫無羈、恣意放縱的定位與個性化風格,讓很多作者感到給“‘名畫欣賞欄目投稿上癮,其旁逸斜出,獨盡文心,陽春白雪,怡然自得,賞之解渴”!
一時間,通過我們欄目QQ信箱的來稿量,數以百計;用普通書信形式的來稿,也“門庭若市”,好的畫作和成色俱佳的賞析文字,排成長隊等待發表。
微調名字 再呈乾坤
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許多美術學院的國畫系、版畫系、油畫系和攝影系的師生,均被《遼寧青年》“名畫欣賞”欄目的“風景”所吸引,紛紛要求《遼寧青年》向全國各高校美院和藝術評論專業的廣大師生征稿,希望通過《遼寧青年》這個欄目平臺,展示他們的教學成果,為培養新的畫家、攝影家、藝術家及美術評論家服務。另外,還有大批很有潛質、但尚未成名成家的美術工作者和業余青年畫家、攝影家,同樣要求能讓自己的優秀作品,有機會登上《遼寧青年》。我們知道,作為一個欄目需要面貌穩定,不能常改動,但是固本求變宜可。
眾望之下,我們果斷地把原來《遼寧青年》封底欄目的名稱,由“名畫欣賞”改為“藝術欣賞”。這樣一改,使書畫攝影作品馬上可以集聚一堂,使這個欄目頃刻之間便擁有了新氣象、新活力、新表現形式、新作者群,人脈驟增,也頓時走出名家名作的“小天地”,走進更加廣闊的青年書畫家,美術、攝影家和評論作者的大世界,開拓了老牌欄目的新視野、新受眾,使它在美的表達上更加多樣化、多元化。而這一微調,也為繼而辦好這個名欄目,培養和吸納了更多更好的作者隊伍。
實踐證明,與時俱進、求新求變求異,是老品牌欄目保鮮、常辦常新的關鍵。固步自封、沉浸于歷史光環中的沾沾自喜,是辦刊人的大忌!當然,白玉有瑕。目前《遼寧青年》“藝術欣賞”欄目,在書畫、攝影及美評選登上,策劃和編輯傾向性問題還有待提升,選登作品如能與四時的節氣環境、人文背景、時事氛圍等因素更貼合、靈動一些,體現青年雜志的應變性情,那么它會更加完美。
(作者單位:遼寧青年雜志社 本溪日報社)
【參考文獻】
崔寧.《傳播主體實現本體知識建構與思維創新的認知機制》【J】《現代傳媒》.2013年第5期第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