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森
【摘 要】 會計價值是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可是至今還處在零散的討論中,沒有統一的定論,影響了會計的改革和發展。文章運用哲學和經濟學有關價值原理對會計價值進行探析,從理論上論證會計是否有價值,剖析會計價值的構成和來源以及交換價值,對影響會計價值的其他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高會計價值提出了一些建議,目的在于通過上述問題的探索為揭示會計價值的本質以及推動會計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 價值; 會計價值; 會計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7-0027-04
一、問題研究的背景
會計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管理經濟的一種手段,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實踐水平的提高日臻完善。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變化不斷地給會計提出新要求,這些要求既有理論方面的也有實踐方面的,如市場的貨幣貶值造成會計數據可比性下降,內部控制不力或缺失造成會計數據失真等。新問題的出現需要廣大的會計工作者去思考,去研究,如果我們不及時解決會計出現的新問題或填補其空白,就會影響會計的發展,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價值是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中的基本問題,至今還處在討論階段:一些學者認為會計數據沒有進行交換,不具有價值;另一些人認為會計有價值,但又說不清楚會計價值源于何方。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會計的改革和發展。首先是影響人們對會計重要性的認識,因為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有價值取向的,并與價值大小成正比,如果人們都不知道會計價值何在,會計就不會被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影響了它的發展;其次是它影響會計改革的方向,只有弄清楚會計價值源于何方以及分辨出其價值的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會計改革才具有針對性,才不會偏離航向。為此,本文運用哲學和經濟學的有關價值理論就會計是否有價值、如果有價值那么什么是會計價值、會計價值結構怎樣、會計價值源于何方等問題展開分析,試圖弄清楚會計價值的本來面目。
二、價值理論
(一)價值的哲學定義
哲學界對于抽象的價值定義一直都在爭議中,存在很多觀點,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但影響最大的有三種觀點:實體學派、固體屬性學派和關系學派[ 1 ]。實體學派認為價值是實體,如英國哲學家摩爾在他的《倫理學原理》一書中寫道:許多不同的東西本身就是善的或者惡的。固體屬性學派認為價值是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屬性,如美國學者羅爾斯頓在他的《環境倫理學》一書中認為:進入人們視野的那些自然屬性,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客觀地存在于大自然之中。關系學派認為價值是主客體(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奧地利學者在《價值論體系》一書中指出,價值可定義為一種對象與主體對欲求之間的關系;法國學者哈特曼在《哲學體系綱要》中從主體的需要和客體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了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及主體的行為對個人、階級、社會的意義等。以上三種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對價值作了解釋,但“關系學”觀點受到普遍認同。
(二)價值的經濟學定義
1.價值源泉一元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抽象的有效的人類勞動。也就是說勞動創造了價值,商品價值的唯一來源是人類勞動。馬克思的這種觀點被理論界概括為“價值源泉一元論”,因為它認為商品的價值完全取決于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勞動投入量大小或有無,而與人們的需求、主觀感覺或好惡沒有任何關系。
2.價值源泉多元論
價值源泉多元論認為產品價值不僅包括活勞動要素,還應包括資本等非活勞動要素。這種觀點認為產品使用價值的創造或產品的供給離不開所有要素的共同配合,認為勞動和土地等要素共同創造了價值,所以人們把這種從成本方面分析價值源泉的理論稱為“生產費用價值論”,也叫“價值源泉多元論”。
3.邊際效用價值論
邊際效用價值論是19世紀70年代由奧地利學派門格爾、英國的杰文斯和洛桑學派的瓦爾拉斯等人完成的,他們認為決定商品價值的唯一因素是消費者需求方面的主觀因素,并非供給方面的生產費用,消費者所帶來的邊際效用才是決定商品價值的真正因素。
4.均衡價值理論
價值源泉一元論和價值源泉多元論均屬于客觀價值論,而邊際效用價值論則屬于主觀價值論,那么,“價值”究竟是哪個范疇?19世紀末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馬歇爾對上述兩種觀點進行了整理。他認為商品的價值決定在于供求雙方的共同作用,從供給方面看,生產費用是決定產品價值的因素;從需求方面看,邊際效用是決定產品價值大小或有無的因素。后來人們把這一價值理論稱為“均衡價值論或均衡價格論”。
三、會計價值分析
(一)會計價值的理論依據
1.會計價值的哲學依據
本文認同哲學的“關系學”派觀點,并用其論證會計價值是否存在。該觀點認為價值所表明的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只有主體的需要被客體滿足,價值才能夠體現出來。如果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不管這種事物是什么,它都不會具有任何價值。會計數據屬于人類勞動產品,它與人們的關系是主客之間的關系,人們制作會計數據是為了用其管理經濟,會計作為客體對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主體)非常有用,可以說在各種經濟數據中,會計數據是使用率最高、最有價值的數據,所以會計數據是有價值的。這就從哲學的層面證明了會計數據是有價值的。
2.會計價值的經濟學依據
經濟學對于價值的研究,不論是客觀價值論還是效用價值論或均衡價值論,都是以人類的勞動產品為研究對象??陀^價值論認為只有實實在在的資源投入才構成產品的價值,然而邊際效用價值論卻相反,認為產品的價值與資源投入多少沒有任何關系,社會需求才是決定其價值的唯一標準,社會需求大其價格就高,價值也大,如果社會不需要就毫無價值。均衡價值論是客觀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的綜合。就會計來說,上述三種理論不管是哪一種理論都能證明會計是有價值的。首先從客觀價值論角度來說,會計有自己的產品(會計數據),這些產品是人類勞動和其他資源投入的結果,可以說會計是有價值的;從主觀價值論角度來說,會計是人類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項管理手段,人們需要用其管理經濟,也就是說會計是有效用價值的。如果從“均衡價值論”角度來說,會計價值既包括生產費用價值也包括社會需求價值,會計也是有價值的。這就從經濟學的層面證明了會計數據是有價值的。
(二)會計價值的構成和來源
哲學和經濟學的價值原理都可以充分證明會計是有價值的,但哲學的價值定義是對價值的高度概括,它不能具體說明某種事物的價值大小、結構和來源等問題,因為哲學不研究具體事物對人類的影響程度。因此,本文運用經濟學的均衡價值理論對會計價值的構成怎樣、會計價值來自何方等問題進行探索,分析如下:
1.會計物理價值
會計的產品是各種會計數據,包括財務報表、預算表、財務分析表和業績評價表等。可以說會計數據是各種資源轉化的產物,首先是人類的活勞動,包括人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以工資和各種福利形式表現出來;其次是人類的物化勞動,如辦公室、各種辦公用品以及各種原始零散的經濟數據等,還有自然物,如土地等,這些都以資本(除活勞動以外的其他支出)的形式表現出來。會計數據的產生過程就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運用各種手段將各種零散的、無序的數據加工成為對人類經濟管理有用的會計數據的過程,因此,會計數據含有活勞動的價值和物化勞動的價值以及自然物的價值,這就是會計數據的物理價值。為什么叫物理價值呢?因為根據物理學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質不滅的原理,宇宙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從一種物質形式轉化為另一種物質的形式,不論是從物到物,或從物到能量,或從能量到物質,都是如此,而且宇宙的物理價值的總量不變。會計數據作為一種物質形態是由其他的物質形態或能量轉化而來,其價值也是由其他物質形態的價值或能量轉化而來,并沒有改變宇宙的物理總價值,所以叫會計物理價值。
2.會計效用價值
人們將一種物質或幾種物質或能量更快更好更精確地轉化成另一種物質形態,目的是創造一種新的物質功能從而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這種能滿足人們需求的物質功能,就是效用價值,如手機能打電話,冰箱能儲存食物等。物品的功能與價值成正比,如兩部相同物理價值的手機,其中一部只能打電話,而另一部除了打電話,還有別的功能,那么后一部手機的價值要高于前一部的價值。會計數據能夠滿足人們管理經濟的需求,所以它具有效用價值。會計效用價值是通過兩大功能體現出來的:
一是會計幫助人們進行經濟決策。首先會計有助于潛在投資者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作出是否投資的決策,這一點從股票市場來看就非常明顯,因為我們在購買股票之前首先要看企業的會計報表,了解企業的資金狀況和盈利水平。其次是有助于企業管理者進行管理決策,企業內部的管理決策可以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企業高層次的戰略決策,它是對企業愿景的描述;第二層次是企業中層管理者的管理決策,它是根據企業的戰略決策對本部門作出的規劃;第三層次是日常業務管理決策,企業每天要發生很多經濟事項,都要進行決策,如該業務是繼續進行還是停止、是擴大業務范圍還是縮小業務范圍等問題??傊?,上述三個層次的決策都離不開會計數據的支持。最后是國家管理部門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也必須有會計數據的支持。
二是會計幫助人們管理經濟業務。首先,會計通過企業預算將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規劃,并對每一項經濟活動賦予目標數值,如材料耗費定額和人工耗費定額等,這有利于資源配置、節約工作時間和避免浪費;其次是會計通過成本控制(如作業成本管理等),降低產品成本,節約費用支出,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最后是會計通過責任中心劃分和業績評價,可以客觀地評價部門和個人的貢獻大小,起到獎勤罰懶的作用,有利于激發部門和員工的勞動積極性。
3.會計交換價值
由于一些學者認為會計數據沒有交換過程不具有價值,為此還要對會計交換價值進行討論。持有這種觀點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的“商品交換價值”學說,馬克思認為:通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具有價值。根據這一理論至少有兩大類對人類有用的物品沒有價值:(1)沒有進行交換的勞動產品,如甲某生產了兩臺冰箱,一臺出售給乙某換得50公斤大米,這臺冰箱是有價值的,另一臺是甲某將其自用,這臺就沒有價值了;(2)不是人類勞動的自然產品,比如土地、礦產、天然藥材、野生動物、自然生長的果實等,因為它們不是勞動產品所以都沒有價值。會計數據屬于第一類,是沒有進行交換的勞動產品,不具有價值。
為了弄清楚會計數據是否交換而影響會計價值,以下對一般物品的交換過程進行考察。就上述冰箱而言,甲某用一臺冰箱換取了乙某50公斤大米后發生了以下變化:一是甲某由原來只能用冰箱儲藏食物變成了既可以用冰箱儲藏食物,又可以用大米填飽肚子,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由于一臺冰箱的需求等于50公斤大米的需求,因此甲某擁有的總需求量沒有變。乙某以50公斤大米換取一臺冰箱,50公斤的大米與一臺冰箱的需求量是相等的,因此乙某的需求結構變了(填飽肚子需求換成了儲藏食物的需求),擁有需求總量也沒有改變。二是甲某由原來擁有兩臺冰箱所有權變成了擁有一臺冰箱和50公斤大米的所有權,所有權結構發生了變化,但由于一臺冰箱與50公斤大米的所有權是相等的,所以,甲某擁有物品所有權的總量沒有變;乙某也一樣,所有權結構發生了變化,擁有物品所有權總量也沒有變??梢?,物品交換后,不論是冰箱還是大米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如果再把兩臺冰箱同時出售,價格應該是一樣的,即冰箱的物理價值和效用價值都沒有改變,僅僅是換了不同的使用者而已。由此可以證明物品進行交換的實質是交換產品的某種需要和所有權。交換價值只是在物品交換過程中充當了衡量價值的尺度,證明交換的物品等值,同時也是所有權交換的憑證,它對物品的價值沒有任何影響。會計數據沒有進行交換,是因為會計數據的制造者為了吸引外部潛在投資者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而對企業進行投資,無償地將會計數據讓給會計數據使用者使用,并不需要將會計數據交換其他需求。由于會計數據沒有交換過程,當然也就沒有交換價值,同時也不發生所有權改變,因此,會計數據同一般物品一樣是否進行交換并不影響其價值。
(三)會計價值定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說會計價值是由會計物理價值和會計效用價值構成,會計物理價值源于人類勞動(包括人類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和自然物的價值,會計效用價值源于會計數據滿足人們需求的程度,會計數據是否進行交換并不影響其價值。因此,會計價值可以定義為:產生會計數據耗費人類勞動和自然資源的價值以及其滿足社會需求程度。會計物理價值和會計效用價值構成會計價值,但兩者的比例是不一樣的,且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由于會計物理價值是各種生產耗費轉化而來,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其比例將會越來越小,與會計價值總量成反比例變化,如會計使用財務軟件處理數據就比手工制作會計數據快很多,凝結在會計數據里的活勞動會減少。另外,由于生產技術的進步和對高額利潤的驅動,人們會利用更少的物質實體創造更多的產品,如原來一張牛皮只生產一雙皮鞋,現在可以將牛皮分層生產三雙皮鞋,會計也一樣,采用新技術后可以節省賬本、報表和保管箱等物化勞動和自然物。然而,人們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千方百計增加物品功能,以最少的物理價值獲得更多的效用價值,如以前的會計主要是核算功能,現在又增加了管理功能,而且其管理功能在不斷發展,可以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會不斷完善和增加其功能,因此,會計效用價值的比例會越來越大,而且與會計價值總量成正比例變化。
(四)影響會計價值的其他因素
會計價值除了會計物理價值和會計效用價值外,還受時間和空間因素的影響。
1.時間因素
影響會計價值的時間因素是指會計功能產生效用的時間維度,時間維度可以是1小時、1天、1個月、1年、10年、20年等[ 2 ]。眾所周知,會計數據是有時效的,時間長短與會計功能的發揮有密切的關系,會計數據的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小,甚至消失,時間的長短與會計價值成反比例關系。會計數據是一個龐大的集合,不是一個單一數字,可以將會計數據集合按時間的效用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較強的時間限制或在很短時間里失效,如某公司材料的采購價比預算高很多,這就需要立即決策是停止訂購還是采取別的辦法解決,如果沒有立即采取任何措施,一旦高價訂購成功,會計數據的功能就失效了;又如年度預算必須在年初以前發布,各個部門和員工才能明確自己的任務和責任,據此安排各項工作,如果年度預算年初以后才發布,就會造成各項工作被動或者浪費。另一類是可在較長一段時間里有效,如利潤指標、財務分析報表等。為此,人們必須遵循會計數據的時效性,在有效的時間里運用會計數據讓其發揮應有的功能。
2.空間因素
影響會計價值的空間因素是指會計功能產生效用的空間維度,空間維度可以是1個人、1個部門、1個企業、1個地區、1個國家或全世界[ 3 ]。會計價值與空間維度有密切關系,可以說空間越大,會計數據發揮效用越大,反之就越小。會計價值與空間維度是一種正比例關系,如企業的會計報表僅限于本企業使用,那么它只能幫助本企業管理者進行決策;如果企業的會計報表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它還可以幫助企業外部投資者和國家管理部門進行決策,同樣的會計數據其價值就會增加N倍。
四、提高會計價值的途徑
假如撇開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不談,要提高會計價值就是讓會計物理價值和效用價值增值。
(一)增加會計物理價值的途徑
增加會計物理價值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節約生產費用,可以通過運用新技術,提高勞動效率來實現,如運用新的財務軟件處理數據和加快會計信息化建設,使凝結在單位數據里的資源價值減少,從而提高會計價值;二是在不增加生產費用的前提下擴大會計數據量,增加對企業經濟決策有用的會計數據,如在會計報表里增加人力資源方面的信息,就會更有利于報表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也就增加了會計價值。
(二)增加會計效用價值的途徑
增加會計效用價值也有兩條途徑。首先,要完善其有助于經濟決策的功能。目前會計數據造假嚴重,給會計價值帶來了極大的傷害,本文認為可以通過“流程再造”降低會計數據失真度?!傲鞒淘僭臁本褪菍嫎I務流程進行改造或重新設置,運用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及時處理原始數據,并將其儲存或公布,減少人為因素利用某些工具和時間空隙造假會計數據,從而確保會計數據的“真實性”。
其次,要完善和發展會計的管理功能,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第一,加強以財務目標為中心的全面預算管理,也就是將企業價值運動中的所有資源(包括人、財、物和信息)進行規劃,從而達到優化各種資源、節約生產費用的目的。第二,加強和發展包括業務流程、人、財、物和信息在內的全方位的成本管理。由于我國成本管理水平不高,業務流程設置不合理而造成的浪費相當驚人,這一點在機關和事業單位尤為突出(企業還好一點),更可怕的是對于這種驚人的浪費習以為常,因此,加強全面成本管理尤為重要。第三,加強業績評價管理,改革現有單一的財務指標考核體系,建立以財務指標為中心的平衡計分卡考核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財務、業務流程、客戶滿意程度以及企業創新發展等方面的內容,這將會全面客觀地反映企業的業績和企業的發展趨勢,有利于企業更好地發展。
五、結束語
通過對會計價值的粗淺探析,筆者發現會計價值是會計界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但又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它牽涉面廣,特別是在發展會計功能方面還有待我們進一步開拓,由于受研究能力約束,對其深度和廣度的探索非常有限,希望廣大有識之士一起來研究它,為會計的理論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朱吉美.對會計價值的經濟考量[J].商場現代化,2014(2):154.
[2] 李衛斌.會計價值論[D].東北財經大學,2012.
[3] 李中山.會計價值初探[D].中國海洋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