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銀幕似乎沒有什么太特殊的地方,最大的驚艷莫過于迪士尼的一只兔子和一只狐貍聯手的《瘋狂動物城》,干翻了大明星領銜的《葉問3》。可這驚艷一旦放到口碑不錯的《箭士柳白猿》與口碑一般的《葉問3》,兩者首日票房之比后者竟然高出前者一個多億這樣的話題面前,恐怕許多人就笑不出來了。
“大明星=巨額票房”的規律依然在起作用,但“大明星=失望”的情緒也在慢慢疊加,當然總體上帶來的仍然是無感。2016年初真正吸引觀眾的內地大明星,依然是2015年紅透的胡歌、靳東、王凱和孫儷。說不定陳龍都比甄子丹、楊紫瓊的期待值更高一些。說是熒屏逆襲大銀幕也好,說是新人伏擊“老炮兒”也罷,取勝的應該還是產品內容本身。同樣道理,你讓電視劇捧紅的這幾位,換個導演班底,一起去大銀幕上試試水,估計結果還真就未必有觀眾期待的那么樂觀。
即便是頗受歡迎的《瘋狂動物城》,目前所走的依然不過是口碑+票房吸引“后續觀眾”的老路。就動畫片內容而言,“美國精神”陳腐說教味道甚濃的《瘋狂動物城》,對人的吸引力要遠遠低于它同期上市的同名圖書宣傳微信,更無法與一年前的《超能陸戰隊》相提并論。《瘋狂動物城》最大的說服力就是它的票房增長速度,但考慮到這些年內地一直靠高喊“票房破紀錄”來推銷新片,估計未來這種售賣技巧對新片的幫助作用會越來越小,搞不好還會成為引發觀眾逆反的誘因。票房是投資人、院線和主創人員的事,“好看與否”則來自觀眾的印象,兩者并非一碼事,這一點觀眾遲早會明白。
電影的叫賣手段是公布票房,電視節目的宣傳手段之一是公布收視率。可現在,收視率有時也會被拿來作為“無感”節目的遮羞布。比如真人秀,目前的幾檔著名真人秀收視率并不低,但能否達到高品質,就不好說了。有的真人秀,為了營造所謂的真實感,不是尋求奉獻品質更好的作品,而是默許參賽選手在生理感覺不好的情況下去比拼,既不顧及表演者的健康和對未來職業生涯的影響,也無視觀眾收視體驗上的困擾,表現出了赤裸裸的唯利是圖的一面,我們在此就更不要提那些違反邏輯、帶了明顯傾向性的投票,以及出產它們、有著疑似操作嫌疑的“大眾評審團”了。
真人秀——尤其是那種體驗型真人秀,還有一個問題:節目里面有些情節的設置,過于偏離、脫離真實生活,拼湊和編造痕跡強烈,看完除了讓人感覺藝人“蠻拼的”,印象的主體依然是虛假。而虛假的終極發展,自然仍是觀看者在“高收視率”下的繼續無感。
一個給受眾帶來“無感”的娛樂環境是可怕的。它會降低大眾文藝的門檻,也會無形中導致業界在某一領域創造性乏力,進而形成一種習慣、惰性。這情形會直接導致某種程度上的市場衰退,它們不單純是投資人所能改變的,既需要媒體對觀眾呼聲的準確傳達,也需要對投資力量的監督與管控。這些,也可以被看作是提前準備的“救市”措施。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意識到它的必要性,大家又做好準備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