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樂樂
摘 要: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馬克思與恩格斯所推出的唯物史觀對于我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正是因為有了唯物史觀作為理論指導,我國社會發展才會如此順利,并且在長時間的研究中發現,唯物史觀與中國歷史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對二者之間的聯系進行了論述,希望能夠為相關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鑒與指導。
關鍵詞:唯物史觀;中國歷史;研究;發展
中國歷史在發展的進程中,唯物史觀不得不提,我國在發展進程中,唯物史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唯物史觀的建立實際上是人類的又一次勝利,證明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進程中始終是由自然規律決定的,對于那些以唯心主義至上的人們予以重擊。本文中著重研究了唯物史觀與中國歷史發展的關系,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見解,在摒棄唯心史觀的缺點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唯心史觀指導人類的實踐活動。
1 唯物史觀對歷史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唯物史觀道明了社會發展的本質。社會是存在的,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只有掌握正確的思維意識,才能運用這一意識指導實踐活動,走向一條正確的發展之路,而錯誤的思想意識則會產生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正如唯心史觀而言,其過度倡導了意識的重要性,而忽視了社會發展是具有客觀規律的,在明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正確的思想意識指導社會實踐才是正確的做法。所以說,唯物史觀是建立在唯心史觀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思想。
之所以唯物史觀對歷史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因為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唯物主義提供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從而掌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重視起社會生產與意識之間所具有的關系,只有認識清這一關系,才能真正創立起一個社會形態,用來反映社會生活,這是唯物主義對歷史研究帶來的積極的影響力。
此外,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勞動者的創造性,之所以我國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得到快速的發展,與廣大勞動者的貢獻是息息相關的,唯心主義對于勞動者具有蔑視的態度,這種錯誤的思想并不能指導社會實踐活動,蒙蔽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阻礙了歷史的車輪向前發展,但是唯物史觀的出現恰恰改變了這種錯誤的觀點,歷史發展不能離開廣大勞動人民所帶來的突出貢獻,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2 唯物史觀對中國歷史學的促進作用
唯物史觀是歷史發展進程中重要的方法論,在我國最初建設的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意義,充分彰顯了唯物史觀的生命力是經久不衰的,事實證明,凡是正確的意識與社會實踐活動最終終將會被時間所證明,即使當前并不具備檢驗的方式,但是只要對過去歷史進行研究,就會發現這一規律。
我國倡導唯物史觀的最主要的代表要數革命先驅李大釗、郭沫若等人,他們通過對唯物史觀的理解,著有眾多的著作,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直至現代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李大釗不僅是革命的先驅人物,也是最早將唯物史觀引入中國的人,可以說他對于唯物史觀的認識是相當充分的,并且嚴厲批判了神權史觀以及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舊的思想觀念,通過對歷史發展過程的研究,指出只有具有生命力的、先進性的意識才能推動歷史的發展,尋求真理才是中國發展的唯一出路。
而在郭沫若后,李大釗也是唯物史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為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性作用。在其所著的書籍中無不體現著發展是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必然規律,在學術界引起相當大的振蕩。通過上述先驅者的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逐漸在我國扎穩腳跟,并且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對唯物史觀的認識還會更加深刻,并且成為歷史發展的核心所在。
3 新時期應進一步堅持與運用唯物史觀
在新時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需要進一步堅持唯物史觀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實踐已經表明,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人類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需要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社會的發展,并且還應該堅定不移的確保人民群眾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他們是推動歷史進程不可或缺的資源。在正確辯證方法與觀點的指導下,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將會走向一個嶄新的高度。
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同時,必須創造性地運用唯物史觀,即克服史學研究領域里的教條主義。這主要表現為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觀點簡單化、絕對化、公式化,完全背離了從史實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唯物辯證方法。這種傾向最初是由于幼稚地、簡單地理解唯物史觀而發生的,以后,隨著現實生活中階級斗爭的擴大化而日趨發展,直至被搞到極其荒謬的地步。教條主義的史學研究方法是一種很壞的學風,危害十分嚴重,它使一些人在研究問題時不是實事求是地先占有大量的材料,具體分析具體歷史現象所包含的具體矛盾,而是采取斷章取義的方法,隨意剪裁甚至曲解史料,為自己所要論證的觀點填補例證。在這些人看來,最有力的論據不在史實之中,最科學的結論并非來自具體的、辯證的分析,而是一切以本本為轉移,以引證權威的片言只語為滿足,根本取消了生動活潑的獨立思考和史學研究的唯物論基礎。如有人在研究農民戰爭問題時,往往不是從一個時代既定的經濟狀況、階級力量的對比出發,通過大量的綜合的資料作具體的、切合實際的分析,而是抽取一兩件個別的、片斷的材料,回避或歪曲其他一些材料,簡單地套用某種流行的公式。例如,先說階級矛盾尖銳,危機四伏,農民起義終于爆發;繼之則就農民起義的口號、綱領,說明它的反封建性質;最后從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解釋農民起義必然失敗,并論及農民起義或多或少推動了歷史前進。這種教條主義的“以論帶史”的研究方法,將生動的豐富多彩的農民斗爭史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公式。乍看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實際上并不能具體解釋任何一次農民起義所包含的特點。教條主義的史學研究必然是主觀主義的,理論脫離實際的。針對這種傾向,必須堅持創造性地運用唯物史觀,把這一理論和客觀歷史實際結合,對具體的歷史現象作具體分析,從中抽象出符合客觀歷史實際的規律來。
結束語
歷史科學的任務是通過歷史的現象認識歷史的本質。20世紀中國史學發展的歷程表明,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唯物史觀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只有它才能指引人們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揭示出歷史的發展規律。新世紀的中國歷史學必須堅持唯物史觀的理論指導,新世紀的史學研究者應創造性地把唯物史觀同具體的歷史實際結合起來,為促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繁榮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鄧歡.新時期中國歷史研究觀念和方法的轉變[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2(4).
[2]毛永建,趙旭國.中學歷史教學中政治與經濟關系辨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6).
[3]李英俊.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思維方式[J].考試與評價,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