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萍
摘 要:2016年兩會探討研究了很多問題,而其中被廣泛熱議的就是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現階段,我國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為3500元。據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媒體報道,我國最新的個人所得稅綜合稅制改革規劃方案已經完成,2016年下半年可能會根據條件分步實施。本文主要對現行應用的個人所得稅稅收制度的弊端進行了簡要的介紹,著重探討了個人所得稅改革方向,希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問題改革方向
我國個人所得稅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經數次修正,已經逐步完善。個人所得稅的征收不僅能夠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也能夠有效的調節社會收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發揮稅收的杠桿作用。目前我國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方案具有一定的缺陷,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因此改革是必然趨勢。
1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模式存在的問題
1.1 未能突出稅收體系地位
現今,我國個人所得稅絕對值并不高,而且在稅收體制中并未占有非常高的地位,基本上保持在6%左右。盡管從我國個人所得稅發展情況來看,這一比重已經很高,而且未來的發展空間還很大,但是就世界范圍內來看,該比重遠不及發達國家以及某些發展中國家。據國際權威組織計算,發達國家個人所得稅占整個稅收總額接近或者超過30%,某些國家甚至達到了50%,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在整個稅收體系中的確未能體現出突出地位,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個人所得稅所發揮的稅收功能也十分有限。
1.2 工薪階層是納稅主體
現階段我國個人所得絕大部分稅源都來自于工資,也就是來自于工薪族,而對于勞務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偶然所得等項目都很少進行征收,所有個人所得稅的調節力度并不明顯。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中主體部分是工資薪金,所占比重為55-65%,如若將儲蓄利息所得稅也納入其中,則這一比重就接近于70%。而一些高收入群體卻未能納入到個人所得稅征收主體中這,這與調節收入分配、減少貧富差距的宗旨并不相符。如今,我國個人所得稅在征收的過程中,對高收入階層調控不力,而且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偷稅漏稅等問題。正常情況下,高收入群體應該是個人所得稅的主體,但是我國卻并非如此,如若持續下去,將會影響社會和諧。
1.3 沒有對家庭實際負擔進行考量
目前,我國應用的個人所得稅稅制主要是將個人看作是納稅申報單位,而對納稅人的家庭狀況并未加以考慮,這使得收入相同,但家庭負擔存在差異的人卻繳納一樣的稅,這使得稅收量能負擔無法實現,也破壞了個人所得稅本身存在的縱向公平。無形之中加重了家庭負擔比較重的納稅人的負擔。
1.4 稅率結構存在著不合理之處
個人所得稅最為重要的內容就是稅率結構,其既對稅負輕重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也對稅收調節收入有著一定的影響。現階段我國應用的稅率結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累進稅率,另一種是比例稅率,這兩種稅率結構看似合理,但在實際應用中,卻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比如,對于相似所得應用的卻是不同的稅率,比如勞動所得,個人工薪所得應用的是9級超額累進稅率,而企業事業單位所得應用的卻是5級超額累進稅率;另外,邊際稅率比較高,無法大范圍應用,我國對薪金等應用的最高邊際稅率為45%,從世界范圍上來講,這一邊際稅率的確有些高,一般國家都確定為30%左右,這樣更容易管理,更容易實現公平。
2 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向
基于上述個人所得稅諸多缺陷,2016年兩會上我國確定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大方向為綜合征收制度,此種稅收制度能夠更好的對社會收入進行調節,同時還能解決稅負不公平的問題,同時該制度為優化稅率結構也打下了堅實基礎。個人所得稅具體的改革方向如下:
2.1 允許以家庭為申報單位
可以借鑒美國在納稅申報單位方面的經驗,允許家庭聯合申報或夫妻聯合申報,納稅人可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是單獨申報還是聯合申報。這種做法有利于綜合衡量納稅人的實際稅收負擔能力,也同隨后的費用扣除規定有機結合。選擇以家庭為納稅申報單位,符合我國老齡化社會背景與重視家庭的傳統文化,也更能體現財產夫妻共有的性質,可解決家庭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的歸屬分割問題,但更為顯著的優勢在于,能實現以綜合能力征稅,通過對家庭收入的調節實現對收入公平分配的調節。
2.2 規范費用扣除標準
結合國家的政策方向、居民個人收入的實際情況以及個人所得稅的發展戰略,同時借鑒美國、日本等國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對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制度重新進行設計,綜合考慮納稅人家庭基本生活支出、孩子育養費用、職業發展以及再教育成本等費用,并結合家庭人口特別是贍養人口多少來確定計費扣除額度,同時適當擴大費用扣除范圍,增加照顧納稅人特殊情況的扣除項目,從而使個人所得稅的調節更具有針對性,以減輕中低收入者負擔,調節高收入者過快增長的收入。比如必要成本費用與取得所得有直接聯系的,且是為取得所得而必須花費的支出(一般以經營性費用為主),這一類的費用扣除應采用據實扣除的辦法,可對某些開支項目規定扣除限額或扣除比例。
2.3 提升稅率的適用性和累進性
在分類綜合所得稅制下,設計個人所得稅稅率時,應針對分類所得和綜合所得分別制定相應的稅率形式,在總體上實行比例稅率與超額累進稅率并行。累進稅率能體現稅收的公平原則,能發揮調節社會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對我國具有現實意義。但近期還可允許一部分所得項目采用比例稅率,待條件成熟,全面實行綜合稅制時統一采用累進稅率。具體地,對于目前的各項分類所得,宜繼續沿用現行的的比例稅率,對工薪綜合所得則采用超額累進稅率,但應對累進稅率表中的若干關鍵因素加以重新考慮和設計。
2.4 構建征管制度
在分類綜合所得稅制下,需要建立健全納稅人收入、個人財產和家庭情況申報的監管系統,并構建完善的稅務征管制度。采取扣繳義務人按期預繳與納稅人個人按年綜合申報并用的方式。這一計征模式要求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對同一筆所得的詳細情況分別向稅務機關申報,因此建立起預繳義務人與納稅人之間的交叉稽核體系,有利于稅務機關對稅源的監控,從而減少偷逃漏稅、提高征管效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知2016年我國的個稅改革方案已經大體上完成,該方案注重的是制定綜合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具體實施的思路大體上也已經確定,從長遠角度來講,可以分為四步,第一步將相似或者能夠合并的稅目都合并在一切;第二步建立健全稅前扣除制度;第三步,適時的考慮家庭支出方面的問題;第四,進一步優化稅率結構等。如果上述四步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將會邁向成功,從而對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雪鳳.現行個人所得稅公平分配的窘境及改進思路[J].特區經濟,2011(5).
[2]朱潤喜.個人所得稅課征不公的主要表現及解決對策[J].稅務研究,2011(3).
[3]王玉琴.公平原則下個人所得稅的籌劃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1(1).
[4]彭海艷.我國個人所得稅累進性分解的實證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0(10).
[5]趙翠.論納稅公平視角下的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