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互聯(lián)網科技的日新月異,知識信息化,信息網絡化,對個體的學習、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的組織、運行方式都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信息極大豐富與信息泛濫并存,互聯(lián)網的雙刃劍特性對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監(jiān)管互聯(lián)網提出了不可回避的課題。
就目前教育發(fā)展的實際而言,高中教育無論是對個體發(fā)展還是對整個社會的進步,都至關重要。對個體而言,高中階段是知識積累、性格定型和“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社會而言,高中教育是人才培養(yǎng)、公民素質養(yǎng)成和政治意識灌輸的絕佳階段。
互聯(lián)網不僅改變科技,更是通過技術和工具的創(chuàng)新,改變著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模式及實踐路徑。
張耀燦等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需求角度出發(fā),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用一定的思想觀點、政治觀點,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狹隘的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教育,以增強公民的政治意識和政治素養(yǎng)為目的的教育。二是寬泛的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道德和法治的全部內容。三是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領域和道德領域進行教育,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轉變人的思想觀念。四是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為核心,同時注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
我國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有自身特色。一是通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以及時事政治學習,開展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而且作為課程內容與學習考核緊密掛鉤。二是通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想教育,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是通過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當今政治文明高度發(fā)展,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更是不斷追求思想進步、道德提升和人格完善的主體。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問題既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占比與地位,也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內涵的彰顯與不可偏廢。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大,雖然都是主干課程,但相對于高考分值占比大的語文、數學、外語而言,政治課程就顯得不那么重要,況且文、理科又對其有不同取舍。盡管一再強調素質教育,但統(tǒng)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與學習現(xiàn)狀,基本簡化為知識的積累,實踐教育的時間被嚴重擠壓,道德養(yǎng)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都被忽視與擱置。學生在高中階段,知識與能力都得到極大的提升,但如果進一步重視其主體地位,從個體需求的角度去提供知識服務,并補齊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各種短板,學生將得到真正的全面發(fā)展。
互聯(lián)網不斷突破技術瓶頸,特別是移動網絡與終端設備的創(chuàng)新,使得互聯(lián)網從技術到應用變得經濟、便捷。互聯(lián)網技術引發(fā)了信息爆炸,偕同不斷創(chuàng)新的各種傳播媒體,融入到高中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給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很多機遇。首先,互聯(lián)網破除了教育資源的傳播障礙,優(yōu)質教學資源數字化,信息傳播網絡化,使得教育資源得到共享,極大豐富了知識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教育發(fā)展不平衡帶來的諸多問題。其次,互聯(lián)網技術帶動了教育手段的創(chuàng)新。多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使得一貫稍顯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變得豐富多彩,通過圖片、音樂、影像等素材的綜合運用,極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媒介形式不斷更新,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也為思想整治教育信息的推送提供了更廣闊和快捷的渠道。再次,移動技術革新與推廣的提速,終端設備的輕量化和低成本化,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擺脫了空間和時間的束縛。在互聯(lián)網場景下,學校、課堂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陣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時段覆蓋成為可能,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在高中生中得到廣泛普及,更多的紅色影片、經典著作更容易成為青少年的賞閱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
辯證來看,互聯(lián)網也不是完美無瑕,信息泛濫給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不少挑戰(zhàn)。互聯(lián)網監(jiān)管難題待解,信息難免泥沙俱下,巨量的優(yōu)良信息時常裹挾著反動、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通過更隱秘、更快速的渠道,不斷沖擊著青少年。青少年的辨識能力有限,自律與自控能力不強,對不良信息的免疫力較低。不良信息對青少年造成的傷害是無形的,但給其身心健康、道德理念、價值觀念等帶來的影響卻至深至遠。
盡管如此,只要我們給予互聯(lián)網更科學的監(jiān)管,信息提供商負起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家庭、學校盡到更全面的關愛和引導義務,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將借互聯(lián)網的東風,取得更好的實效。
高中生大致處于16-18周歲,處于向成年過渡的時期,是人生中發(fā)展變化最劇烈的階段之一,這種變化不止是生理層面的發(fā)育生長,更是心理層面的成熟定型;不止是個體性的發(fā)展和健全,更是社會性的認知和養(yǎng)成。在此階段,青少年學習能力強,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和表現(xiàn)欲望增強,叛逆心理增生,不再盲目崇拜權威,社會活動參與度拓寬,模仿與觀察能力得到提高,人際關系逐步形成,價值觀呈多元發(fā)展趨勢。
針對高中生的這些階段性特點,思想政治教育應采取差異性服務滿足主體需求。第一,強化素質教育,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目標同一。即便高中是知識學習的關鍵階段,但人文關懷不能被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當然是其首要功能,但隨著對人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功能已經擴展到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領域,這些擴展功能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理解、情感交流、思想溝通、行動配合。第二,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應開放式教育。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內容過于理想化和程式化,老化現(xiàn)象明顯;過于強調應然教育,割裂與實然教育的結合;過于標簽化和強調其工具性價值等問題。更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應點面結合,提供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讓學生與社會生活多維接觸,在實踐中施教,在歷練中影響。第三,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注重教與學的雙向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與受教育者的理解和理性接受有很大關系,特別是隨著高中生主體性意識的覺醒,尊重需求,有效供給,因循善誘,培養(yǎng)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以往獨白式和填鴨式教育已經不可取。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中的主體間性是指個體在保持個體化基礎上的社會化和在保持社會化基礎上的個體化。在交往范式下,互動參與者從他者的視角與自我建立聯(lián)系,通過溝通而行為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互為客體,而是互為主體,是相互依賴的平等伙伴。哈貝馬斯展開了對“理性”的反思和關于“理解”的討論,交往中必須目標合理,態(tài)度真誠,彼此信任,平等對話,遵守共同的規(guī)則。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一種交往,是青年學生在人際關系中實現(xiàn)信息、知識、經驗、智慧和精神的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聯(lián)網單行也好,合力為之也罷,都不能忽視青年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不能漠視學生成長成才的現(xiàn)實需求,應充分培養(yǎng)和信任青年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