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廣播劇是近年來在原廣播劇衰落后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絡文學的興盛而重新興起的新型文化交流方式,具有獨特的聽覺魅力和鮮明的藝術效果。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我國的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也開始研究并采用多種教學途徑。網絡廣播劇也不失為一種新型文學途徑。
廣播劇是一種藝術作品,純聽覺享受是它的特點,早在上世紀電視和網絡尚未出現的年代里就成為了風靡一時的傳媒藝術,其輝煌曾一度與影視發展齊頭并進。早期由專業的廣播制作單位創作的我們稱為傳統廣播劇,由一名或者兩名播音員朗誦,后期再加上一些簡單的音樂或音效,小說劇本大部分為傳統劇目或者一些“經典”題材,此外還有一些教育性的“紅色”題材,過于強調思想性并帶有很強的政治宣傳色彩,缺乏趣味性和通俗性。在科技高速發展的90年代,由于電視網絡這些視覺效果令人眼花繚亂的新娛樂媒體方興未艾,傳播手段單一題材缺乏新意的廣播劇受到了劇烈沖擊,逐漸蕭條沒落。
雖然傳統廣播劇一度衰落,但這一藝術手段并沒有為科技發展的洪流淹沒,由于電腦網絡等高科技的發展普及,網絡廣播劇應運而生。不同于有專業廣播配音演員的廣播電臺,網絡廣播劇的創作基本上都是通過互聯網制作和傳播廣播劇的網絡社團或個人,完全出于對廣播劇的興趣愛好自發創作,社團成員包括導演、編劇、策劃、配音演員、后期、美工、宣傳等等。網絡廣播劇多以網絡小說為藍本,由編劇進行劇本改編,導演和策劃負責統籌安排包括劇本的選擇和人員的招收等工作,配音演員錄制完畢后由后期將干音整合然后加工配上音效音樂,美工制作海報,宣傳則負責廣播劇完成后等網絡宣傳。目前網絡上較有名氣的廣播劇社團比如優聲由色(YSYS)、決意同人組(JE)、星之聲中文配音組、凌霄劇團、懷舊配音聯盟、影音同畫配音社團、剪刀耽美廣播劇團(JD)、翼之聲中文配音社團(YZS)、聲創聯盟(SCLM)、裔美聲社(裔美)、10音社、憶語廣播劇社、靡靡之音中文廣播劇社團(靡靡)、水岸聆音(水岸)等,都有一定的歷史與質量數量均為上乘的作品。加上有部分作品后又銷聲匿跡的小社團,大小社團近乎形成“百花齊放”的盛況,曾有年產500部廣播劇的高記錄。這些社團只是因為成員對于廣播劇這種藝術形式的熱愛而成立,始終保持零成本零收益的非盈利模式,雖然配音演員大多是沒有專業訓練基礎的業余愛好者,水平參差不齊,但仍然不乏優秀作品的問世,借助互聯網效應,快速并大范圍的傳播開來。
1、漢語聽力教學現狀。對外漢語教學中聽力教學是薄弱環節,“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本是對外漢語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但就目前來看,我國聽力教學起步晚發展慢,師資方面也較為不足。傳統聽力教學程序上一般仍分為三個部分:教師放錄音,學生做聽力,然后雙方對答案。這樣由教師主導學生配合的聽力課,因為缺乏豐富多彩的聽力材料、合理的教學技巧以及活潑的師生互動而趣味性不足,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教學效果欠佳。大多數漢語學習者的聽力能力無法達到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漢語交際的水平,沒有得到漢語教學傳播的應有效果。所以包括教學策略技巧的改革以及教材內容形式的創新在內,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亟需改革創新。
2、網絡廣播劇的藝術特點。廣播劇有三大要素:語言、音響和音樂。廣播劇的語言,要求準確精煉,又淺顯易懂,配音演員講究聲情并茂,富于感情色彩,必須不能令聽眾產生審美疲勞失去興趣。同時精美巧妙地利用音響效果和音樂伴奏來渲染氣氛、制造情境、推動劇情、揭示人物內心等等,能強化廣播劇的可聽性,使之更具藝術色彩。僅以聲音表現的廣播劇通過聽覺和想象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反而能夠緊緊抓住聽眾注意力。這些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非常適合運用進聽力教學的課堂中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增添課堂趣味性。
3、網絡廣播劇在聽力教學應用中的可行性。對外漢語教學聽力課堂中聽力教材缺乏趣味性已是共識,如今所用的聽力教材沿用傳統的教材編寫模式,初級一般都是大量的語音訓練,訓練之后的對話和課文也缺乏真實性和趣味性,與生活交際相去甚遠,非常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
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目的都是想通過系統的學習,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由運用漢語與人交流,那么漢語聽力教學中編寫教材時就應該注意貼近生活,讓學習者能夠通過聽說訓練知道漢語母語者會在面對什么人時說什么話,不同的情況下表達方式會怎樣不同,能夠給學習者營造一個典型的語言環境來體驗漢語的實際交流。
廣播劇就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新教材模式,有曲折離奇的劇情,有生動平實的臺詞,有普通話標準的配音演員,符合了聽力教材要求的標準性、實用性和趣味性。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廣播劇讓學生從聽清聽懂,到模仿表演,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還能增加課堂的互動性和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在廣播劇中,網絡廣播劇又比傳統廣播劇更具可行性。傳統廣播劇更類似于有聲讀物,有大段的對白或者敘述,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也許枯燥乏味,在聽不懂的情況下容易放棄。而網絡廣播劇劇本包含言情、奇幻、武俠、科幻、懸疑等多種題材,本身故事性強娛樂性高,并且大多以當前熱門小說為劇本,創作錄制需時短暫,并且配以配音演員投入感情的表演,與劇情人物息息相關的音響音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作為聽力材料兼具趣味性和實用性。
4、網絡廣播劇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優勢。網絡廣播劇劇本源自熱門小說改編,情節足夠扣人心弦,配以后期加工的輔助劇情發展的音樂音效,可以說是一場聽覺盛宴。雖說沒有視覺效果加成,但這樣反而能幫助聽眾全神貫注于純粹的聲音上,感受配音演員投注在臺詞中的語氣情感。尤其網絡廣播劇中以角色臺詞為主,偶爾加以旁白解說,采用的語言交流形式多注重生活口語化和真實實用性,不僅包含俚語、熟語和網絡流行詞匯,也有常用的諺語成語等,語料鮮活生動,能大大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增長實際交流中的交際能力。
中文歌曲和中文電影已經被大量運用進漢語聽力教學課堂中,以期增加教學趣味性和師生互動性,而同為藝術傳播方式,中文廣播劇卻似乎一直乏人問津。其實較之歌曲和電影,廣播劇作為聽力材料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它不像歌曲,雖然朗朗上口,但卻失去了漢語聲調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特點,并不利于學習者練習;也不像電影,雖然臺詞清晰明朗,卻容易因為被視覺畫面吸引而減弱對聲音的注意。廣播劇語言標準生動,有電視的音效又沒有畫面的干擾,完全可以考慮作為一種新的聽力教學媒體進行推廣。
總之,網絡廣播劇作為漢語聽力教材仍然只是個設想,并未得以實踐。由于網絡小說題材的寬泛不嚴謹和網絡廣播劇制作團隊的非專業性,部分網絡廣播劇存在色情暴力等不宜內容,作為聽力教材使用時還需教師嚴格甄選。但廣播劇這種配以音樂音效推動劇情,語言生活化又富有感情的形式,是非常適合對外漢語聽力教材急需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原則的,希望能為漢語聽力教材的發展提供一條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