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堂“政策+平臺+服務”走出返鄉創業新路子
隨著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按照“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思路,成都市金堂縣積極推動外出勞動力回鄉創業就業,引導農民工進城入鎮,在改善農民工生存發展狀況的同時,有力的帶動了全縣經濟、社會和基層治理工作提升發展。
強化組織保障促進創業。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分管領導主抓、部門和鄉鎮親抓的促進農民工創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縣農民工創業工程,著力構建“政府支持創業、部門扶持創業、全民參與創業”的良好工作格局。規定主要負責人每年定期帶隊到廣東、福建、江浙等地走訪和慰問金堂籍在外務工和創業人員。
政策創新回引返鄉創業。順應產業轉移規律,搶抓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機遇,制定《關于鼓勵回鄉創業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鼓勵勞務回引,推動勞動力資源雙向開發。據統計,近年來,金堂縣共有8600余人返鄉創業,帶動農村勞動力本地就業5.4萬人,吸引農民工返鄉到縣內就業近6萬人。
引導勞動力助推產業發展。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重點針對產業發展、重點人群、創業意向、專業需求開展培訓。結合全縣產業發展需要,把做強產業大園區與構建創業大平臺聯動推進,引導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返鄉農民工投身工業、現代農業和旅游服務業發展。
支持農民工參與基層治理。廣開渠道,讓返鄉創業人員參與鄉村治理,讓具有管理經驗的返鄉農民工進入農村基層組織或農村專業協會,優化了農村基層組織結構,改善了農村社區環境。如今,大部分曾在外務工的農民已成為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骨干力量。同時,還建立了高標準農田產業黨總支、柑橘產業黨總支等基層黨組織,為返鄉民工積極傳播先進的政治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鼓勵返鄉農民積極參與農村社會事務管理,成為改善農村面貌、推進農村民主進程的重要力量,提高了農村基層治理水平。
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將農民工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和工作考核體系,評選“十佳創業明星”,支持創業成功人士入選人大代表或村(社區)負責人,組織工作組到外出務工人員集中地開展慰問和回引工作,營造尊重創業者、尊重企業家、尊重農民工的鮮明導向。建立“一主兩分”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市縣鎮村、工業園區、外出勞務集中地(東莞)多級聯網的就業保障平臺,為農民工提供綜合保障服務。建立政府維權、社會維權、法律維權機制,防范處置勞務糾紛,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引導農民工融合成為新市民。深化統籌城鄉改革,逐步消除制約城鄉一體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市民、農民兩種身份制度平等。從2014年起,按照統籌城鄉要求,農民工可與城鎮同等享受就業、文化、教育、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逐步將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范圍,多方式多渠道改善農民工住房條件。探索降低農民工在城鎮落戶的準入條件,做好新市民培訓工作,引導農民工按政策進城入鎮,融入社會成為新市民,推進了城鎮化。
加大宣傳力度,共建創業氛圍。引導返鄉農民工樹立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切合實際的就業觀念,形成全社會共同促進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的良好環境。強化激勵,積極開展外出務工人員聯誼會、座談會、創業明星表彰會等活動,適時對創業典型、在創業促就業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有效推進返鄉創業工作縱深發展。
強化區域互動,完善創業載體。深化區域勞務合作,引導在外農民工自主創業,搭起異地創業、回鄉創業和招商引資的橋梁。加強就業創業載體建設,集成使用優惠政策,放寬準入條件,簡化審批程序,優化稅收、用地、用電、工商管理及辦理非農戶口等方面的優惠辦法,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興辦經濟實體,切實推動創業帶動就業。
金堂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劉超

金堂縣縣委相關領導帶隊調研金堂農民工在東莞創業就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