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開龍
摘 要:水準測量是用水準儀和水準尺測定地面上兩點間高差的方法。只有了解了誤差來源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誤差影響,另外在實地作業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嚴格執行規范,從而提高測量精度。本文通過具體實例分析了水準測量的誤差來源及其影響。
關鍵詞:水準測量;水準高程引測;標高控制
1 水準測量
1.1 水準測量原理
水準測量是在地面兩點間安置水準儀,利用一條水平視線觀測豎立在兩點上的水準標尺,按尺上讀數推算兩點間的高差。通常由水準原點或任一已知高程點出發,沿選定的水準路線逐站測定各點的高差,從而由已知點的高程推算出未知點的高程。
1.2 儀器和工具
水準測量所使用的儀器為水準儀,工具為水準尺和尺墊。水準儀按其精度可分為DS05、DSl、DS3和DSl0等四個等級。建筑工程測量廣泛使用DS3級水準儀。
1.3 水準儀的使用
水準儀的使用包括儀器的安置、粗略整平、瞄準水準尺、精平和讀數等操作步驟。
1.4 水準測量的外業工作
1.4.1 水準點
為了統一全國的高程系統和滿足各種測量的需要,測繪部門在全國各地埋設并測定了很多高程點,這些點稱為水準點(Bench Mark),簡記為BM。水準測量通常是從水準點引測其它點的高程。水準點有永久性和臨時性兩種。
1.4.2 水準路線布設形式
根據測區的情況和要求,導線可以布設成以下幾種常用形式:
(1)閉合導線:由某一高級控制點出發最后又回到該點,組成-個閉合多邊形,這種導線布設形式叫閉合導線。它適用于面積較寬闊的獨立地區作測圖控制。
(2)附合導線:自某一高級控制點出發最后附合到另一高級控制點上的導線,叫附合導線。它適用于帶狀地區的測圖控制,此外也廣泛用于公路、鐵路、管道、河道等工程的勘測與施工控制點的建立。
(3)支導線:從一控制點出發,既不閉合也不附合于另一控制點上的單一導線,叫支導線。這種導線沒有已知點進行校核,錯誤不易發現,所以導線的點數不得超過2-3個。
1.4.3 水準測量的實施
在松花江某樞紐水利工程建設中,在兩岸山上布設五個永久性控制未知點(1-5),A為該測區內已知高程點,滿足了壩體建設及建后大壩變形觀測的需要。要求通過水準測量推算出1-5號點的高程。由于江面較寬夏季,難以進行水準測量,所以在冬季冰凍期在江面上進行逐點網狀施測。此次測量,為了滿足平差需要,水準路線呈網狀分布,如圖所示:
當欲測的高程點距水準點較遠或高差很大時,就需要連續多次安置儀器以測出兩點的高差。在線路上增加若干水準測站。每一測站僅起傳遞高程的作用,稱為轉點。轉點無固定標志,無需算出高程,但要進行高差累積。
2 水準測量的誤差
2.1 儀器誤差
2.1.1 i角的誤差影響
即使經過i角的檢驗校正,但要使兩軸完全保持平行是困難的。因此,當水準氣泡居中時,視準軸仍不能保持水平,使水準尺上的讀書產生誤差,并且與視距成正比。在i角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一個測站上的前后視距相等或一個測段的前后視距總和相等,則在觀測高差中由于i角的誤差影響
可以得到消除。
為了顧及觀測時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此次水準測量作業工程中,前后視距差(S后-S前)始終小于1m。為了使各種誤差不致累積起來,由測段第一個測站開始至每一測站前后視距累積差
Σ(S后-S前)小于等于3m。
2.1.2 兩水準標尺零點差的影響
兩水準標尺的零點誤差不等,設α,b水準標尺的零點誤差分別為Δα和Δb,它們都會在水準標尺上產生誤差。盡管兩水準標尺的零點誤差Δα≠Δb,但在兩相鄰測站的觀測高差之和中,抵消了這種誤差的影響。所以在此次水準測量工作中,各測段的測站數目均為偶數,并且在相鄰測站上使兩水準尺輪流作為前視尺和后視尺。
2.2 外界因素引起的誤差
2.2.1 風力影響
在實地外業測量過程中,山區作業風是不可避免的。風力如果超過了四級,就會產生扶尺不穩、水準儀十字絲晃動等現象,讀數不準從而直接影響觀測精度。所以,在進行水準觀測時一定要避免風天作業。同時在觀測過程中,上絲讀數要小于2.8m,下線讀數應大于0.3m。
2.2.2 水準標尺(尺墊)的垂直位移影響
水準標尺(尺墊)的垂直位移主要發生在遷站的過程中。由原來的前視尺轉為后視尺而產生下沉,于是總使后視讀數偏大,使各測站的觀測高差都偏大,成為系統性的誤差來源。這種誤差影響在往返測高差的平均值中可以得到有效的抵償,所以水準測量必須進行往返測。有時儀器腳架和水準尺墊也會發生上升現象,當腳架或水準尺墊壓入地下,我們不再用力的情況下,土壤的反作用力有時會使腳架或尺墊逐漸上升。所以在實際作業中,我們要盡量設法減少儀器腳架或水準標尺的垂直位移,如將儀器架置處和立尺處的冰雪清除干凈,用力踩緊;水準標尺立于尺墊后半分鐘再進行觀測。盡量減少其垂直位移量,從而減少其誤差影響。
2.2.3 大氣折光影響
當視線通過地面大氣層,由于近地面大氣層的密度分布一般是隨離地面的高度而變化,水準視線會發生折射,這種現象叫做大氣垂直折光。在實地測量過程中,由于各測段高差較大,前后視線離地面的高度總是大于(小于)后視視線離地面的高度,為了減弱垂直折光對觀測高差的影響,要使前后視距盡量相等,并視線離地面有足夠的高度(下絲讀數大于0.3m)。另外在坡度較大的水準路線進行作業時適當縮短視距。
事實證明,只有了解了誤差來源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較少誤差影響,另外在實地作業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嚴格執行規范,從而提高測量精度。■
參考文獻
[1]建筑施工手冊編寫組.建筑施工手冊.第4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水運工程測量規范,2013-1-1.
[3]合肥工業大學等合編.測量學.第3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4]周建鄭.工程測量[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