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當今城市建設發展中,城市綠道為改善綠色空間環境增添了更多可能,并對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綠道具有生態環保、環境改善、休閑游憩、經濟拉動等功能,但不同地域應營造適合自己城市風貌特色的綠道網絡。本文結合潮州自然風貌、生態系統特點和人文景觀特色分析綠道的功能和規劃,為打造別具特色的潮州綠道提供借鑒。
關鍵詞:綠道;特色;潮州綠道
1 引言
熟悉世界規劃建設史的人都知道,19世紀末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倫敦,是全球聞名的“霧都”,城市環境十分糟糕。當時倫敦郡的議長羅斯伯里伯爵形容:“城市被毫無顧忌地糟蹋,變得骯臟、污水橫流,日復一日地變成人類的墳墓。”倫敦的問題引起了許多有識之士的擔憂和關注,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先驅霍華德先生提出了“城市-鄉村”結合的“田園城市”模式,首次把綠色生態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中,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把一切最生動活潑的城市生活的優點和美麗與愉快的鄉村環境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根據霍華德的理念,20世紀40年代,倫敦大規模規劃建設了環城綠帶及與之相聯系的綠色通道網路。
由此,“城市綠道”的詞眼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城市綠道”源于人們對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景觀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動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但是,重建設、輕保護的粗放發展格局未得到根本性改觀,環境治理水平滯后于經濟發展,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持續增加,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希望城市發展,更加期盼的是城市環境水平的整體提高,人們對綠色空間的迫切需求,對休閑游憩環境的渴望,都可以通過建設城市綠道來實現。綠道的規劃建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解決生態環保問題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
2 綠道的概念
綠道(greenway)是沿著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廢棄公路、舊工廠、河渠、湖泊、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自行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濕地、山川、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村落民居,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簡言之:“綠道”就是綠色的休閑廊道。
3 綠道的功能
建設綠道可以增強生態空間的連通性,保護動植物的物種多樣性,還能夠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護水質,可以滿足人們交往、娛樂的需求,有助于社會的和諧安寧;綠道是與停車場、游覽碼頭、游客休息點、旅游商品點等基礎設施聯系起來的開放式空間,這些基礎設施可以安排和提供社會就業,帶動農民創業致富;綠道建設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聯系廢棄公路、廢棄鐵路、舊工廠,把本已經廢棄的社會資源利用起來,客觀上也保護了社會資源。通過建設綠道網,串聯起眾多歷史文化資源,有利于強化城市的文化特色。
4 綠道的發展和演繹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美國人就開始在城市建設中納入“綠色通道”以連接城市公園,出現了最早的“綠道雛形”。美國東海岸綠道,從美國北部的加拿大邊境延伸至美國南部佛羅里達州,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游于一體的綠道,連接了兩個國家、15個州、1個特區、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及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美國綠道建設的要求是:所有居民都應能在15分鐘內從家或工作場所到達最近綠道。受美國綠道建設的影響,全世界各地相繼開啟了建設綠道之路。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利用7個綠道工程將百年來臟亂不堪、傳統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綠道建設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新加坡于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絡,通過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形成通暢、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中”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而被譽為中國最美的綠道-廣東省肇慶星湖綠道起點肇慶波海公園,綠道線路環繞國家風景名勝區星湖,全長約20公里;星湖綠道分為徒步道和自行車騎游道,綠道兩旁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景色優美,并可遠眺星湖美景。
5 潮州市綠道網規劃
借鑒國內外優秀綠道規劃建設的經驗,筆者認為,粵東西北地區發展較為落后,特別是粵東地區,人多地少,資源環境保護與治理壓力較大。然而,粵東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較好,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種類豐富,潮汕文化底蘊深厚,發展空間和發展特征明顯。因此,潮州要利用地域文化與資源特色兩大優勢,營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潮州綠道。
潮州名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建城近一千七百年歷史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存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潮州古城三山環繞,一水南流,風景名勝和人文古跡星羅棋布,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獨特鮮明;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有著良好的結構組合和空間布局,是展示潮州歷史文化名城地域文化的主要載體,成為祖國文化藝術寶庫的一朵奇葩,被譽為“嶺南古典文化的櫥窗”。
文化是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的“靈魂”,風景名勝、文物古跡是文化的物化和載體,綠色生態是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的構成要素和實現途徑;文化要以綠色生態的構建來彰顯,綠色生態的構建要以文化為依托。
因此,針對潮州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和旅游資源,潮州市綠道規劃對策上強調依托潮州獨樹一幟的地域文化,遵循特有的“三山一水”自然風貌和古城格局,充分利用潮州已有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等景區景點以及生態林地,構建彰顯名城“潮文化”的“綠色廊道”。規劃上突出文化,把綠道規劃與文化、旅游、景觀、生態等規劃設計理念結合起來,使潮州市綠道網規劃成為一項融多元于一體,廣度和深度相結合,具有科學性、前瞻性、適用性、可操作性的專項規劃。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對潮州綠道網提出規劃目標:以潮州市城市“山、城、江”的自然風貌、生態系統和人文景觀為依托,規劃形成綠色開敞空間和慢行系統,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種綠色環保、低碳經濟的交通方式,滿足城鄉居民休閑、旅游、運動、等多方面的需求;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區域協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人居環境;以綠色打造發展宜居城市,努力把潮州市建設成為創新宜業、生態宜游、惠民宜居的幸福名城。
規劃潮州綠道網覆蓋市域全范圍,宏觀上與廣東省綠道網相銜接,四至通過省立綠道連接汕頭、揭陽、梅州與福建省;布局結構上統籌兼顧,廣度和深度相結合,均衡中突出重點;規劃以潮州市中心城區為重點,依托潮州市歷史文化名城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觀,有效整合各種生態景觀資源,著力打造 “山、城、江、綠”濱水核心綠道文化圈;規劃安排潮安區綠道、饒平縣城綠道,以構建方便城區居民出行、休閑、健身的城區都市型綠道;另外,結合對生態、郊野的關注和拓展,規劃考慮了具備生態旅游條件的鳳凰烏崠、湯溪水庫等生態型綠道以及梅林湖、石壁山、柘林灣等郊野型綠道。
筆者認為,潮州市中心城區的濱江長廊綠道是營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潮州綠道規劃中較為成功的例子。
(1)景觀資源條件。規劃濱江長廊濱水綠道位于古城濱江長廊綠帶東側濱水廊道上,濱臨韓江、古城墻。濱江長廊濱水綠道串聯韓江大橋、廣濟城樓(東門樓)、廣濟橋、北閣佛燈、北堤放生臺、金山大橋等多處景點,隔江相望、視野開闊,筆架韓祠、綠水青山,它與韓江、古城墻及沿線景區景點鏈接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圖1)
(2)綠廊生態條件。濱江長廊綠道綠化條件較好,草坪開闊、綠樹成蔭,古榕樹、木棉樹繁茂挺拔。沿江綠帶中點綴著造型典雅的休息亭廊,是市民休閑、游憩、運動、垂釣、觀光、旅游的理想場所。(如圖2)
(3)道路交通條件與設施條件。濱江長廊綠道貼近城市老城區,地處“一江兩岸三橋”的城市核心地帶,水陸交通便捷,東西南北四通八達。濱江長廊現狀設施條件良好,是人們步行休憩、休閑健身、旅游觀光的主要路徑。停車場、管理處、小賣服務點、休息亭廊、坐凳、垃圾箱、公廁、電話亭、路燈等基礎配套完備,綠道慢行道可利用的廊道路面硬化、亮化、綠化“三化”齊備。
(4)線路設計與設施設置。規劃濱江長廊綠道自韓江大橋西端至金山北麓北門關口,全長約2553米;現狀濱水廊道鋪設石板塊,寬約3-6米,規劃設置為都市型綜合慢行道。規劃充分利用濱江長廊已有設施作為綠道配套設施,包括道路廊道、停車場、路燈照明、路樹綠化、休息凳、垃圾箱、電話亭等;規劃于綠道起點停車場處掛牌設置綠道換乘停車場,內設置小型驛站或銷售服務點,提供咨詢、銷售、租賃、醫療、管理等服務設施。規劃于停車場北側設置綠道出入口,并在出入口處設置綠道標識設施和主題雕塑小品,增設完善全綠道段的標識、環衛、安全報警等配套設施。(如圖3)
(5)綠道主題游徑與景觀特色。本段綠道面向韓江、毗臨古城文化街區,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眾多。結合綠道主題游徑的開發,彰顯潮州歷史文化名城特色,著力打造文化主題游徑。
●紅棉曲徑。濱江長廊綠道西側綠地上種植木棉樹,開花時節,紅霞漫天,像一支支號角仰天而鳴。
●湘橋春漲。湘橋橫臥在韓江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城樓,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山,景色壯麗迷人。每當暮春三月,韓江水漲,江面增寬,“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景色宜人。站在長廊綠道上就可眺望“湘橋春漲”景象。(如圖4)
結束語
總之,綠道建成后將集生態保育功能、休閑游憩功能、社會文化和美學功能和經濟發展功能于一體,對改善沿線的人居環境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進行綠道網絡規劃時,一定要結合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抓住地域文化特點,體現不同的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現有綠色資源,為城市居民提供充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增加人與自然的親近度。■
參考文獻
[1]《廣東省綠道網建設總體規劃(2012-2015)》廣東省建設廳.
[2]《潮州史志資料造編-古城概覽》潮州地方志辦公室編.
[3]《潮州市市域城鎮體系規劃(2003-2020)》.
[4]《潮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0》.
[5]《潮州市綠道網總體規劃(2012-2020)》.
作者簡介:王潔,潮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院,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