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玲
?
我國體育企業資源、能力柔性與產品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
段艷玲
摘要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是政府調控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財政政策,界定其功能定位、分析其引導機理、構建其運行機制,有利于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引導資金的經濟杠桿作用。分析了引導資金設置的必要性,認為體育產品普遍的正外部性、地區打造體育產業增長極及政府創新體育產業宏觀調控手段等要求設置引導資金。厘清引導資金的功能定位和引導機理,認為其功能定包括發揮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強化政府在體育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作用,實現社會資金對體育產業投入的規模化、多元化和多層次。其引導機理表現為引導資金的支出結構傳遞政府體育產業發展信息,調控社會資金的流向;引導資金的評估監督降低社會資金的投資風險,吸引社會資金的投入;引導資金的投入樹立所投資項目的聲譽,加強社會資金的投資信心。在此分析基礎上,從績效評估機制、風險控制機制、動力機制、保障機制和協調機制等方面構建引導資金的運行機制。
關鍵詞體育產業;引導資金;功能定位;引導機理;運行機制
Relationships among Resource,Capability Flexibil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Sports Enterprises
DUAN Yan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Product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to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ports enterprises,and the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challenges to the innovativ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f sports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dynamic capability perspective,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exibility of resource and capability with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ports enterprises,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241 Chinese sports enterprises.Both of resource and capability flexibility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sports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Capabili?ty flexibility plays important mediating role between resource flexibil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has no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flexibil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but has certain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ability flexibil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resource flexibility and capability flexibility are the important promoting factors on sports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uncertain environment.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Chinese sports enterprises should not only develop the resource flexibility,but also develop the coordination flexibility of using the resource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organization harmonically to break through the lack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and strengthen the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and provide resource and capabilities security for sports prod?uct innovation.The paper provides constructive guidance for the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of Chinese sports enterprises.
Key words sports enterprise;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resource flexibility;capability flexibility
國內大量體育用品企業面臨2008年以來最嚴峻的調整期,以產品創新推動的戰略轉型已成為當前我國體育企業面對的艱難抉擇。而產品創新帶來的高風險和高成本是企業創新過程中的重要挑戰,成為當前企業最艱巨性的任務[1],也引起理論界對國內體育企業產品創新的關注[2-3]。資源和能力作為戰略管理領域學者最為關注的2個因素,也是決定企業產品創新成敗的關鍵,而具備何種資源和能力的企業才能適應急劇變化的動蕩環境取得產品創新成功呢?
在動態環境下,企業往往利用組織資源和能力方面的戰略柔性來促進企業新產品成功,進而獲取競爭優勢[4]。當前,我國體育企業內部原有資源和能力的剛性特征已越來越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企業自身資源稟賦條件導致對產品研發創新投入、資源全球化配置能力及市場快速響應機制的缺乏導致企業陷入困局[5]。戰略柔性作為對市場機會和技術變革進行快速反應的一種企業能力,由資源柔性和能力柔性構成。其中,資源柔性主要體現為資源的有效使用范圍廣、在不同用途間轉換的難度小、成本低、容易根據顧客需求及時調整生產內容等特征[6];而能力柔性是,企業把資源應用于各種替代性戰略用途體現出來的一種協調能力,主要表現為識別企業資源用途、根據組織目標配置資源、通過組織系統和流程部署資源來支持公司產品戰略方面的能力[7]。
培育和提升組織資源與能力柔性,對有效克服我國體育企業創新資源、能力約束和提升產業整體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雖有學者從資源和能力視角研究企業創新行為,但并沒有深入分析資源與能力柔性的具體內涵及對企業產品創新的作用機制[8],尤其忽視了不確定環境下我國體育企業資源、能力柔性特征與產品創新績效間內在關系的研究。鑒此,本文基于資源基礎理論和動態能力理論,探討不確定環境下我國體育企業資源、能力柔性與產品創新績效間的關系,具體包括:(1)檢驗資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對我國體育企業產品創新績效的影響;(2)考察能力柔性在資源柔性與體育企業產品創新績效關系間的中介作用;(3)檢驗我國體育企業資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在不確定環境下對產品創新績效的影響是否會發生變化。由此,為我國體育企業的產品創新管理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建議與對策。
1.1資源柔性與體育產品創新績效
對處于經濟轉型和體育體制改革期的我國體育企業,在體育市場和體育產業環境仍有待發展和完善的環境下,大都面臨資源限制,尤其是創新資源匱乏問題,主要體現為:企業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9];管理人才缺乏且大多是“體育人”,技術和服務創新意識和能力缺乏[10];創新資源投入少,缺少研發隊伍,核心技術主要依靠外來[3]等。在經濟全球化、技術革新加快和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的條件下,企業僅靠資源的獨占性和專有性已很難獲取競爭優勢,尤其對于高風險的產品創新而言,那些具有柔性資源的企業才有能力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因素[11]。
體育產業組織不僅具有發展資源柔性的先天優勢,且資源柔性對體育產品創新成功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體育產業是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其固有的滲透性、交叉性產業特征為體育企業發展資源柔性提供了內生性基礎,尤其是體育本體產業資產具有通用性特征,提供了體育資源能在更大范圍進行配置,將某一業務的現有優勢和競爭力傳遞和轉移到其他業務領域,誘發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相融合的內在動力[12]。近年來,國內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態勢顯著,促進了包括體育旅游、體育傳媒、體育會展、體育廣告等新業態的發展,尤其是體育旅游在國內取得長足發展[13],這些都體現了體育產業組織在發展資源柔性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與動力。企業資源柔性越高,就越容易將資源在其他用途方面(甚至是跨產業領域)低成本轉換使用,極大拓寬體育企業產品創新領域,有利于及時抓住市場機會。
資源柔性不僅能有效促進體育企業與產業內,甚至跨產業組織合作,為企業實施體育產品創新提供意愿驅動和資源支持,還能提高體育企業在產品創新過程中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隨著組織資源柔性的增強,體育企業可根據市場變化速度,比較容易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產品創新,還能低成本獲取新資源以彌補現有資源的不足,從而對產品創新產生重要促進作用。由此,本文提出假設H1:體育企業資源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
1.2能力柔性與體育產品創新績效
體育產品創新作為一個系統活動,往往是多組織共同作用的結果[2],不僅需要體育企業對自身資源的有效利用,更需要針對環境的變化識別獲取外部資源,以解決產品創新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研究發現,實現資源的協同共享和互動可有效提升體育組織的創新性[14],具備能力柔性的體育企業,可根據產品創新目標識別所需資源范圍、建立組織內外資源鏈,通過組織系統和流程設計更有效利用的資源。因此,企業協調利用資源的能力柔性對體育產品創新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
當前學者們提出的我國體育產業集聚和融合思路,實質上是一種對體育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協調使用的策略,希望藉此來加速體育資源跨組織和跨產業互動,降低交易成本,促進體育產業發展。但國內體育企業在對組織內外資源整合利用能力方面與國際體育巨頭有很大差距,相比耐克而言,其通過構建合理網絡結構來實現組織內部的知識共享及與外界的交流合作,極大提高了產品創新成功率。而國內體育企業在產品創新活動中對內部資源的協調利用都還很不足,主要表現為組織內合作度低、知識共享不充分,“單兵作戰”的研發形式很難解決技術創新中的疑難問題[15]。在依托組織既有資源的同時,我國體育企業如何在更大范圍內對體育相關資源進行跨組織和跨行業整合利用,生產具有融合性的新產品與新服務,進而創造出新的體育消費市場也面臨巨大挑戰。當前,我國體育企業亟需打破資源運作剛性,不斷發展能力柔性,以逐步完善企業資源利用流程,開發和提供創新性產品與服務來更好地滿足顧客不斷變化的體育消費需求。
能力柔性水平較高的企業,將對更大范圍內的資源、技術和宏觀環境信息進行關注、吸收和快速反應[16],不僅能成功識別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的新用途和新組合,還能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快速配置利用這些資源創造利益[17]。由此,提出假設H2:體育企業能力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
1.3能力柔性的中介作用
產品創新不僅需要獨特的資源稟賦,還源于企業配置這些資源的能力[18],在體育產品創新過程中,資源柔性可提高體育企業構建和組合資源的效率,進而為通過資源整合形成企業動態能力奠定基礎。資源柔性對產品創新固然重要,但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在動態環境下,企業配置和協調使用資源的能力可能比資源本身在促進企業獲取優良績效中發揮著更關鍵的作用[19]。
在產品創新方面,資源柔性是資源固有的特性,而能力柔性是企業協同運用資源的能力,兩者發揮的作用不同。有研究發現,在產品創新過程中,企業能力柔性比資源柔性的貢獻更為重要[20]。因為在快速變化環境下,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取并不僅僅是對資源的占有,更是對組織內外資源的構建與整合[18]。尤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以互聯網思維來推動體育產業變革與創新,通過構建體育服務平臺、開發智能產品和發展線上運動賽事,線上與線下協同為民眾提供豐富的體育產品與服務[21]。然而,實現這些都有賴于體育企業有較高的能力柔性,才能對組織內外資源靈活運用和流程的重新設計。與此同時,這種對企業內外資源整合和配置的能力又可用來改善企業的資源基礎和特征[22]。有戰略研究表明,企業資源需要借助動態能力來影響企業競爭優勢[23]。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3:體育企業能力柔性在資源柔性與產品創新績效關系之間存在中介效應。
1.4環境不確定性的調節作用
企業作為一個開放系統,管理層的戰略制定無疑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不少學者指出,企業資源和能力柔性對組織的重要性會因環境而異,體現環境動態性的市場、技術波動和競爭強度3個要素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其中,技術波動(technological turbulence,TT)測量了行業內技術不斷變化的程度,市場波動(market turbulence,MT)體現了企業顧客的需求構成和偏好隨時間變化的程度,競爭強度(competitive intensity,CI)主要測量競爭對手行為、資源和能力的差異化程度[24]。
在高度不確定環境下,企業需要快速變換戰略來適應環境的變化,并要求企業能吸收、理解和利用更加復雜和更加不可預知的信息,這給企業的計劃、協調和戰略實施帶來更大的困難[25]。因此,在市場和技術高度不穩定及競爭強度加劇的環境下,具有資源、能力柔性的企業能更敏銳識別和利用市場機會,提高產品創新成功的可能性[26]。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4a:市場波動越大,體育企業資源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的正向促進作用越大;H4b:技術波動越大,體育企業資源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的正向促進作用越大;H4c:競爭強度越大,體育企業資源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的正向促進作用越大;H5a:市場波動越大,體育企業能力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的正向促進作用越大;H5b:技術波動越大,體育企業能力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的正向促進作用越大;H5c:競爭強度越大,體育企業能力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的正向促進作用越大。
綜上,本文提出不確定環境下我國體育企業資源、能力柔性與產品創新績效關系的概念模型見圖1。

圖1 本研究概念模型
2.1樣本和數據采集
本文采用大規模問卷調查采集數據,以對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設進行驗證。
選擇的樣本企業要求必須是至少成立1年以上,并有自主決策權的體育行業相關企業或組織。數據具體收集途徑:(1)通過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在征得展商同意后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178份,被調查體育企業主要涵蓋體育用品制造商、經銷商、體育場館、體育休閑服務和體育中介等領域;(2)通過相關體育組織和機構獲取有關體育企業信息,采取當面拜訪、郵寄或電郵方式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63份。總計回收有效問卷241份,通過卡方檢驗和方差分析未發現顯著性差異,表明不同途徑獲取的樣本資料可合并使用。T檢驗表明,無效和有效問卷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調查的無應答偏差可忽略。
調查采取匿名方式,問卷的發放和填答都是征得被調查企業的同意后進行,研究成果和發現將無償提供給有需要的被調查企業和組織共享。
2.2研究問卷
問卷內容包括5個部分,第1部分是體育企業基本信息,包括企業員工人數、經營年限、產品類別、市場結構和競爭地位等,其她4部分分別是資源柔性、能力柔性、產品創新績效和環境不確定性量表。量表主要采用西方學者的研究問卷,遵循嚴格的回譯過程,并通過與相關體育企業訪談和預調研,對量表有關題項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使之更適合我國體育企業經營情境。其中,資源柔性、能力柔性量表引自R.SANCHEZ戰略柔性的研究[7],各有4個題項,共計8個題項。產品創新績效采納了W.E.BAKER和J.M.SINKULA開發的量表[27],共計4個題項,該量表被大量文獻引用和測試,證明有良好的信效度,為控制來自體育產業不同領域產品創新績效水平的行業差異。本文以該量表來測量體育企業產品創新績效,主要從企業新產品推出的速度、數量、上市的成功率及產品的差異化方面進行了測量。環境不確定性主要對市場波動、技術波動和競爭強度3個要素進行了測量,量表源自B.J.JAWORSKI和A.K.KOHLI開發的量表[24]。所有量表均采用7點量尺進行測量。
3.1量表信度和效度
運用SPSS16.0和LISREL8.7對變量的信度和效度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結果表明,各變量的克朗巴赫系數在0.793~0.903之間,組合信度CR值在0.790~0.903之間,均超過0.7閥值,平均萃取方差AVE值在0.502~0.757之間,表明各變量有較高的信度。
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發現,量表的各項擬合指數均超過0.90(RMSEA=0.082,NFI=0.93,NNFI=0.95,CFI=0.96,IFI= 0.96),且各變量測量題項的因子載荷系數介于0.48~0.93之間(均在0.01水平下顯著),基本達到要求,可見各量表的聚斂效度良好。
同時,各量表的平均萃取方差AVE的平方根值均大于所在行與列的相關系數,表明測量量表區分效度顯著。

表1 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相關系數、信度和效度測量
3.2能力柔性的中介效應檢驗
對能力柔性的中介效應,本文采納R.M.BARON和D.A.KENNY提出的方法進行檢驗[28]。分層回歸分析表明,在模型1和模型2中,資源柔性分別對能力柔性(β=0.582,P<0.001)和產品創新績效(β=0.452,P<0.001)均有非常顯著的正向效應,本文提出的資源柔性對體育產品創新績效有促進作用的假設H1得到驗證。模型3中,把資源柔性、能力柔性作為產品創新績效的自變量帶入,發現能力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β=0.458,P<0.001)有非常顯著的正向效應,本文提出能力柔性對體育產品創新績效有促進作用的假設H2也得到檢驗。但是,在控制了能力柔性后,資源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β=0.185,P<0.01)的正向效應有明顯減弱(β值從0.452下降到0.185)。可見,能力柔性對資源柔性和產品創新績效關系有顯著中介作用,尤其是把環境變量(包括技術波動、市場波動和競爭強度)引入模型4中,資源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的正向效應僅在0.1水平下顯著(β=0.088,P<0.1)。說明,在不確定環境下,能力柔性對資源柔性與產品創新績效的關系幾乎起完全中介作用,假設H3得到進一步驗證。同時,從模型2到模型3,R2從0.245提高到0.380,說明資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的變化有較強的解釋力(見表2)。

表2 分層回歸分析結果
3.3環境不確定性的調節效應檢驗
為檢驗環境不確定性對資源、能力柔性和產品創新績效關系的調節效應,本文將環境變量,即技術波動、市場波動和競爭強度及產品創新績效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以減少交互效應模型中的多重共線性干擾。
模型4的結果表明,技術波動(β=0.050,t=0.447)、市場波動(β=-0.118,t=-1.4105)和競爭強度(β=-0.112,t=-1.966)與資源柔性的交互項均不顯著,假設H4沒有得到支持。而模型5中,技術波動與能力柔性交互項的標準化系數(β=-0.044,t=-0.627)不顯著,市場波動與能力柔性的交互項(β=0.117,t=1.665)僅在0.1水平下正向顯著,而競爭強度與能力柔性的交互項(β=-0.184,t=-3.353)在0.001水平下呈負向顯著。總體上,假設H5也沒有得到驗證。
4.1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資源基礎理論和動態能力理論,對動態環境下我國體育企業資源柔性、能力柔性和產品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得出如下結論。
(1)資源柔性對體育企業產品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資源柔性可使體育企業的資源在更廣范圍內使用,并能在不同用途間低成本、快速地轉化,企業將越容易從顧客的需求出發來調整生產進行產品創新,從而有利于企業抓住市場機會,向市場提供更多體育新產品和新服務,進而取得產品創新成功和績效提升。
(2)能力柔性對體育企業產品創新績效有非常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表明,具備能力柔性的體育企業在整合、配置和協調資源方面的優異表現可大大提高其利用組織內外資源的效果,這不僅可幫助體育企業識別和獲取在產品創新中所需的各類資源,還能有效利用組織系統和流程對這些資源進行配置利用,實現企業局部持續性改進并涉足新產品市場領域,從而實現體育企業產品創新目標。
(3)能力柔性在資源柔性與體育產品創新績效關系中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在動態環境下幾乎起著完全中介的作用。表明,資源柔性不僅可直接促進產品創新績效,還可通過能力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產生間接促進作用,尤其在動態環境下,資源柔性幾乎完全通過能力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產生間接作用。可見,在動態環境下體育企業為提高產品創新績效,需要同時發展資源和能力2方面的柔性,且能力柔性是發揮和釋放體育企業資源柔性在產品創新方面作用的關鍵。因為在動態環境下,企業內外資源對產品創新的稟賦和潛力的挖掘和發揮有賴于企業配置運用資源的能力[29]。
(4)環境不確定性對資源柔性與產品創新績效間關系的調節作用并不顯著。說明,體育企業的資源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的影響呈穩定、剛性的特征,兩者之間關系和作用強度不易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干擾。而環境不確定性對能力柔性與產品創新績效的調節效應比較復雜,其中市場波動的調節效應呈邊際顯著,技術波動的調節效應不顯著,而競爭強度的調節效應呈負向顯著。表明,在競爭強度較大時,能力柔性對體育企業產品創新績效的作用卻越小。這可能是由于,企業在與其他企業,尤其是有競爭關系企業進行知識和技術共享合作時,競爭性的機會主義動機使資源難以共享利用,并由此損害合作方的創新行為導致[30-31]。
4.2管理啟示
首先,對普遍面臨資源約束的我國體育企業而言,發展資源柔性可以彌補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困境,規避在不確定環境下企業資源優勢的暫時性弊端,通過探尋企業資源的其他用途范圍,降低資源轉換使用成本,可不斷提高企業資源的環境適應性,以提高產品創新績效。雖有學者指出,資源柔性過高將使企業減少對環境變化的關注,并降低企業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而阻礙企業原始性創新[8]。但對因資源匱乏和產品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的我國體育企業而言,培育和發展資源柔性仍是現階段我國體育企業為實施產品創新提供資源保障的重要戰略任務。
其次,我國體育企業在產品創新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積累和發展自身資源柔性,更要關注企業能力柔性,即協調運用內外資源的能力,以發揮能力柔性對產品創新績效的關鍵作用。對能給企業帶來創新優勢的外部有價值資源予以更多關注,并對組織內外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和配置,充分發揮內外資源的創新價值,以幫助企業及時抓住市場機會、減少交易成本、減緩不確定環境對企業的威脅。
最后,在轉型經濟環境下成長的我國企業,需要運用靈活的經營策略才能生存和發展[32],尤其是伴隨著體育管理體制改革進程中成長起來的我國體育產業,其發展帶有較濃的政府色彩[33-38],這對我國體育產業組織資源和能力柔性的發展提出了要求并直接促進了其發展,至于不確定環境對資源、能力柔性與體育產品創新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基本上被抵消。因此,培養和提高資源、能力柔性已成為我國體育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下進行產品創新的內在必然要求。同時,需要注意在競爭強度較大環境下,我國體育企業在整合利用內外資源進行創新活動時,不能過于關注成本和模仿而減少創新,需要選擇資源互補性高、愿意共享資源、有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以避免競爭性機會主義對產品創新的阻礙。
參考文獻:
[1]SETHI R,LQBAL Z,SETHI A.Developing new-to-the-firm products:the role of micropolitical strategies[J].Journal of Marketing,2012,76 (March):99-115.
[2]張雷,叢湖平.體育用品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要素及作用路徑研究[J].體育科學,2012,32(1):8-22.
[3]李軍巖,程文廣.全球背景下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1):84-87.
[4]HITT M A,KEATS B W,DEMARIE S M.Navigating in the new competi?tive landscape:Building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21stcentu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8,12(4):22-42.
[5]黃璐.中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的思維陷阱[J].體育與科學,2014,35 (1):97-103.
[6]SANCHEZ R.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Summer):135-159.
[7]SANCHEZ R.Preparing for an Uncertain Future[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1997,27(11):71-95.
[8]裴云龍,江旭,劉衡.戰略柔性、原始性創新與企業競爭力[J].科學學研究,2013,31(3):446-455.
[9]夏碧瑩.加快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問題和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7):37-40.
[10]朱菊芳.提升我國體育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4,40(1):17-19.
[11]KRAATZ M S,ZAJAC E J.How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affect strate?gic change and performance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theory and evi?denc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5):632-657.
[12]楊強.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機理與外在動力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11):20-24.
[13]曉敏.大力發展體育旅游促進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13(2):1-5.
[14]段艷玲,徐茂衛.資源基礎觀對我國體育企業創新性作用的實證研究[J].體育科學,2013,33(11):46-51.
[15]明宇,司虎克.耐克運動鞋專利研發團隊網絡結構對技術創新影響的研究[J].體育科學,2013,33(2):92-97.
[16]KEVIN C,GREG M.SEM internet use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T market orient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26(1-2):131-145.
[17]LI Y,SU Z,LIU Y.Can strategic flexibility help firms profit from prod?uct innovation[J].Technovation,2010,30(5/60):300-309.
[18]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19]DESARBO W S,DI BENEDETTO C A,SONG M.A heterogeneous re?source based view for explo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rm perfor?mance and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Modeling in Management,2007,2:103-130.
[20]何悅桐,盧秋艷.戰略柔性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10):10-16.
[21]郝思增,陸亨伯,車雯.新常態下寧波市體育產業發展路徑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15(9):148-152.
[22]EISENHARDT K E,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05-1121.
[23]FESTING M,EIDEMS J.A Process Perspective On Transnational Hrm Systems——A Dynamic Capability- Based Analysi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1,21(3):162-173.
[24]JAWORSKI B J,KOHLI A K.Market orientation: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3):53-70.
[25]HEIDE J,WEISS A M.Vendor consideration and switching behavior from buyers in high- technology market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October):30-44.
[26]CETINDAMARA D,PHAALB R,PROBERT D.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29:237-246.
[27]BAKER W E,SINKULA J M.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9,27(3):411-427.
[28]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29]于紅霞.動態資源整合模型構建及柔性戰略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30]HAMEL G.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 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
[31]徐二明,徐凱.資源互補對機會主義和戰略聯盟績效的影響研究[J].管理世界,2012(1):93-103.
[32]林亞清,趙曙明.構建高層管理團隊社會網絡的人力資源實踐、戰略柔性與企業績效[J].南開管理評論,2013,16(2):4-15.
[33]王慧.中外體育產業發展比較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6):89-92.
[34]張金橋,邱茜.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的政府職能及其轉變[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5(4):357-363.
[35]姜同仁,侯晉龍,劉娜.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3大結構障礙與戰略調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6):473-478.
[36]馬春蘭.我國與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發展的比較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s1):9-10.
[37]姜同仁,劉玉.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發展方式演進與轉變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5):513-519.
[38]姜同仁,劉娜.德國體育產業發展方式解析與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2):129-134.
●博士(生)論壇Doctor Forum
作者簡介:段艷玲(1972-),女,湖北漢川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營銷戰略和體育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BTY009);武漢體育學院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4QS01)
收稿日期:2015-10-10;修回日期:2015-12-28;錄用日期:2015-12-29
DOI: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6.01.006
中圖分類號:G 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00(2016)01-030-06
作者單位:武漢體育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9。